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实践及价值

2021-11-29 07:15裴慧轩鲁志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

裴慧轩,鲁志美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本内容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财富,需要一部分的人民群众使用一定工具,通过劳动进行开发利用,才能创造出极大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一部分的人民群众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部分人民群众被称为劳动群众,而人民群众的主体正是劳动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部分,人民群众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在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为整个人类社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在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他们还将物质资料通过生产的方式使其价值扩大化,从而创造出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劳动累积财富,再用财富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充实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从最初的简单工具逐步发展为高精尖科技,从最开始的体力劳动发展为现在的用脑力劳动支配机器,用机器的机械作业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极大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财富对人类来说,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类就无法生存,看似平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却是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仅仅如此却是远远不够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除了这些物质的需求外还有精神的需求,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保障以后,精神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人幸福指数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来讲,物质的需求会有一定的限度,但是精神的需求却是无止尽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直接受益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提供了满足精神生活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而在生产生活之余的实践活动中,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去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并创造出相应的精神财富。当然,知识分子作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了精神生产过程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他们是不可代替的先行者。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也不放弃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物质的丰富,对精神的追求具有推动、保障和提升的作用。而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促使人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①1845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写著作《神圣家族》,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发展至不同的时期,人民群众也会划分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而劳动群众始终占据着最稳定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民群众则会根据这些变化去改进相应的生产关系,从而满足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历史的前进不是单纯的仅依靠经济基础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需要社会变革更替完善相应的制度,而社会变革不是靠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必须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力量,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推动者。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这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所以说,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力求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谋幸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得以充分保障。毛泽东同志首先创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实现了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质的飞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不仅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而且做出了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尝试。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进一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人民观得到了极大发展,从国家政体、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和根本经济制度等各方面,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同志不仅在思想路线上时刻联系群众,更是在行动路线及日常工作中紧密联系群众,确保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寄托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同志的人民观实践活动,为全党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以后全党的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决策。这个创造性的举措,不仅使中国的经济逐步迈向飞速发展阶段,也使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能力更加肯定。而邓小平同志作为这一举措的总设计师,对改革开放的策划和部署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带领人民群众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起点。而改革开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需要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解放人们固有的思想,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革命是需要人民群众的,改革同样也是。只有人民群众接受改革开放的新路子,才可以全党全国齐头并进,才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邓小平同志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路,还要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这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需要深入基层,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难题,既然人民生活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时期,就要大力进行经济建设。要让人民生活富裕、国家经济繁荣,就只有改革开放。此后,中国经济在方方面面进行了调整部署,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联通了和世界经济之间的桥梁。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注重精神财富的累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科研、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均得到了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实践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新旧世纪之交的2000年,国外局势发生重大转折,国内对党的工作提出新的历史任务,党的干部队伍也出现了一些思想组织作风问题。面对这样复杂的形势,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审时度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又一次实践。我们党既然是人民的政党,那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搞工作,决不允许党的干部队伍出现偏离,党的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前进的过程中,不仅必须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而且要在工作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干部队伍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及时解决。江泽民同志在关键时刻对全党作出新的要求,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只有人民工作做得好,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踏踏实实扎根于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服务好人民群众,耐心倾听民众的呼声,详细了解民众的诉求,坚持做人民爱戴的政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指导全党逐步踏回正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实践需要这样的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接中国地气,解决中国人民的难题。

200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差距较大,收入分配格局仍需完善,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为了解决好新阶段的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致力于站在人民立场谋发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在尊重人民群众合理需求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不断挖掘其宝贵价值,使其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①2009年1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中发表胡锦涛同志的《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要充分从中汲取养分,才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不仅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更要尊重人民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在鼓励人民创造财富的同时,还必须注重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发展成果也不是一人独享就可以的,必须让人民群众尽可能享受到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果实,本着向人民群众虚心求教的态度去完成党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观的种种内容表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原则,我们党的方方面面必须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群众的检验,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而我国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群众观。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统一战线,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布置工作,确保人民利益得到最大保障。当今中国的成就不是靠顶层设计就可以完成的,这其中离不开人民群众孜孜不倦的生产实践。人民群众靠实践积累的新鲜经验是我们党珍贵的理论来源,必须加以总结利用,为党的指导思想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把人民群众时刻记挂在心上,不断去各地考察居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和乡亲们促膝长谈,深入了解基层老百姓的真正诉求,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地去解决现实问题,坚持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①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山西考察工作时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进行了又一次的继承与创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呈现日趋向好的态势,人民幸福始终是我们党前进道路上的不懈奋斗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对中国发展的价值

(一)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深入学习和坚定践行,使党内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群众始终被放在首位,人民占据我们党心中的最高位置。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之间的关系越紧密,中国的力量才会越强大。我们党秉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从执政之日起就坚持在思想上尊重人民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在工作上踏实依靠群众,真诚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满足群众愿望、考察群众疾苦,脚踏实地落实群众工作,真心实意解决群众难题。党的各级干部心中的天平永远向人民群众倾斜,在同人民群众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增强本领、发挥作用,促使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日益密切。

(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不能只挂在嘴边,而是要行动起来。我们党在尽心尽力服务群众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从方方面面激发群众活力,让人民群众有充分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拉近执政党和民众的距离。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党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拓宽服务广度,挖掘服务深度,确保发展成果覆盖至每一位民众本身,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组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进,保护并重视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做到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最大程度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奋斗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创造性成就。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实践过程就是激发人民群众生机活力的过程,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要和人民群众永远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把群众的热情转化为行动,依靠群众的力量勇往直前,向着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大踏步迈进。

(三)鼓舞党和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各项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党的带领下,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大幅提升;城乡建设越发出彩,城市规划不断细分完善,乡村建设日益现代化;文化领域也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生态建设也取得良好成效,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状况也不断改善。这些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仍至关重要,要一以贯之坚持下去,保证党和人民思想同步、行动统一,合力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