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忆情
摘 要 叙事治疗是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摆脱了将人看作问题的传统观念,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重新建构一个积极的全新的故事,叙事治疗可以很好的促进个体的成长。本文论述了叙事治疗的起源、思想基础、治疗方法以及对它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 叙事治疗 社会建构 外化
叙事治疗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源地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创始人是Michael White和David Epston。叙事治疗旨在通过来访者诉说的故事探求来访者的生活体验,在合作的前提下,咨询师鼓励来访者用自己的语言诉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对以前充满问题的故事重新认识,建构一个新的、摆脱了问题消极影响的人生故事(White &Epston,1990)。到今天,叙事治疗不仅仅被用于心理治疗领域,也更广泛的应用在公共卫生系统、社会工作领域、学校,帮助解决儿童虐待,家庭暴力、精神分裂等问题。
1 叙事治疗的基本思想
叙事治疗的概念源自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哲学思想。现代人习惯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社会建构论看来,现实世界并不是客观的,而是是主观建构的,个体对世界的理解以個体的言语体验为基础,语言不是反映了“现实”,而是创造了“现实”。[1]叙事治疗强调当事人的生活故事、在故事中建构的人生主题,以及他们为这些主题所赋予的意义,这些都是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想观念的产物。
后现代建构主义坚持没有任何一个人对“真理”具有独占权,因此,咨询师不能把“真理”和“客观性”强加到来访者身上。后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应该重视来访者的经验和观点,偏向以一种“不知道”的姿态和来访者合作,在治疗中,咨询师不是专家,而是一名参与者,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平等的。
叙事治疗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建构,重述一个新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来访者面临的问题就是阻碍他前进的困难,把目光聚焦在困难面前来访者所做的努力上,使来访者对过去、现在、将来的理解产生新的意义。当然这个新故事必须建立在对过去事件客观理解、对未来事件现实评价的基础之上,新故事不是凭空的,脱离现实的。[2]
2 叙事治疗的过程
2.1 问题外化
许多来访者把生活中的问题归结于自己或者他人本身,或者人际关系本身,这种想法决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样很可能会让问题更加严重,因为他们坚信问题就是他们本身,这是确定的。这种信念,只会让人更深地陷入问题中,难以改变。这是一种对问题内化的理解。这种思维习惯往往来源于我们的文化。外化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外化,将问题和人分开,问题是问题,而人是人,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成了一个单独的实体,存在于人和关系之外。外化削弱了贴标签和病理化的影响,它有助于减少个体对自己的内疚、责备。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本身就是问题,他能做的就很少,因为每一个行为都意味着自我破坏,但是如果一个人和问题的关系划分得很清楚,那改变就很有可能出现。
在咨询中,可以通过这样的对话将问题外化,例如,对于一名患暴食症的来访者,咨询师可以这样来提问“暴食症影响你的生活多长时间了?”“暴食症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影响你的生活的?”对一个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并伴有幻听症状的来访者:“幻听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的?”“幻听是如何影响你的人际关系的?”
2.2 挖掘特殊实例
叙事疗法的目的是发展处一个全新的、积极的故事,替代原来的问题故事,当事人在新的故事中是主动的,富有力量的。而新的故事,是由原来的问题故事里偶尔出现的“例外”拓展得到的,在这个“例外”中,来访者没有被问题控制或者说战胜了问题。当问题故事占据来访者的生活,成为主流故事的时候,“例外”很容易被来访者忽略,而我们的新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是和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之处。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关注不断出现的问题,而叙事治疗关注偶尔出现的特殊例外,并将其作为治疗的关键。
叙事治疗认为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苦恼和痛苦不会是一直存在的,总有例外的情况发生,只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生活常常有一种固定的模式,符合这个模式的体验被我们意识到并重视,不符合的则被忽略。那些不被人注意的积极的变化,新的感受是改变的契机,当人们发现并重视它,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情节越来越丰富,力量就越来越大,最后问题故事被新的故事逐渐取代。
在咨询中咨询师可以通过以下问话来挖掘“例外”:“在什么时候问题没有控制你?”“在什么情况下,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当时你做了什么?”
2.3 丰厚新故事
特殊事件被挖掘出来后,要将其整合到新的故事中,使特殊事件更加丰富,把新的故事与过去相连,并延续到未来。咨询师会让来访者描述特殊事件的细节,相关的情绪、想法、行动以及意义。让新故事愈加真实强大,取代原来的问题故事。在丰富新故事的过程中,来访者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所在。在接下来重写新故事的过程中,咨询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建构一个“主动进取的自我”,问话常围绕“个人力量”展开(李明、杨广学,2005)。
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咨询师必须要小心的呵护刚刚挖掘出来的积极体验,这些体验就像是一些小火星,想让他们成为熊熊烈火要非常小心,这在实际操作中是非常不容易的。咨询师不能太着急,不要急于让当事人体验力量感,这样很可能让来访者感到勉强。咨询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问:
“你能告诉我当时你是如何做到吗?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当时你战胜了问题,谁会第一个发现,你觉得他会如何看待?”
“这件事发生之后你觉得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如果持续下去你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呢?”
2.4 见证
社会建构论认为,个体人格和自我的塑造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因此一个人自我的重新建构也离不开他人的参与,叙事疗法将这种理念纳入到治疗中,当治疗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在征得来访者同意的条件下,邀请来访者的亲人朋友去见证他的改变,这是非常重要的时刻,因为如果有人见证这个过程,新故事就会更加深入的根植于来访者的生活中,我们把见证人称之为外部见证团,团体成员通常来自于来访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理解来访者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同时让来访者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改变,从而获得更多的力量。[3]
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有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邀请身边的重要他人,举行一些仪式,通过这样的见证,我们生命中的故事会变的更加真实丰富。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的,我们的价值也常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
见证人被邀请之后是要进行培训的,让他们知道谈话进行的程序,以及咨询师可能在见证中会问的问题。并不是所有来访者的重要他人都适合做见证人,这样就需要做一些筛选,因为有的人也许会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对于来访者而言有的重要他人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这时候可以使用空椅子技术,或者找一个可以代表这个重要他人的纪念物,让来访者想象他如果在場会怎么说,这都是可以的。
3 叙事治疗的特点
严格来说,叙事治疗不能算是一种新的治疗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心理治疗观,它的很多思想和传统的心理治疗有很大的区别:
3.1对问题的看法不同
叙事治疗认为,问题不是个体本身的一部分,问题和人是分开的,问题被看做是人生故事中的一个插曲,是来访者生命中的不速之客,而不一定是敌人。所以咨询师并不是帮助来访者“去掉”问题,而是和来访者探讨如何处理人和问题的关系。叙事治疗不把目光聚焦在问题上,而是放在应对问题上。
3.2 治疗关系不同
叙事治疗反对咨询师以“专家”的身份自居,在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平等的,叙事治疗认为来访者是有自己的资源的,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强调去病理化的论述。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探讨,挖掘来访者背后的资源和力量。叙事治疗主张咨询师以一种“开放的”立场,通过无条件的倾听,让来访者的故事自然展开,形成独特的主题,并丰富其生活意义。
3.3 治疗目标不同
在叙事治疗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探讨、挖掘特殊事例,建构一个充满力量的积极的故事。通过解构性的交谈,让来访者看到问题故事如何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丰富新的故事,使来访者从问题故事中脱离出来。
4 叙事治疗的未来展望
叙事治疗在我国处在刚刚发展的阶段,系统的治疗案例并不是很多,其中有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咨询师,叙事治疗获得的信息虽然很大,但指向性不明显,治疗的目的和尺度难以把握。[4]叙事治疗中会把问题外化,但来访者的心理冲突不会因为外化就消失,还有叙事治疗对负性情绪不会过分关注,认为那是不需要探索的,要证明叙事治疗是否真正有效,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样的人更有效,需要更多的研究。
叙事治疗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是肯定的,因为它将叙事思维带入心理学,使心理学的研究真正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叙事治疗的出现,和传统的治疗方法并不冲突,而是为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方法就好像文化,应该是越丰富越好,而不是单一的。只有通过不同范式之间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平等对话,才能达到真正的“视域融合”(陈向明,2000)。
参考文献
[1] 李明,杨广学.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 魏源.解构并重述生命的故事——叙事疗法述评[J].台州学院学报,2004.26(4):72-75.
[3] 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李明,叙事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