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裕与印尼华人研究

2021-11-29 06:30
八桂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土生东南亚华人

陈 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35)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之间的历史交往源远流长,自中国宋代即开始了贸易往来,明清时代大量中国南方的移民来到印尼,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开拓,艰苦奋斗,成为印尼国家多元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印度尼西亚不同历史时期,他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印尼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今社会,华人在印尼社会中的几乎所有领域里都发挥了作用,在科技、语言文学、建筑、宗教、体育、教育、医药、印刷业、报业、电影、矿业、农业和管理等方面,到处可以看到华人的身影。同时印尼又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在印尼国会大厦提出的。目前中国已经连续8 年成为印尼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研究印尼和印尼华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早在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之前,就有华人在印尼群岛定居。华人的移民潮则是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后才发生的。早期的华人移民由于没有携带家眷,多与当地原住民通婚,他们的文化因此发生变化,出现了土生华人文化。不过,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移民印尼的华人,在文化层面上依然保持“纯正的”华人文化。在苏哈托时期,华人文化不仅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反而遭到政府禁止。这也是目前印尼社会对华人知之甚少的原因所在,印尼大众乃至华人自身都对华人的历史和文化一知半解。

现实中华人与当地土著居民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权益之争,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1965 年与1998年,印尼当地华人曾两次遭受种族清洗和屠杀,这也是印尼华人乃至海外华人发展历程中所遭受的最大劫难。针对华人的暴行成为印尼社会的机体迷狂,这与印尼近代殖民和独立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排华这一行为本身包含在印尼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之中。苏哈托执政时期,印尼实行军人统治,强制实行同化政策,禁止华人文化的传播,因此造成相关原始资料的流失。尽管如此近半个多世纪来,海外与中国学者对于印尼华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涌现了很多著名学者和学术成果,如澳大利亚的安东尼·雷德(代表作为《The Indonesian national revolution,1945—1950》)、荷兰的包乐史(代表作为《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吧城公馆档案研究:18 世纪末吧达维亚唐人社会》)、德国的玛丽·海德(代表作为《Golddigers,Farmers and Traders in the“Chinese Districts”of West Kalimantan,Indonesia》《Bangka Tin and MentokPepper:Chinese settlement on an Indonesian Island》、加拿大的唐纳德·维尔莫特(代表作为《The Chinese of Semarang:a changing minority in Indonesia》《The nation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in Indonesia 1900—1958》、中国的蔡仁龙(代表作为《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印尼华侨与华人概论》《印尼华人企业集团研究》)、梁英明(代表作为《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周南京(代表作为《苏加诺·中国·印度尼西亚华人》《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研究》)等。印尼本地华人学者李卓辉先后编著出版了37 本著作,主要探讨近代印尼华人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包括《印华先驱人物光辉岁月》《坚强奋起百年复兴》《印华参政与国家建设》等。上述学者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对印尼华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著述。

在这一领域众多的海内外研究学者中,廖建裕先生(Leo Suryadinata)当属领军人物,当代有关研究印尼华人和印尼的学术成果中,几乎所有成果的引用和参考文献都涉及廖建裕先生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撰写和主编的中文、英文和印尼文各类著作有80 余部,堪称著作等身、硕果累累。

一、生平与学术成就

1941 年,廖建裕先生出生于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在高中时期就开始撰写文章,1958 年他前往新加坡定居,翌年就读于南洋大学中文系,后转入历史系。在求学期间,他一方面在《星洲日报》《南洋商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和译作,常用笔名有谷衣、椰人等。另一方面在印尼文学领域辛勤耕耘,在南洋大学学习期间已出版8 本著作,主要内容为印度尼西亚文学和马来亚文学作品。

1962 年自新加坡南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印度尼西亚大学攻读印度尼西亚史,并于1965 年获得硕士学位。期间开始对印尼华人族群产生兴趣,并在毕业论文中论述了印尼土生华人报刊与印尼民族主义运动的关系。后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东南亚历史,并于1970 年获得硕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是:“The Three Major Streams in Peranakan Chinese Politics in Java(1917—1942)”。同年应邀赴美国俄亥俄大学进行有关印度尼西亚华人问题的研究,并于1972 年获得硕士学位。1973 年转入华盛顿美国大学国际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于1975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是:“Indigenous Indonesians,the Chinese Minority and China:A Study of Perceptions and Politics”。

1975 年,廖建裕回到新加坡,于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82 年转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1998 至2004 年出任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会长。2005 年接任新加坡华裔馆馆长,成为华裔馆第四任馆长。8 年以后卸任。现为新加坡尤索福伊萨东南亚研究所资深访问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兼任教授。

在廖建裕先生的学术生涯中,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东南亚华人,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新马华人社会以及国际政治等。他精通中、英、荷兰、马来及印尼文,自1957 年迄今,先后出版的中、英、巫、印尼文专著已有80 余种,发表在报纸、学术期刊、论文集等各类学术和时政文章亦有上千篇,鉴于廖建裕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社会各界予以充分肯定和褒扬,2008 年他获得印尼民族建设奖,2018 年又获得印尼文化奖。

二、学术贡献

从国际移民的视角出发,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入籍是比较容易的,只要遵守所在国法律、按时交纳税款,经过一段时间都可以成为所在国的公民。而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则实行非常严格的入籍制度,新移民几乎没有入籍的可能性,这就从人口总量上限制了少数族群的发展,即便是长期居住在所在国、已经成为所在国公民的华人,依然被另眼相看,在就业、入学、商业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法律规定,造成华人与所在国家事实上的分离。

从这一层面上看,廖建裕先生为我们展示和梳理了印尼华人问题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矛盾,他所提出的有关印尼民族建设的理论和观点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浓厚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尤其是身为少数族群的一员,廖建裕先生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在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又以积极的心态表达对于国家和民众的热爱。

一方面,廖建裕先生对于印尼怀有深厚浓烈的感情,虽然他已经于1985 年入籍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公民,但是印尼始终是他内心的牵挂,每当印尼社会发生重要事件的时候,他都会挺身而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他十分关心印尼华人的处境,力图通过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作品推动印尼华人植根于印尼国家和社会,这种情怀展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在《重访雅加达的唐人街》一文中,他提到:好久没到雅城的唐人街了,返回故乡,我特地重访唐人街,希望重温往日的旧梦。在他的很多诗歌中也反映了他对于印尼的眷恋之情,这些情感的流露出现在《芝里翁河畔》《婆罗浮屠》《船民》等多首诗作中。廖建裕先生正是以他的故乡情怀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探求印尼及印尼华人的发展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作为毕生的事业。2017 年印尼爆发钟万学事件,他先后撰写发表了《伊斯兰捍卫者阵线崛起》《印尼将领与“土著主义”》《“潘查希拉”会击败伊斯兰主义?》等文章,剖析其中的缘由。他认为从表面上看激进的伊斯兰势力似乎因钟万学“亵渎”宗教而反对他,但是熟悉雅加达政治的人可以看到另外一个层面,即以印尼总统佐科和钟万学为首的改革派正在与普拉博沃为首的保守派或者既得利益集团所进行的政治角斗,种族因素成为制约印尼政治发展的关键。针对2019 年印尼大选中的风波,他先后发表《印尼华人与总统选举》《印尼民主制度的考验》等文章,这些文章阐明了他对印尼国家种族政治现实格局的看法,以及对于印尼民族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建议。

(二)印尼华人社会的解读者

印尼作为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亦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超过三百个以上的民族散居在约6 000多个岛屿,作为一个群岛国家如何把人民团结在一起的确是一件艰巨的任务。1945 年6 月1 日苏加诺在“独立筹备委员会”会议上发表演说时提出建国五原则,按照苏加诺的解释,要将印尼建设成为一个“天下为公”的国家,必须实行五项基本原则,即建国的五个基础。第一个原则是“民族主义”①王子昌:《国家哲学还是个人哲学?——对印尼建国五基的文本解读》,《东南亚纵横》2003 年第12 期。,这个民族主义不是狭义的某一个民族的民族,而是指印尼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但是事与愿违,印尼建国以来,民族和宗教问题始终是困扰印尼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印尼和印尼华人问题堪称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东南亚区域的敏感问题。很多社会底层民众认为掌握财富的华人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华人成为印尼社会上下攻击的目标,而事实上,国家行政和经济领域被当地原住民牢牢把持,华人只能在商业领域发展,少数华人精英通过各种途径成为社会贤达和巨富,却吸引了社会和民众的注意力。每到经济和社会危机时,印尼政府出于转移矛盾的需要,把罪名强加在华人头上,造成了全社会长期以来的偏见和误解。

在印尼近代反抗荷兰殖民者争取独立的历史中,华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华人政治与思想的复杂性导致了土著对华人的看法不一。廖建裕先生从印尼华人早期历史入手,剖析了两者矛盾产生的历史根源,认为研究过去,放眼现在,有助于看清未来。他认为“不懂得尊重自己历史的民族无法成为伟大民族,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族群不能成为优秀族群”。在他的早期学术生涯中,他的研究领域主要为印尼华人历史,先后出版了《二战前的爪哇土生华人报业》(The Pre-World War II Peranakan Chinese Press of Jave)、《现阶段的印尼华族研究》、《印尼杰出华人传记》(Prominent Indonesian Chinese:Biographical sketches)、《爪哇土生华人的政治1917—1943》(Peranakan Chinese Politics in Java,1917—1943)、《印尼华人政治思想1900—1977》(Political Thinking of the Indonesian Chinese 1900—1977)等著作,这些著作成为研究近代印尼华人社会的代表作。

这些研究成果的产生是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包括对部分亲历者的采访,因此对印尼华人社会的剖析建立在客观理性的角度。他认为在研究印尼华人时,要注意分析“土生华人”与“新客华人”间的群体差异和族群认同。他特别强调指出即使在印尼土生华人社会中也存在内部的派别之分,同时对于华人与当地社会融合与同化问题、华人参与印尼政治生活问题,以及各派别之间和派别内部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从历史发展的层面了解和掌握土生华人在印尼政治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廖建裕先生对于印尼土生华人的研究,在研究角度和内容上与传统西方学者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讲,在西方学者眼中所有华人都是一样的,正如英国殖民地官员维克托·珀塞尔在其代表作《东南亚华人》中所提到的:“尽管在职业、方言以及血统的纯度上有相当大的差别,在本质上分布在整个地区的东南亚华人都是同一个民族,不但他们的身体特征是相同的,而且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以及思想态度都是惊人的相似,”事实上这一观点存在着很大偏差,也误导了相当多的研究者。

针对传统研究观点,廖建裕先生对于印尼华人历史进行了客观而理性的分析研究,早在1971 年,他所撰写发表的论文《战后印尼民族主义与土生华人》(Pre—war Indonesian Nationalism and The Perankan Chinese)就对印尼土生华人与印尼民族主义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他认为:通过对印尼民族主义运动与土生华人历史关系的简要考察,印尼民族主义运动自诞生之日起有排斥土生华人的倾向,尽管共产党和其他左翼政党试图将这一群体包括在内,但收效甚微。在土生华人方面,他们虽然认同印尼民族主义运动,但事实上,它仍然是土生华人政党,因此可以看出印尼华人今天的处境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他的早期代表作《爪哇土生华人政治》对于近代印尼土生华人的政治活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作者指出在19 世纪以前,华人与当地土著结婚,经过一段时间已形成一个坚固而稳定的土生华人社会,一般都含有母系的土著血统,而且部分接受了土著的生活方式,一般不讲华语,而是讲当地语言,土生华人社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独立社会,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内部形成一种通用的语言,土生华人一般实行内部通婚,在政治上也形成了三个流派。作者认为印尼民族主义运动倾向于拒绝接纳土生华人,共产党人和左翼政党力图将他们容纳进来,但是成效甚微,相当多的土生华人在参与印尼政治生活后,还是希望保留华人的文化特性,造成了即使是土生华人也是处于游离于印尼主流社会的状态①〔新加坡〕廖建裕著,李学民译:《爪哇土生华人政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 年,第180—200 页。。

这些研究观点与思路对于阐释长期以来印尼华人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地位和境遇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拓宽印尼华人研究的视野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东南亚华人包括印尼华人的研究视角主要从宏观角度出发,缺乏对具体案例和问题的分析探究。廖建裕先生则从具体问题入手,全方位拓宽了印尼华人研究的视野,学术语言平和朴实,并且以多语种出版和发表学术著作和论文,力求让更多的社会大众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历史和现状。在以下几方面他做出了开拓性的探索。

1.定名问题

长期以来采用华侨还是华人一直以来是学术研究领域争议的问题,鉴于以“华侨”作为华人问题研究的定名出现了很多具体问题,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学者在开展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时便逐步抛弃“华侨”的定名,而以“华人”为定名。

在这一点上,廖建裕所做的研究一改前人从“印尼华侨”概念入手,从政治作为研究视角的做法,而以“印尼华人”来指称全体定居于印尼的中国血统居民,从这些居民的文化特征立论,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首先将他们分作“新客华人”和“土生华人”两个次文化集团,然后分别探讨其政治、经济、职业、教育、宗教信仰、国籍身份、领袖人物及华人观、民族观等,进而讨论这两大集团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同中国、荷兰殖民当局、原住民各集团、印尼政府等的关系,从而构成一个动态与立体的印尼华人形象,展示了印尼华人社会的现实与历史,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因为其研究成果开辟了前人未能涉及的领域,抢救了许多在“印尼华侨问题研究”之正名下所不能发掘出的资料,不但填补了许多空白而且还使整个研究范围和角度有了质的飞跃。

2.敢于直面现实问题

针对长期以来印尼政府和社会对于华人的不公待遇,廖建裕先生以高度的使命感直言面对,在苏哈托时期,即使已经成为公民的华人也被剥夺了参政权利。针对苏哈托时期印尼政府的华人政策,他指出苏哈托对华人歧视政策的实质是剥夺华人作为一个公民的政治和文化权利。正如他所说:据我所知,(除印尼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颁布法令限制甚至禁止一个族群语言的使用,也没有一个国家利用国家机构对付一个族群①〔新加坡〕廖建裕著,《联合早报》2002 年3 月3 日。。

印尼“九·三○事件”一直以来是东南亚政治领域的重要事件,时至今日依然是印尼社会的敏感话题,许多细节和真相尚无定论,他所撰写的《“印尼大屠杀”的遇害族群》,综合各方意见和看法,对此进行了理性分析②〔新加坡〕廖建裕著,《联合早报》2016 年5 月14 日。。

2014 年3 月12 日,印尼总统苏西洛发布总统第十二号决定书,废除沿用47 年之久的“支那”的官方称谓,恢复“中国”与“中华”的称谓,对于这种举动,廖建裕认为印尼总统此举具有双重目的,在国内他希望继续改善华族与土著之间的关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苏西洛总统的这一招,会使他在印尼历史上,成为一个废除“支那”一词的总统,会受到华人社会和中国的欢迎③《印尼为何在此时废除“支那”称谓》,新加坡《联合早报》2014 年3 月26 日。。

3.不断开拓新的研究视角

首先他对印尼华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他的论文《印尼华人研究的一种方法》中指出印尼华人社会中土生华人与新客华人之间的区别和关系,阐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另一篇论文《对东南亚华人研究的几点看法》则把东南亚华人研究分为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比较全面地回顾了海内外学者对东南亚华人研究的成果,

其次他改变了传统研究模式,从当地土著民族的视角和经济层面探讨了华人在当地经济领域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态势,分析了印尼本土居民对华人少数民族的看法,并论证了这些看法如何在政府对华人的政策中得到体现,华人也因此受到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限制。在他的《土生印度尼西亚人、华人少数民族与中国:概念与政策研究》(Pribumi Indonesians,the Chinese Minority and China:A Study of Pereeption and Policies)一书中,他认为大多数印尼本土人对华人作为一个群体享有更高的经济地位感到不满,虽然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削弱华人的经济实力,但收效甚微。苏哈托政府在使用华人资本和技能的同时,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希望将华人吸收到本土人口中,如更名条例、“国家学校特别项目”和放宽归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很多现实问题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如官方对贬义词“Cina”的运用冒犯和疏远了许多华人,入籍手续的高额费用也阻碍了许多华人成为印尼公民。特别是由于苏哈托政府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印尼华人进行重新登记,造成印尼本土人和华人之间的分歧呈现永久化态势,这些矛盾的政策和做法是长期以来华人无法真正融入印尼社会的主要原因。这部著作从政策和经济层面分析了印尼华人社会与当地人矛盾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和渊源,作者认为综合各种因素考量,印尼华人的同化还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知数。该书于1984 年5 月用印尼文以《华人少数民族的困境》(Dilema MinoritasTionghoa)书名在雅加达出版,此时正当印尼政府寻求解决华人同化问题的方案之时,此书印尼文版的发行,受到印尼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影响的印尼政治刊物《时代周刊》还曾登载该书的部分章节。

针对印尼华人经济问题,廖建裕教授特别指出,人们一向有错误印象,以为印尼的经济操控在华人手上,其实印尼的经济主要操控在印尼国有企业和欧美的跨国企业手上,印尼华人只不过在印尼经济领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事实上早在20 世纪70 年代末,针对华人是否掌握印尼经济命脉的争论,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印尼国内资本经营企业中,非原住民注册资本占26.95%,原住民占11.2%,国有企业资本占58.95%,合作社资本占3.1%,在国外投资的合资企业中,非原住民的股份占9.7%,原住民占12.77%,国家资本占9.24%,其余为外国资本①梁英明著:《东南亚华人研究——新世纪新视野》,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年,第83—85 页。。

总体而言,在廖建裕先生的学术研究中,既有广阔的视野,同时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包括华人研究定名问题、华语与汉语定名问题、印尼华人人口数量问题等。

三、印尼华人研究学术活动的推动者

近年来,随着华人在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海外华人研究的知名学者,廖建裕先生在推动海外华人研究的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学术著作出版方面不遗余力。2006 年他出任新加坡华裔馆馆长后,积极推动有关华人问题的学术文献出版和各类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廖建裕指出:“我们希望每年最少举办四五项有关华人问题的国际会议或研讨会,华裔馆的使命就是探讨海外华人的课题。”

仅在2007 年,新加坡华裔馆就联合其他学术机构举办了“全球化中的印尼华人”、“全球化中东南亚华文报刊的机遇与挑战”和“华族移民比较研究——适应与发展”等学术研究会。2007 年7 月19 日,新加坡华裔馆、东南亚研究院和民族建设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以“全球化中的印尼华人”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有11名印尼问题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论文,其中6 人来自印尼,这次会议研究探讨了印尼华人相关的课题,包括当地华人的华文教育最新发展、华人企业国际化、印尼华人的宗教、华人和政府政策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廖建裕介绍说这是新加坡第一次举办深入探讨印尼华人现状的国际研讨会,印尼民主改革以来,华人从前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层面受到压抑的状态都有了改善,华校、华教、华人团体和华人媒体等“四大支柱”都有蓬勃发展的现象。但是隐藏在印尼华人现状背后有什么隐忧呢?印尼华人和非华人族群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这些具体问题都值得学术界关注和探讨。

2010 年5 月7 日至9 日,新加坡华裔馆和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七届海外华人研究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这是廖建裕先生任职华裔馆馆长所取得的另一项成就,他成为这次会议的主席之一,会议的主题是“迁移、本地化与交流——从全球化的视角看海外华人”。他认为通过举办大型国际会议,能够建立华裔馆是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的声望,让人了解新加坡在华人研究方面的成就。

在学术出版方面,他就任新加坡华裔馆馆长以后,一方面推动编辑出版《华裔馆通讯》,这份期刊每半年出版一期,介绍华人世界的主要课题与事件,以及对于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的介绍。同时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几部重量级文献,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2006 年1 月,在他担任华裔馆馆长之初,就确定了编纂东南亚各国著名华人生平的《东南亚华裔名人词典》(Southeast Aisan Personalities of Chinese Descent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的计划,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编辑人员的辛勤工作,这部收录东南亚3 000 余名杰出人士的巨著于2012 年由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出版,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在世的名人也被收录其中。

由廖建裕先生担任主编,组织邀请了全球73 名学者撰写了129 篇论文,于2015 年以印尼文出版了书名为《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贡献》的论文集,各国学者用各自的研究成果,从各个角度论证了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此书的出版,引起政界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2009 年2 月,由著名摄影师庄吴斌拍摄的《全球化中的东南亚唐人街》摄影展与新书推介在华裔馆举行,这部摄影集后来经过廖建裕主编,由华裔馆出版。摄影师用独特客观的镜头记录了当地东南亚各国唐人街的历史、现状与变化。廖建裕在前言中写道:“希望通过画面,深入浅出,把学术研究普及化,引起一般人对文化的兴趣。”①中国侨网:“开展多项工作廖建裕续任新加坡华裔馆馆长”,2008 年11 月25 日。

四、印尼民族国家理论的建构者

“民族国家”并不单纯是民族和国家概念的简单组合,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性与国家权力相结合的基本特征,二战以后东南亚地区各国纷纷建立起民族国家形态,但是由于受到文化传统、政治结构、国际环境的影响,各国普遍产生了社会转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反殖民运动时期,共同的宗教信仰将广大民众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合力,推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建设,当外部压力消失后,宗教信仰的差异与民族之间的差异相互交织在一起,发展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造成少数族群与主流社会的矛盾。

从历史的角度看,印度尼西亚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和统一的民族国家概念是在他们反抗荷兰殖民统治者的过程中随着民族的觉醒而逐渐形成的。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包含着对自我的想象及对他者的界定,在荷兰殖民时期,殖民者对于本土民族和华人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华人与本土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独立以后,由于本土民族拥有90%以上的人口,因此印尼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以这个群体为基础的。长期以来,印尼华人在政治上的边缘地位与经济上的相对优势地位,使得华人处于一个矛盾的社会地位,每当印尼社会面临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或者经济危机,华人的生存环境便备受挑战,成为当地政治人物与族群的攻击对象,因此印尼华人面临着比其他东南亚地区华人更加窘困的处境,20 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2019 年印尼大选所发生的骚乱事件便向世人佐证了这一点。如何让华人有效融入印尼社会,化解社会矛盾,是印尼民族国家构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针对构建印尼民族国家理论,廖建裕先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把关于民族国家建设的思想通过他的五部著作反映出来,即《东南亚的华人》《东南亚的华人与民族建设》《东南亚的族群关系与民族建设》《印尼华人:国家政策、单元文化与多元文化》《东南亚的国家建构:国家、种族、土著和公民身份》,这些著作展现了他对民族国家建构和族群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首先,在《东南亚的国家建构:国家、种族、土著和公民身份》一书中,他对东南亚地区国家和国家建设相关的各种理论框架进行了总体回顾。这本书旨在用历史学和政治学的方法来考察东南亚国家的形成,在东南亚的整体背景下,分析了与民族有关的概念,如种族、国家、原住民和公民身份。列举了东南亚五个主要国家的民族国家建设实例,探讨了全球化时代东南亚民族国家建设和公民建设的问题和前景。

其次他提出了新型的印尼民族建构理论,首先他认为印尼民族诞生为时已晚,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整合加以巩固,包括版图的整合、精英与群众的整合、价值观的整合以及行为的整合。其中特别阐述了华人族群在印尼民族中的地位,他认为只要华人处于民族范围之外,华人问题将难以解决,一直以来印尼华人被视作单元体,游离于印尼民族之外,政府同化政策与歧视政策并存,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必须强调印尼民族包括华人族群,但是同时由于多年来灌输的概念难以从原住民社会中消失,因此把不根据种族来划定和宣传印尼民族概念是印尼民族建设的第一步,他特别强调指出原住民民族理念是华人投入印尼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障碍①〔新加坡〕廖建裕:《印尼的民族建设和华人问题》,《印尼焦点》2008 年第2 期。。

再次有关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华人问题,廖建裕认为印尼华人首先是一个多元化族群,从历史上看有土生华人和新客华人之分,从宗教信仰上看,存在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信仰,在经济上既有超级富豪也有大量社会底层,即使是在苏哈托时代也有少量华人通过官商勾结成为富豪。从文化层面上看大多数华人已经变得印尼化了,以有关印尼华人的国族认同为例,廖建裕在研究中所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的印尼华人将中国视为遥远且陌生的祖居地或仅仅是个外国,而在对华人的印尼态度调查中,有93.79%的华人视印尼为他们真正的祖国。不仅是印尼社会中的华人,廖建裕在调查中发现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群体也展现出对于所属国的国族认同,已经把自己看成东南亚各国的一分子。在此基础上,廖建裕认为从总体上印尼华人的政治和文化的认同已呈现在地化趋向。中国虽然是他们祖先生活的地方,也曾是他们祖先的家园,但现在只是一个遥远的母国记忆。

在他的另一部专著《理解东南亚华人》(Understanding 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一书中,他从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来审视华人问题。首先讨论了华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涉及移民、国籍、商业成功和民族冲突等问题;其次论述了中国文化在地化和各种身份认同问题;第三,通过对印尼华人社会、国家和华人政治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印尼华人的各个层面,揭示了华人这个多元而重要的族群的复杂性。

通过他的研究成果,廖建裕试图整合印尼人与华人两种身份,纠正东南亚当地人对于华人与中国关系的认识,降低对东南亚华人群体的猜疑,他主张印尼华人也应该积极融入印尼社会,华人需要调整对政治事务的消极态度,作为印尼的一分子,华人应该与国家一起发展,并为当前的华人社会尽力②〔印尼〕Yudi Latif 著:《廖建裕的贡献》,《印尼焦点》2008 年第2 期。。

1997 年,他出版了学术论文集《东南亚华人与国族建构》(Chinese and National—Building in Southeast Asia)一书,该书先后再版两次,对于华人在东南亚国家民族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政治体系、人口数量及结构、历史等因素分析了各国对于华人政策的不同。他特别强调指出,由于东南亚各国政府都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在塑造华人社会的政治与文化行为,通过对于印尼宗教、经济、华人称谓、文学等方面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无孔不入,而且使得印尼的华人在文化上高度印尼化,在双语政策等问题上,国家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在国族建设中,印尼华人所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同时他认为当地民众能否真正接受华人成为他们族群、民族或国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亦很重要,这需要进行长期的教育以及双方的共同努力。

五、结语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研究即使在东南亚当地属于小众领域,大部分华人忙于生计,对此并不关心,如何让学术研究走向大众?在这方面廖建裕先生的学术研究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在他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中,无论是标题还是行文,包括在对他的访谈录中都尽量采用比较浅易直白的表达语言,这一点同样难能可贵,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学术研究固然有晦涩高深之处,但是启迪人生、开启民智亦是目标。学术研究中既要应用学术语言,但是一味使用一些高深莫测的概念范畴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印尼民主改革以来,印尼华人的历史文化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印尼国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近八十的廖建裕先生始终活跃在学术界,针对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不仅是一名学术研究者,也是一名斗士,坚持不懈地为华人扎根印尼民族大家庭做出努力,面对不公正的境况,没有选择袖手旁观,通过对族群问题的探讨,宣传普世人道主义和族群和谐。如他在2020 年5 月30 日的《联合早报》刊发了一篇“新加坡采用华语还是汉语”,在这篇文章中他论述了华语和汉语的不同,他认为华语和汉语都是中华文化的产物,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在东南亚区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华族语文,新马华族在保留自己母语的同时,也在根据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发展自己独特的词汇和语法,不能单纯为了规范而限制词汇的发展①〔新加坡〕廖建裕:《新加坡采用华语还是汉语》,《联合早报》2020 年5 月30 日。。

印尼的民族国家建设,涉及经济秩序的重建、民族问题的厘清和有序政治的架构。印尼政府和社会将对华人的排斥和打压视为经济分配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可是几十年的排华史,恰恰展现了印尼社会经济分配失序、政治权利不平等、民族矛盾难以和解的重重矛盾。正视排华的历史,便是重新审视整个国家现代化重建的病灶,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和平发展阶段,多元文化和民族并存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摈弃民族歧视,采取宽容的民族政策,才能使其民族关系向更为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这也应当是印尼国家民族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土生东南亚华人
何为“华人”?
来自小白楼的密令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打电话引来的故事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形象
美俄聚焦东南亚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