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广西侨乡文化研究”座谈会综述

2021-11-29 06:30李莫娴
八桂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侨乡华侨华人

李莫娴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2020 年11 月20 日,第四次“广西侨乡文化研究”座谈会在广西民族大学顺利举行。本次座谈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和广西民族大学主办,广西华侨历史学会和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协办,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玉林师范学院、桂林医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北海地方志办公室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40 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该座谈会是继2013 年12 月、2015 年9 月、2018 年3 月,成功举办第一、二、三届“广西侨乡文化研究”座谈会后的又一次会议,也是广西学界在华侨华人与侨乡研究领域所作的进一步探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史荣平、广西壮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李开伟秘书长、广西民大党委副书记陈应鑫特邀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并分别致开幕辞。这次座谈会上共有40 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依次做了主题演讲,参会的学者相互探讨交流,并对相关的发言内容做了客观的点评。

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在题为《广西侨乡文化对中国侨乡与一带一路研究意味着什么?》的发言中总结了侨乡的模式及特点,传统侨乡和新侨乡、都市侨乡和边境侨乡的区别。他认为,广西不仅仅要加强侨乡文化的研究,还要深入广西与东南亚的关系,广西与“一带一路”、与海洋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玉林师范学院石维有教授在《后疫情时代的侨情调查》的发言中认为,对于侨情、侨务工作研究来说,首先是实践导向。他结合近年来他们团队进行“广西基本侨情调查”获得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经验,认为需要对西南边疆地区侨情史料作进一步的抢救、发掘及整理研究,同时开展侨情数据库建设及招商引资机制路径研究,这样可以全面掌握广西基本侨情资源的信息与数据。桂林旅游学院张坚教授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世界难民安置工作范例”——北海市侨港镇研究的意见建议》的发言中指出,侨港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文明镇、全国华侨华人示范社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特色小镇,2020年12 月又得到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他认为,侨港镇不仅是世界难民安置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的一个范例,而且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落实归难侨安置政策的一个典范。对于海洋渔业发展来说,侨港镇积累了我国南海地区渔业转型发展的一个本土化的经验。不过侨港镇在近几年的发展过

程中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如何破解侨港在体制上的瓶颈?需要学者们作进一步的研究。玉林师范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李未醉教授在《容县三合村归侨访谈情况纪要》中分析了容县三合村的侨乡概况,指出了侨乡形成的历史以及归侨的生产状况,归侨在容县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做好归侨和侨乡问题研究工作。广西东兴侨批文化研究协会林惠江会长在《弘扬“东兴汇路”》中表示,从清朝(公元1836 年)汕头港开埠起就有侨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亲眷书信与汇款凭证的合称,又称“银信”。它是一种国际移民书信,不仅仅是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眷属共同形成的集体记忆,更是数百年来中国与海外发生广泛联系的重要渠道和原始记录。而“东兴汇路”侨汇通道的开辟与运作,对侨批(银信)成功地从海外输送到侨乡侨眷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西艺术学院黄艺平教授在《北海侨乡侨港镇的发展,显示多元文化的渗透力量》中指出,1976 年我国侨民被越南政府驱逐出境,为了妥善地安置这些侨民,中国政府与联合国难民署共同出资建立了我国唯一的一个以渔民集中地作为单位的侨港镇归侨安置点。基于这个历史背景,北海侨港镇的历史与文化彰显了一种特殊性,即北海侨乡文化和越南文化元素相交融。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史璠主任在《从北海侨港风情小镇的打造看东盟国家间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说道,中国现在最美丽的地方在乡村,所以北海侨港镇最美的地方就是港湾,就是那些渔船,就是那些穿着拖鞋,背着斗笠的渔民。侨港镇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化的交流,其海风人文情调,美食、港口特色的交融和结合,使侨港镇的发展有着更广阔的未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杨清平研究员在《广西华侨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分析了华侨博物馆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如何建构,如何将博物馆变成历史的场地,如何凸显华侨的历史贡献。桂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碧副教授在题为《云端联系、广西故事与民间大使——数字时代侨务工作拓展的省思》的发言中,总结了百年变局和疫情叠加背景下的双重挑战,认为侨务工作中创新侨文化的传播方式,需善用侨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及对祖籍地的感情,调动广大华侨华人的积极性。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彭颖副教授在《近代广西侨乡建筑文化研究刍议》的发言中,提到广西侨乡建筑文化具有地域性,广西侨乡建筑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顾军副教授在题为《东南亚华人的语言态度比较研究》对华人的语言状况做了分析,提到华人在国语和外国语的使用频率反映到日常生活的语言种类中,华人既加强了对其身份上的认同,又使其语言逐渐融入居住国的语言之中。玉林师范学院徐文永讲师在《侨乡慈善捐赠与侨乡社会发展——基于浙桂侨乡的比较研究》的发言中,总结了浙江基本侨情以及浙江侨乡慈善捐赠概况及特点等,由此引出对广西侨乡慈善捐赠的几点思考。他认为应抓住政策红利、拓宽捐赠来源、建立长效机制、制度保障、鼓励引导与规范捐赠行为。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杨静林副教授在题为《抗战时期菲律宾华侨共产党与菲律宾洪门致公党合作下的抗日爱国运动》的发言中,总结了菲律宾洪门致公党的产生与发展,菲律宾华侨共产党在菲律宾的创立与发展,菲律宾华侨共产党与菲律宾洪门致公党联合抗日爱国运动,菲律宾华侨共产党对菲律宾洪门致公党的影响。在对以上几点的总结中,提出对华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阳阳副研究员在题为《越南南方妈祖崇祀》的发言中,对越南妈祖信仰在华人社会当中的精神地位、原乡神灵信仰的功能做了分析。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潘艳勤助理研究员在题为《把根留住:文莱的华文学校教育与华族身份认同》的发言中,对文莱的华文学校的一些教育状况做了展示,并认为华文教育在维系华人社会、对加强华人身份的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廖春勇讲师在《缅甸当代华人社会的调适与嬗变》的发言中分析了缅甸独立前的华人社会,以及缅甸独立后的华人社会和缅甸当代华人社会的调适与嬗变。认为缅甸华人社团的嬗变从功能转变包括与中国的联系和互动更加紧密,举办慈善活动,服务缅甸社会,协助国外投资者发挥中缅两国桥梁作用。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杨琴讲师在《捐助与被捐助——疫情下的菲律宾华社新格局》的发言中,分析了早期的华人管理团体和现在的华人社团管理,以及近期疫情在菲蔓延对华社的影响,并总结出华人社团应对疫情的几点举措。认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菲律宾华人社团对祖籍国的捐助,表现了华人对原乡文化的认同。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段晓红博士后在《从区别对立到妥协融合——由义山组织

探析华人社会的帮派现象》的发言中,从对华人社会的义山组织,探索华人各种帮派之间的关系,由对立到妥协到融合的过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潘能梅讲师在《越南华人民间信仰的历史与现状》的发言中,对越南华人民间信仰的历史形成、越南华人民间信仰宫庙的兴建、早期越南华人民间信仰的特点、越南华人民间信仰的现状做了分析。认为早期华人的民间信仰极大地保留了原乡的民间信仰文化样态,当代华人的民间信仰则呈现出传承与变异的二重性,其中传承性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为华人之“华”性的根本所在,而嬗变则是华人社群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变迁而做出的文化调适,为增加华人与本地族群的交往互动,营造良好的族群生存和发展环境提供了可行途径,反之,融合变迁使华人民间信仰历久弥新,获得更深远的传承与流播。越南华人民间信仰文化从历史到现状之变迁的实质是在地化的演进,是社会变迁在民间信仰文化上的投射。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马君红在题为《印尼华人社区的郑和崇拜》的发言中,对印尼华人社区的郑和崇拜现象和印尼华人社区郑和崇拜的流变及其原因做了分析。她认为包括郑和的伊斯兰教徒身份拉近了华人与印尼当地人的距离,同时印尼政府希望借助“郑和”来促使华人融入印尼社会。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龙高云在题为《泰国勿洞华人社团研究》发言中,对勿洞华人社团做了简要的介绍,包括历史沿革与概况、特点和功能,社团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指出华人社团在泰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华人社会的重要网络中心,更是国内外的重要信息交流桥梁。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晨媛在题为《共享与重塑:集体记忆视角下印尼美达村华人认同研究》的发言中,对亚齐华侨的历史记忆与祖籍国文化认同,在地化与族群认同记忆,文化认同与社会资本化实践记忆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美达村华人的集体记忆中,美达华人祖辈历经磨难,异国扎根的奋斗历程构成了美达华人的历史记忆;近代以来,美达村华人经历的重大事件和生存体验加强了族群意识和情感的共鸣;进入全球化时代,美达华人借助族群组织、传统观念和共享的行为逻辑进行的社会资本化实践,也在不断构建着新的属于美达华人的集体记忆。由此可见,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与美达华人的经历息息相关,而这种记忆有效地保证了代际的延续,特别是对生活在异文化的华人来说,集体记忆也是使华人保持独立性的精神支柱。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郑雨来在题为《浅谈疫情下的菲律宾华侨华人》的发言中,分析社会现状的时事问题,新冠疫情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菲律宾华侨华人给予了充分的帮助与支持,同时履行了所在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得到了所在国的赞赏与认可。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妙影在《早期侨刊中商号、侨汇与华商网络研究》的发言中,认为侨刊是沟通侨胞与侨乡亲眷的重要平台,被海外华侨成为“集体家书”。台山有数量颇丰的侨刊,但关于中山侨乡社会相关的专题研究却较少,如果从侨刊中的广告角度切入可以形成对侨乡社会的专题研究。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程茜在题为《柬埔寨华人对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以〈柬华日报〉为例》的发言中,通过对《柬华日报》17 个月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认为《柬华日报》作为柬埔寨华文媒体的喉舌,一直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对“一带一路”这一主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版面安排,还是报道主题,或是主题词出现率,都体现了该报纸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与支持。作为柬埔寨颇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主流华文媒体之一,《柬华日报》此举有利于加深当地人和华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熟知度和认同感,进而促进中柬两国在经贸、人文、科教、民生等多领域的合作。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悦在题为《北海侨港旅游资源的追溯与开发》的发言中,从侨港镇的地理条件、人口因素、历史文化方面分析了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溯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设想了发展策略。认为一要牢牢地把握住侨港归难侨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这是发展特色小镇的基本元素;二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利用多种媒介渠道推广宣传侨港;三要以“侨”为“桥”,与海外华侨华人保持友好联系。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彭燕婷在题为《印尼三宝垄郑和“出宫”仪式初探》的发言中,对三宝垄华人的历史与现状、三保大人“出宫”大游行活动、三保大人“出宫”仪式的文化内涵及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润旭在题为《马来西亚玻璃口新村广西籍华人婚姻类型初探》的发言中,认为马来西亚玻璃口新村的婚姻类型和多种婚姻现象,是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婚姻类型的缩影。不同民族、外国新娘嫁入新村的过程既是自身文化适应的过程,也影响着其家人甚至整个新村的婚娶观念与风气。婚姻类型的变迁,实际上是华人文化适应的结果,也是华人在地化,以及各族群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范艺丹在题为《越南南方明乡人神灵信仰》的发言中,对明乡人的宗教仪式和祖先如何变成神灵做了分析,其中解释了明乡人如何将其祖先变成神灵的过程及意义。

在座谈会上,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一省教授做了关于《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未来研究计划》的发言。他首先总结并列举了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自2012 年12 月28 日成立以来举办的各项学术会议、签订的学术合作协议和出版的学术著作,然后就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目前的研究项目和未来的研究计划做了简要汇报。

最后,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滕兰花教授为此次座谈会做闭幕式致辞。她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到访,肯定了他们在广西侨乡文化研究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之后,她勉励各位学者“撸起袖子加油干”,并期待学者们在侨乡文化研究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成功闭幕。

在此次会议上,学者们探讨的领域广泛,主要涉及了广西侨乡文化与“一带一路”的关系、后疫情时代的侨情、北海侨乡侨港镇、东兴汇路、广西华侨博物馆建设、容县三合村归侨等问题,每一位发言者都对其论文或发言有深刻的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会的专家学者引出的关注点,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敏锐的视角。

本次座谈会吸引了来自广西区内对华侨华人和侨乡文化研究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大家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在交流学术的同时,也加深了友谊。广西是目前中国的第三大侨乡,在海外有广西籍华侨华人700多万,侨力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利用好侨乡的资源使其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推动广西在“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向前发展,正是此次座谈会举行的目的和意义。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奉行“定期定点召开”的原则,稳住并扩大基础课题研究,鼓励新想法新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主张多角度审视问题,这必将会推动广西的华侨华人和侨乡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统一大业的积极促进者,是中华文明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的积极推动者。长期以来,全球华侨华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在发展自身事业、为住在国作贡献的同时,热心中国的建设事业,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增进中国与住在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全面开放,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东盟“桥头堡”的作用更加突显,广西也更加对外开放。众所周知,广西是中国的传统侨乡。广西籍华侨华人大多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东南亚的广西籍华侨华人占广西籍华侨华人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广西籍的华侨华人在海外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各方面都有了发展。他们同所在国社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涌现出一批经济上有实力、科技上有造诣、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物,已成为我们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最积极、最热情的一部分力量。特别是那些以联谊互助,发展文化、教育、商业、服务为宗旨的广西籍华人社团,在维护和谋求华侨、华人的正当权益和福利,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推动与当地融合以及促进友好合作等方面日益重要地发挥着作用。因此,加强海外华侨华人与故乡的联系是发展侨乡经济和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侨乡华侨华人
何为“华人”?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我的华侨老师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建设研究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