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之实现

2016-06-29 15:28周庆礼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外化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周庆礼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为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重在知行统一,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将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文深入剖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外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言论与行为当中,实现“日用而不觉”的境界。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认同问题集中表现在情感、认知、信念、意志、行为等方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外部的环境、教育、舆论宣传等方面。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南京三所高校的大学生随机发出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0份,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达90%。此次调查能够比较全面和客观、真实地反映当前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问卷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国家理想、民族精神等方面提出了16个问题,对如何更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内容,问卷也有所涉及。

(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问卷从大学生的不同地区、政治面貌、不同专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内容等方面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纵横的对照分析:

1、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较高,能做到主动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发展,对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政策比较了解,能答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上处于较低层次,大学生虽在意识层面上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但在认同态度和行为上参差不齐,内心还没完全做到高度的认同。

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认同有所不同,对国家理想的认同低于对社会价值的认同,而对社会价值的认同却低于对道德规范的认同。

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

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需要从感性认识不断上升为理性认识,并通过辩证分析进行价值选择。

(一)理性认知是内化的起点

当前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有创新性,容易被社会中新事物吸引,一方面能够开阔眼界、促进灵活思维模式形成,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和阅历欠缺,容易导致认识、分析问题出现思想偏颇。为避免社会中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就需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从理性层面得到认知。首先,学会辨证分析问题。通过思政课的知识传授,大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思维,主动分析客观现实中的社会思潮,理性去看社会问题,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学习和领会。其次,通过相互交流加强思想碰撞,正确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和选择。

(二)情感认同是内化的重点

情感认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深入地影响认知认同,起到调控大学生认知活动的方向,左右其认知的一项重要因素。高校需搭建情感认同的活动平台,要充分发挥好其教书育人职能,更要完善校园文化的承载力,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校园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在大学生积极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上激发大学生情感认同的时代心声。另一方面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三个基本原则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迷茫。

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心信念奠定了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水到渠成之势。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外化于形之途径

高校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目标实现,实现内化于心的价值取向到外化于行的价值行为的转变,②不仅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习,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精神的感悟,充分运用好典型引路,共同进步。

(一)注重道德修养,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性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要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贯穿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学习中感知、行动中领悟,增强道德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教育学生把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对照自身言行,自珍自爱、自省自警、知耻改过、知荣求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认清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自觉做到常怀善念、常修善德、常做善举。

(二)创新实践活动,是外化于形之重要载体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要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用多种载体和平台、多种形式和手段,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在实践内容上积极探索,合理规划,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运用社区挂职,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形式,探索教书育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社会实践中理解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有益性和重要性,自觉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社会服务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组织,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端正思想认识;克服个人主义思想,提倡无私奉献精神;杜绝奢侈享乐之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实践可以认识社会、认识国情,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以主人翁态度看待和服务社会。三是完善实践基地建设,体现外化形式。高校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优势,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引入机制,按照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需要相对固定的基地,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实践基地体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繁荣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成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精神的积淀,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通过校园文化发展,整合各类传播媒介,发挥舆论的引导功能,发挥各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创造出有益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首先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融先进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品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健康生活方式于校园文化生活中,引领学生奋发向上。其次,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规范学校管理和师生行为。再次,发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成为培养“真善美”人才的圣洁之地。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②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2-13.

猜你喜欢
外化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