崔景明
(安徽新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3 000多年前,商末周初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元圣周公,在总结中国自远古时代特别是夏、商、周三代以来治理道德规律、智慧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天道”“人道”的天人合一观,“以民为鉴”“敬德保民”的政治方法,“明德慎罚”的解决方法,以及“和万邦”“和万民”等一系列管理方法的思想理论,对中国历朝历代治理国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其道德实践价值和意蕴依旧存在。战国时代的庄子认为,人的生命除了身与心之外,还有灵性的层次境界。正是这种层次境界,丰富升华了庄子的清廉思想,成为用“道”拓展廉政文化的开山之祖,为当代人敬仰、赞叹不已。在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注重敬畏,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判断力和守住底线的行为,值得提倡。
庄周对周公治理国家所依据的道德思想作了继承创新。庄子的《南华经》(亦称《庄子》)雄厚大气,具有抽象思维和思辨力,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变迁中,凸显出它具有的哲学启迪与智慧力,尤其是其中的清明廉政思想,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说的“化”,在《庄子》书里作了极为重要的表述,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涉及到《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由《庄子》书里的表述来分析,我们体会出,由“一化”生发转变、转化之意思时,关键在表达物的特性:世间万物常循序于变化至重生当中,当某个物质毁亡之时,又将化生为其他物质,广袤宇宙即始于“化生”后,将永生循环、生生不已。由“化生”及其他用语配用表达意思之时,将联想出其他的语义,譬如“富有造化”“千秋化生”。自《庄子》所表达出的意蕴实质精神来分析,《庄子》哲学告诫人们应该自“化者”(物)的境界转化到“不化生者”(道)的高层次,由“内化而外不化”的普通人群变化为“外化而内不化”的智慧者。在丰富自身之时,按照事物之自然性方能使万物自化初始,即幻化至物,凸显着至圣化育世间万物的功力所在,由此也构筑了众生与大宇宙共生、共融、共同化生,即阐释了庄子哲学的鲲鹏精神、思辨理念之境域。庄子表述的道的意思为,一次所达之解释为道,六达之谓庄,即可理解为经过上下四个方面,无不表明通彻。我们常说康庄大道,五达可谓康,六达可谓庄,也是这个意思;周是周行不殆,从无终无始,至循环往复,将天地视为通达。
另一概念,即“外化”。一般而论,外化指的是自我的社会属性,自我不是单独的存在体,时时刻刻都在与外部的世间事物产生多方位的关联性,共同生、共同亡。人类社会存在社会的法律准则、尺度,我们人类的互动需要按照一定的伦理规则,若只是遵循自我行为是难以让整个社会认同和互助的,这样的人也被称谓是“走单者”和“脱群者”。
在《庄子》书里,作者描述小动物蜩、学鸠和斥鴳都生存于大自然之中,它们欢快腾飞于草丛山间并常表现出类似于井底之蛙的意识之限,存生与自身的局限地之中。刚出生虽然不能变化,只能随身体长大而转化。这里的“化生”是一种表征,往往超乎形体之变,意味着自我的消失,“‘化’也就是《齐物论》中的‘吾丧我’。”[1]152-158丧我之后,而能逍遥。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在《老庄新论》中有很多处谈到人生之我与“化生”的关系转化转变。依据每个人的生死是因为气的聚散,这是不可避免的变化,人应该对此听从自然的安排而安之受之,大道而无偏私,任凭万物自成自化自生。[2]245-246,308-309
环转就是道居中间而不转动,也就是说,虽然表现物化,但是道并没化,参阅傅佩荣先生的《〈庄子〉思考》,即能理解此中之意。《庄子》书中的完美人格被称为圣贤之人,由此引出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有鉴于此,庄子《知北游》篇中说,古时候的人外化而内不化,当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3]98“古代的人”,即古代行为凸显至德明贤者,不管外部条件、处境如何变化,然淳厚、朴实的自然属性皆没有些许变化。“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4]33-35(《德充符》),魏晋时期的嵇康这样叙述“外不能殊俗,而内不失其正”,与“外化而内不化”同理同道同义,对当今的人们有着警示警醒作用,应高度关注。
在庄子看来,人应该秉持内心不随意盲从世俗,但对于外在的大千世界,则应顺势而积极为之。人们时常将自身的独立特行拔高为个性化,其实,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不是独有个性,有时会显现些许偏激。真正拥有个性者,不是过分标榜自我、处处执拗,而是保有独特却不孤高自傲,和谐融入周边环境而又能凸显个性。化而生于外的行为并不是摈弃内在心里的坚持和底线原则,而是以内心的正能量原则作为坚守底线的把控钥匙。
《庄子》文论中常描述如何应用卮言,既让神通广大的鸟在不同的名分和姿态之间顺畅转换,从而凸现出极为洒脱于外部世界和远离不利境地的多彩画面;又让神通广大之鸟在超越物种的变形系统中凸现出“道”依万物而幻化,并非执守于两端的特征。卮言之体式不仅能够传授于道,并且在它自身的结构中仍显示出“道”。卮言在“有言”与“不言”之间有序转动,却能保持稳定的核心,从而显示出“道”在螺旋返复的动态行程中“外化而内不化”的整个结构之式态。[5]18-23
把握“守其主旨”,就是坚守“道”,固守人的天然纯真性。“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何况爵禄乎”(《田子方》),就是说连死生都不惧怕、不在乎,更不在乎名利得失。但是,当今世俗之人,生存的外部环境与“古之人”相比,看起来虽然没有变化,但随之有序而变的春夏秋冬,按例四季轮回,在渐变中有的人却“内化”“内损”“内生”了,纯真天性之蜕变。在《徐无鬼》一书中有叙述:当今世间之人,“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同时也观察到一些人折损劳形于己,沉迷专注于功名利禄之中,至死不改恶劣之顽固性,真是极为可悲可叹!
如何理解“外化而内不化”之进程,就如同高手间的紧张赛事,与世俗论析正道,欲化解世俗的影响于无形,而又不伤其自己原保有的内存能力,往往凸显着无招胜有招。所说人们的外化不是遇到风势即随风而行,也不是佯装世故,而是以内而不化为前提条件。“内心未化”也就是像嵇康表述的“人应把控内存浩然之气”。一个人始终坚守住底线思维,那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也就无法侵扰,这将使内心存有正能量之勇气。当下人们太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浸扰、袭扰,在世俗名利场中摸爬滚打,难免会被感染“庸俗之气”。在避免世俗的方法上,《论语》说“吾日内省、反省、自省”,而庄子提倡“内未化”。内不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内不化,外化就成了盲从世俗;而离开了外化,内未化就成了偏激自喻。实际上外化很容易,内不化才是不易坚持、固守的。如何做到内不化呢?
试问内持掌正气,何为“正”也?雷锋说:“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故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坚守是“正”?鲁迅说:“我以我血荐轩辕”。为国家为社会及利他的责任为“正”?笔者感悟的“正”,其名为天道自然,即最本质的规律,而非特意制定的标准规则。
笔者虽不能确切地解释“正”是什么,“道”为何物,但遵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必然可信正确。内心不化应该理解为极具包容性的良好素养心质行为,以及对世间万物持一种理解和包容的心态。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人,时常体谅于人。人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经历、实践知识、价值观去评价、评判另一个人的行为,不是鱼,怎知道河鱼之快?就像一个寓言故事所说的:一个普通的园丁,他专注于种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的种植,只想让人品尝及认可果实而已,别无更多欲求。
观察内敛品格其最高境界是“忘我”状态,时常显现内敛心志的人,故能品鉴、行为品悟万物之真谛,凸显极强的气场及气势。内敛品格及品质不是没有力量,而是将力量积蓄在内心中,但这种力量是无法遮盖不外露的,也就是所谓的自然磁场,人们接近他就能被他的外显磁场所吸引、感染。而力量外化的人常常乔装气势咄咄逼人,斗智中却无力反击,好似训练斗鸡的那则故事描述:一只斗鸡开始眼神凌厉,将翅膀张着预示斗打,可经过训练后的斗鸡没有了怒厉的眼光,视其他斗鸡也不会张开翅膀怒显撕杀现状,其他斗鸡挨近就会恐惧而逃。
人是一个矛盾体,在哲学上又分内因和外因,内外因互相矛盾又互为一整体、相依相存,外因取决于内因,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外化就是外因,内不化就是内因起到决定性作用,能将外化和内不化统一起来,外不显低俗、魅俗,内持正道者方为正直者。庄子之道注重崇俭抑奢,少私寡欲,无己无待的人格修养,庄子提倡“心斋”“坐忘”等一些身心体道的修炼方式方法,将审美与艺术同超功利的自由精神相结合,表达了对逍遥自由的生命境界的积极追求。正是“庄子胸襟抱日月,道家灵气塞乾坤”(1)引自蒙城“庄子祠”楹联。。
解释“命物之化而守其宗”含义,即无论世界潮流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国内外散布谣言、扰乱民众,祸起异端,我们固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如一,坚持共产主义信仰豪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极为要紧的”[6]327,又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7]208。而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缺钙”现象,就会凸显“内心之化”而变质,以至于蜕化变质。我们要认真汲取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人的深刻教训,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庄子·天下篇》曰:“明判天地之美,明析万物之理,明察古今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它以广大的视域探赜天地造化的神灵从哪里降落,人类的智慧从何而来……试看天与地、人类社会、人生本源之学问,即道术。[8]1069然而因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的人各执一偏而各是其是也。故应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内圣外王之道,从内修养圣贤之道,即立德;从外立功、立业成就外王之道,进而振兴中华民族。[9]9
庄子思想中所包含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中华文学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讨学习意义,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主张廉,《庄子说剑》云:“诸侯所用之剑,以知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锷,以贤良之士为脊,以忠圣之士为镡,以豪桀之士为夹。”“清廉之士为锷”,“锷”者,刃也,足见其对廉之看重。庄子强调以无为本,常提到“无”,无为、无事、无心、无知、无待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有”的世界,发展出自然之说、自生自化自悟之学,这对内化心灵有积极启示作用。
庄子虽然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他主张在更高性的层次上有所修为。“是非无辨”“不谴是非,与世俗处”,强调自身具备超然宁静的心境尤其重要,进而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是对中华文化从政修养精华的持续创造性继承和发展,具有资政育人的启迪功能。虽然庄子时常表现淡泊名利与坚守自律,但他内心却充满了对世态的悲悯。从他的哲学思考来分析,具有隐退于世、自悟不争、有主见的率性表象特征,可见其对现实有着强烈的爱憎自律。世人皆向往着富贵功名,往往付出了遗忘自我或遗弃自我的长痛代价。对此,庄子认为,人的生命除了身与心之外,还有灵性的层次境界,正是这种层次境界,丰富升华了庄子的清廉思想,成为用“道”拓展廉政文化的开山之祖,为当代人敬仰、赞叹。
传承庄子清廉思想,贯彻推进“三不”机制建设,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庄子·外篇·在宥》中提到了八种做法,这些做法让人提神醒脑以至于振作精神。庄子反对的是人们痴恋于生理感官的享受和日常行为的艺术,这些都不是人性所必须存有的,并不是自然赋予的真性纯情。他倡导自身的纯天然属性、自然秉性,而并非去追逐那些奇葩、奇异臆造之物。庄子反对的并不是美的存在,而是那些人为的、刻意创造出来的美。庄子美学“法天贵真”与“恬淡素朴”的审美旨趣,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追求超越世俗、永恒长久的生命意义、生命真谛。
庄子主张在自然中修为寻乐、自识修廉,认为天地自身由“道”所派生出来,不依着语言而能表现,四季变化的规律不依着议论而自然显现,万事万物的道理也不依着人们的说明而成立。审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足以使人休闲、迷恋陶醉其中,忘却痛苦之觉。
庄子说:“精神四通八达,其无所不至,可上接于天,可下及于地,并能化育万物,而不见迹象。”[10]纯粹朴素的道,只有精神可以保守住它而不遗失,会使精神变得专一;专一就能与真实互通相连,然后合乎自然的准则。他提倡在“心斋”“坐忘”的虚静境界中实现精神与自由的提升,故静能生慧生智。
此外,庄子还反对创造这些艺术之美的技巧。认为人们为了制造满足其要求的工具而损坏了自然本性,这种对艺术的、对美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不美、不艺术的行为,原因是不论人们如何精心地去模仿、去复制创造美的过程,都无法与自然赋予的天然美相比较。事实上这一观念在现代也有所体现。譬如当下爱美人士为了追求更精致、更美丽的容颜而选择整容手术,反而不如原本自然淳朴的美来得灵动。庄子关于艺术的反对思想,大致就是顺其本性,他提倡的“大巧若拙”,也正是道家文化中无为思想的承接。[11]193-194“天大的小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细节决定胜负”,需要每一个参与主体都胆大心细,像庖丁解牛那样在自己的专业上追求完美,以达成创新“大工程”整体的完胜。
庄子一生做过漆园吏,其所处的时代是早已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若盲从于世俗,随波逐流,想过上“舒服”日子,对庄子而言完全不是问题,何况其才能超过做过相国的好友惠施,想做大官机会颇多,然而庄子多次拒绝楚王礼聘,一生过着“清贫”生活。这种清廉自守的理性追求和追问,实不多见。庄子哲学是中国先秦哲学史中思辨水平最高的、最富哲学情趣和意味的哲学。“大寒将至,霜雪将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而立。”(《庄子·让王》)庄子对于美的观点是与其思想主张一脉相承并有所关联的,即顺应自然,保存天性纯真,其美学思想在其评鉴美的同时已然超越了美本身,境界颇高。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他善于调节自我的心态,淡泊名利、超然通达。认为凡具有自然修廉而“内不化”者,常善于管控私欲的阀门开关,生发感悟之心,消除色魔之障,行使把控之欲,必然解后顾之祸,这是升华生命质量的极佳选择。
“人在方内,心游方外”,即人置身在“仁义礼智”的现实世界里,但是心游于“至德之世”,这是庄子在《大宗师》提出的思想,对现今颇有启示。我们现在处在“市场经济”多路径、快节奏的环境中,市场的基本原则是“注重交易”,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是促成市场交易的公平正义,但自身不能参与“交易”,一旦参与“交易”,权财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等诸多腐败现象就易滋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讲话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说到底,就是要限制权力,不让其随意参与交易。
在《秋水》篇中,庄子以风为比喻,提出弱者的制胜之道,认为朴素是人类初生时代具有的本性,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只要看一看初生的婴儿就知道,“儿子……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也”(《庚桑楚》),婴儿不论行动还是静处,纯是自然无心而为,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庄子清廉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也正如习近平在四川郫县安德考察时讲的:诚信做人,要一个堂堂正正之人。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人类发展现代化开辟新路径,开启新征途。
庄子认为,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倡导“无为”,提倡顺应客观规律,反对浮夸。常言道:自省最需要勇气,也是最能反映人修养高低的关键点。庄子指出,人的生命除了身与心之外,还有灵性的层次。正是这种层次,丰富了庄子的清廉思想,用“道”拓展了廉政文化的先河。庄子曾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教导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懂得收敛,不要得寸进尺。概而言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众多党员,首先有着极其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始终坚持自己清晰的奋斗目标。其次,意志坚定且脚踏实地,善于学习且有大局观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我们向这些优秀分子表达崇高敬意!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他们的理论基石,更是他们的“初心”和信仰,让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庄子所说的“反己”,就是去除人的“有知之心”,回归为“素纯之朴”的无知之心;庄子所说的“古”,不是指西周,而是指远古“至德之世物”,这是庄子所开出的警世、醒世良方。由此我们受到启迪,体悟道德建设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理想。许多优秀共产党员,以先天下之忧为忧,以勇于探索为己任,以民族复兴为使命而担当责任。正如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在《庄子·说剑》篇里,庄子论中国剑术的要诀是:“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后发制人”之术,就是以柔克刚之道,讲究“深根宁极而待”(《庄子·缮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7]73庄子说:“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外物》)只有至德之人才能游于世俗而不回避世俗,因顺从世俗而又不失自己愚朴的天性。故庄子所言“隐”,凸显“隐”与儒家的“隐”表意不同,即“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缮性》)
庄子崇廉之境、养廉之举、倡廉之行值得敬佩!理解庄子清廉思想中“内不化”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好道与外物的关系问题,具体而言,即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持守大道。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决定》精神,2020年全国第五届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以“周公治道与中囯之治”为主题,探讨以庄子哲学为根基,坚持古为今用,在推陈出新中提炼时代精华,不断增益文化内涵,实现庄子哲学关照,拓宽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史树人,以道心导人心,允执厥中,明体达用,将工匠精神社会化、具体化。庄子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的情怀,在纷乱复杂的各种环境中,辐射反照出一束束宁静的光芒。庄子意境不是一般的即景随想,而是人类大智慧的结晶;大智大慧不是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推演论断,而是观察事物之动态,预见发展趋势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