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华侨华人史研究的新力作
——评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一书

2021-11-29 06:30
八桂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洲华侨华人

黎 力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得到极大重视,呈现出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新面貌。但由于华侨华人地区分布广泛,研究领域众多,因而研究布局极不平衡。有的地区、领域趋近饱和,有的则依旧十分薄弱,加上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侨情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侨华人的研究亦需进一步跟进研究。美洲地区(含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多年来华侨华人研究较为繁荣和成果较多的地区,也是急需跟进刷新的地区,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中国新移民研究十分薄弱,急需充实。《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上下卷)(下文简称为《美洲卷》)一书的出版,是高伟浓教授多年来不辞劳苦、默默耕耘而撰写的又一力作。这部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添了大量新材料,提出了不少新见解,有效地刷新和填补了美洲地区华侨华人研究,尤其是中国关于这一地区新移民研究的空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高教授长期从事东南亚地区和美洲地区的华侨华人研究,笔耕不辍,新作不断,在《美洲卷》之前已出版了《世界华侨华人通史:东南亚卷》(上下卷)①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东南亚卷》(上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在海之隅:委内瑞拉与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侨》(上下卷)②高伟浓:《在海之隅:委内瑞拉与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侨》(上下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等著作。《美洲卷》的出版,为后人对国别和区域华侨华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美洲卷》是中国华侨出版社诸种国别与领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系列丛书之一。《美洲卷》于2019 年出版,属于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属中国侨联特别委托课题,是一部综合性的美洲华侨华人通史性著作③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上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本文所引用的观点与内容均出自此书此版本。。

一、章节设置与主要内容

《美洲卷》整部著作长达206.2 万字,内容涵盖了美洲地区出现中国移民以来各国各地区华侨华人所处生存环境、社会文化、宗教民俗、经济活动和华社内部发展变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全书分为上卷和下卷,上卷主要阐析美国和加拿大华侨华人史的内容,下卷主要是关于拉丁美洲华侨华人史的论述。

北美洲部分共12 章。第一章主要对1965 年以前美国的中国传统移民和1967 年以前加拿大的中国传统移民的情况进行梳理,详细介绍了在近代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国干涉和美洲“淘金热”的历史背景下,早期中国传统移民大量迁居北美的历史过程。同时对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传统土生华人与新移民土生华人的生存发展、文化观念、职业结构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章从1965 年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时间节点出发,描述了北美中国新移民的人口结构、来源地分布、职业结构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与变化。第三章考察了北美唐人街的历史演变过程,重点探讨了北美老唐人街的社会问题,如娼妓问题、奴婢问题、堂斗问题、鸦片问题、赌博问题、卫生与疾病问题和犯罪问题等。同时梳理了北美唐人街的主要类型、分布、规模和特点等情况。第四章按不同类型对北美华侨华人的社团组织进行了梳理与介绍,描绘了一幅地缘、血缘和业缘为基础的北美华侨华人社团的丰富多彩的画卷。第五章以中餐行业为切入点,考察了北美华侨华人在这一领域从单一走向多样化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演变过程。第六章以丰富的史料对北美华侨华人的自助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梳理和详细的描述,包括华文教育事业、新闻传媒事业、社会福利体系、卫生医疗事业和文化体育事业等。第七章分别对美国和加拿大不同领域的杰出华人人才进行了考察,详细描述了北美各个阶层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华人精英的事迹。第八章阐述了华人在美国和加拿大政治参与的态度、路径、成就、形式和问题与障碍等情况。第九章概述了北美早期华侨华人妇女在种族歧视、两性比例严重失衡和性别歧视的多重压力下忍辱负重、艰苦生存的血泪史,同时对当代华侨华人妇女在婚姻、家庭、教育和职业身份等方面的崭新面貌进行了详细考察。第十章描述了北美华侨华人的宗教与民间信仰,对北美华人精神生活状况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展示。第十一章探讨了北美华侨华人从殖民时代开始就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下迁移、生存和发展的苦难史,同时展示了不屈不挠的华侨华人长期与种族歧视抗争的艰苦历程。第十二章考察了19 世纪中期以来北美华侨华人对祖(籍)国(中国)的政治进步、抗击外敌、科技发展、文化传播和经济建设等事业的牺牲奉献与主要贡献。

《美洲卷》中将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侨华人一齐归入北美篇,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高教授认为此两国的华人移民还有诸多的相似性:两国华人移民都始于19 世纪中叶的淘金潮和随后的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两国华侨华人都在排华与种族歧视的环境下顽强扎根,并且都曾与种族歧视进行过艰苦的抗争;两国华侨华人都在居住地建立了类型相似的社团组织,形成自助型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两国华侨华人又都在居住地兴教办学,开展华文教育;两国土生华人和新移民在各个领域都为当地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等等。

南美洲部分由上篇和下篇组成。上篇为移民与发展篇,共5 章。第一章描写了“传统移民时代”华人移民在拉丁美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缘分布特点、移民动机和人口特征等。第二章描述了1978 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拉丁美洲华人新移民选择移民的原因、路径和人口分布情况等内容。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对南美洲、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墨西哥各国华侨华人在居住地的生活环境、经济活动、生存发展、主要成就与贡献等进行了全面概述。下篇为社团与文化篇,共9 章。第一章主要对拉丁美洲各类型的传统华人社团和土生华人社团的基本分布情况、成立时间与成立缘由和社会功能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二章讲述了拉丁美洲新移民的各类型社团的特点与功能,主要考察了全侨性社团、地缘性社团、联谊会和工商业社团等类型的新移民社团的具体形态。第三章归纳了以新移民为主的各种专业性社团的基本状况,包括文化社团、专业技术社团、青年社团、妇女社团和“促统反独”的政治社团。第四章对拉丁美洲各国的台湾地区移民的各类型社团进行了归纳,展示了拉美台湾华人社团在中华文化传播继承、促进居住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关系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描述了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文化生活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居住地的传承。第六章探究了华侨华人在拉丁美洲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的历史脉络,同时讲述了传统中华文化艺术在拉美传播的基本情况。第七章描述了拉丁美洲华侨华人在居住国传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情况与特点。第八章展示了拉美华侨餐饮业的发展与影响,同时分析了中华饮食文化在拉美广受欢迎的原因。第九章考察了拉美华侨华人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和网络等形式发展华文传媒事业的历史与成就。

高教授在《美洲卷》南美洲部分中重点关注了三个问题,一是华人新移民(新华侨华人)这一群体在拉美的生存状况、移民网络、业绩成就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二是拉美华人社团如何兴起、如何运行、发挥哪些功能等问题;三是拉美新老华侨华人如何开展华文教育和如何继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问题。对拉美华侨华人移民发展史、社团史和文化史描绘出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轮廓。

二、若干新见解

《美洲卷》内容恢宏,涉及领域众多,且在国内华侨华人研究中,前人著述最多。高教授在自己的研究中,在融汇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收集的新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鲜见解。本文难以一一解读,仅随列如下几点,以资说明。

(一)关于北美华人的参政问题

长期以来,华人参政的缺失是学界重点关心的问题之一。高教授在《美洲卷》一书中就北美华人参政不足的问题也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对加拿大华人参政不足具体案例的分析,高教授发现华人参政的缺失表现为对政治态度冷漠、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只重视在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忽视在政治领域的权益三种特征。而华人参政群体分布的不平衡表现为:来自中国香港的移民较为活跃,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新移民则较为平静;华裔群体人口结构分布的不均衡,使华人选民只集中在华人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华人所任职位多为象征性、荣誉性和礼仪性,拥有实际权力的例子很少。对于华人参政不足的原因,高教授进而做出了深入的分析。首先,北美华人受排华历史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政治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甚至没有投票权,使华人对政府的信任感不足,加上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华人养成了忠顺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一种较为保守的政治心态。其次,种族歧视与偏见进一步强化了华人群体在主流群体中的边缘性,使华人在向上层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阻碍。再次,加拿大选举制度中采取“多数决定”原则,使处于少数的华裔群体在政治选举与立法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最后,华人内部社会的分化和分裂使北美华人原本就有限的力量趋于分散,表现为华人群体的人口构成较为复杂,往往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为纽带的小团体中凝聚力较强,其团结程度缺乏广泛性和有效性,无法形成参政需要的较强的集团力量,由此削弱了华人的政治影响力①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第783—830 页。。

(二)关于早期北美华侨妇女

学界对华侨妇女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高教授在《美洲卷》中特别关注了早期北美华侨妇女的苦难生存与发展史。书中不仅对这一群体的社会角色和生存处境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同时对多个典型人物的成长历程进行了生动的展示,通过她们的个人经历即可“窥一斑可见全豹”,使读者清晰地看到华侨群体的时代缩影。高教授在对这些沉痛历史的描述中不仅为华侨妇女树立了勤劳、勇敢、善良和忠贞等正面形象,同时表达了对早期华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新移民妇女的展望。

《美洲卷》首先重点关注了早期美国华侨妇女的娼妓问题。高教授指出,19 世纪中后期在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和美国排华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华侨妇女娼妓问题严重。而宗教组织与社会团体的救助使得大量被迫从事性服务的华侨妇女得以重获新生。被救助的华侨妇女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传教士直接到妓院中解救华侨妇女,或者给受难娼妓提供避祸场所;二是娼妓自己主动向救援之家发出求救信息,或者上门来求救;三是救助组织对华侨女子婚姻选择问题的帮助。同时,高教授关注到早期华侨妇女无论是留守国内还是到美国陪伴丈夫,大多只能从事社会地位卑微、环境恶劣的工作,忍受种族、性别的双重歧视。1882—1943 年美国不断出台日益严苛的“排华法案”使华侨妇女的生存处境更加举步维艰,直到1945 年《新战争新娘法》的通过才迎来新的转机。此外,高教授通过对多种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考察了加拿大早期华侨妇女的艰难处境与新生的历史轮廓。高教授指出,加拿大早期华侨妇女的处境同样有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遭受排华与种族歧视的压迫、社会地位卑微等和美国早期华侨妇女的相似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后,加拿大中国新移民妇女逐渐走出早期华侨妇女的艰苦处境,在精神思想、受教育情况、社会角色、婚姻家庭等方面才有了新的面貌①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第831—867 页,第826—927 页。。

(三)关于北美华侨华人的宗教与民间信仰

《美洲卷》中以1965 年为时间节点详细介绍了早期与当代北美华侨华人宗教信仰的活动状态,包括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在北美华人世界的传播、华人基督教会的形成与活动,以及当代美国华裔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征等。高教授还重点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基督教如何向华人世界传播?美国和加拿大中国新移民群体为什么更愿意接受基督教而不是佛教等在中国更有影响力的宗教?高教授认为,美国华裔形成以基督教为主、佛教为次的宗教信仰结构,是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华人为迎合群体结构及环境变化做出的调整。早期美国传教士对华侨进行传教的动机并非是将华侨移民视为平等的民族,而是出于基督教对外扩张的神学根基的基本要求,是他们意识中的解决华侨“威胁”美国白人问题的一种手段。高教授还从多个视角对新移民加入基督教的动因与收益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是新移民加入基督教的主要原因;其次,有些华人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原因,是受了教会“第一时间”的物质与精神帮助;再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许多新移民到美国以后热衷于参加基督教会的活动,不仅是为了追求一种信仰,同时也是在寻找“文化”的根,华人教会是他们获得族群归属与文化认同的一条重要途径。

此外,高教授还探讨了美国华人基督教能与新移民的传统观念对接与融合的原因。首先,美国主流社会所信奉的价值观是基督教,接受这种新价值观也是了解和适应美国社会的重要一环。其次,基督教价值观和儒家价值观有相似的价值观,使得华侨华人比较容易接受,其后代在基督教的环境下成长,可以接受社会缺失的道德教育。最后,华侨华人对不同宗教的态度更包容,没有“异教徒”的概念。

对于加拿大中国新移民群体更愿意接受基督教的原因,高教授认为这与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个别不同因素。一是由于基督教作为加拿大主流文化的象征意义,二是减少心理压力、建立在居住地生存发展所必需所必要的人际关系网的需要,三是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需要,四是保持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的需要,五是华人教会对华人政治参与的吸引力②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第831—867,第826—927 页。。

(四)关于种族歧视环境下北美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问题

《美洲卷》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对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排华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通过对历史实例的考察探讨了此两国早期排华的由来、产生及其恶果,同时考察了在种族歧视的打压与煎熬中北美华侨华人的艰苦抗争历程。种族歧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与形式,针对美国的种族歧视环境,高教授提出了“共居地种族歧视”的概念,指的是在一个或多个少数族裔与多数族裔(当地居民)“共居”于一个地方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种族歧视情绪或行为。同时,对于共居地种族歧视的诱发因素,高教授通过不同的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以旧金山唐人街“鼠疫”为例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常态性诱发因素。其次,以义和团为例探讨了外部事件诱发的种族歧视,指出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对美国华侨与族裔产生的外部性影响。再次,以华侨主要从事的几个行业领域为例探讨了华侨经济活动中遭受的种族歧视阴影,指出在族裔冲突中,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具有常态性和周期性,与美国华侨有关的族裔冲突大多是经济利益因素引起的①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第950—967 页,第1010—1013页,第1325—1327 页,第1404—1409 页。。

此外,高教授还对当代“模范少数族裔理论”提出了见解。尽管该理论承认了亚裔美国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成就,但这一理论仍被认为是对华人和其他亚裔美国人的一种变相的种族歧视。高教授指出了该理论存在的六种缺陷:一是动机不纯,二是掩盖了华裔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三是没有看到亚裔美国人往往要比美国白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四是忽视了华人和其他亚裔美国人事实上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五是亚裔美国人即使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却仍然遭受歧视与各种阻碍,六是忽视了亚裔成功经验相矛盾的一些事实②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第950—967 页,第1010—1013页,第1325—1327 页,第1404—1409 页。。

(五)关于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社团

在既往的华侨华人研究中,拉丁美洲的华侨华人社团几乎是一空白地带。《美洲卷》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高教授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对其进行了四个大章节篇幅的描述,对拉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群体的华人社团及其形成、发展、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考察。南美洲的华人社团类型主要包括中华会馆、血缘性社团、地缘社团、工商业社团和以新移民为主的各种专门性社团。在世界各国传统华人社会的各类型社团中,以宗亲(血缘)社团和地缘社团最为普遍,而在拉丁美洲则以地缘社团为最,对此高教授在书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同时,高教授充分肯定了华人社团对华人本身、当地华人社会和中国的贡献,他们都致力于华侨教育、公益、慈善、赈济、卫生事业,以及对外交涉、保护侨胞权益、调解侨界纠纷、救国事业等。高教授还具体探讨了不同类型社团在各自领域发挥的不同功能,例如拉美商会有实现联络同业,促进发展的目的,具有联系家乡、支持家乡建设和沟通主流、促进融入的功能。

此外,对于拉丁美洲的土生华人(华裔)这一群体及其华裔社团,《美洲卷》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高教授认为,在以往的华侨华人研究中,通常只按照国籍将其区分为仍然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和已经加入当地国籍的“华人”两部分人,但若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考察,还可以将已经加入当地国籍的“华人”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一个是第一、二代“华人”群体,另一个是纯粹的“土生华人”群体。两个群体的区别在于前者依旧对中华文化保留高度的认同并乐意为之传承,而后者则由于各种语言、文化、观念等客观原因对中华文化已经完全隔膜,两个群体相互之间也十分隔膜,华裔社团平时很少与华侨华人社团联系③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第950—967 页,第1010—1013页,第1325—1327 页,第1404—1409 页。。

(六)关于美洲华侨华人的文化生活

美洲传统华侨华人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但在以往的华侨华人研究中十分薄弱。高教授通过对粤剧在美国、加拿大和古巴传统华侨华人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的个案分析,对同期拉美其它地方华侨华人获得高质量文化生活的原因作出了考察。首先是文化消费群体的形成,这些消费群体的存在是因为它具有难以取代的精神功能,包括消解乡愁、寄托相思的功能。其次是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硬件上有足够数量的文化设施、软件上有体现为“商品交换”的文化产品和外来专业团队的常态化演出,一同把美洲华人的文化消费推向了较高的水平。再次,本土艺术团队的稳定存在起到了外来艺术团队缺位时的“补缺”作用,同时它们的存在间接表现出一种艺术品在当地的深入人心。最后,同一类别的文化娱乐生活的持久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④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第950—967 页,第1010—1013页,第1325—1327 页,第1404—1409 页。。此外,对于当今中华文化与美洲华侨华人居住地的民族文化交流,高教授通过大量具体实例,探讨了相对于过去很多地方传统中华文化难以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而当今华人节日已开始形成民族共享的趋势,逐渐成为当地其他民族认可和接受的原因。高教授指出,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本身的亲和力与凝聚力①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第1414—1428 页,第1179—1180页。。

三、创新之处与写作特点

(一)丰富翔实的史料

文献资料方面的丰富性和客观性是《美洲卷》的一大特色。首先,该书运用了大量的一二手文献,包括华人会馆会刊、华文报刊、碑铭、档案、华人网站资料,以及经典论著、学术期刊、作者多年来指导的博硕士学位论文等,翔实而精准。其次,高教授还收集了大量珍贵且原始的图片资料,例如早期美洲华侨的工作照、生活照、娱乐照、家庭照、景观照和文物照等,同时还收集不同时期与美洲华人相关的漫画图、广告图、新闻图、明信片和报纸报刊照片等。以图片的形式将北美华人的真实生活与奋斗历程直观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做到了以图证史、以图说史和以图明史。此外,高教授在运用大量的传统纸质资料的同时还十分重视“非纸质”资料的运用,即对网络资料的加工与运用,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研究中。对此高教授在拉美篇的导论中也指出了在当今运用“非纸质化”资料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因为拉美华侨华人研究中纸质资料的稀缺与不足问题普遍存在,一些权威网站对相关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过滤后其客观性与可靠性较强。另一方面许多非纸质资料还是原始的一手材料,其研究价值不可忽视。此外,书中还对非纸质资料如何进行认真甄别,选取信誉较高的网站提出了参考意见②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年版,第1414—1428 页,第1179—1180页。,充分体现了高教授的心思缜密以及治学严谨的态度。

(二)科学的研究方法

《美洲卷》作为一部通史类著作,历史研究方法必不可少,高教授通过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对美洲华侨华人的移民史、生存发展史、政治参与史、经济活动史和文化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比较研究方法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包括时间上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例如不同时期北美华人从事职业领域的比较、同一时期南美各地华人地缘结构分布的比较)、属性数量上的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例如传统移民与新移民、非土生华人与土生华人、不同地区华人的数量结构、来源地结构之间的比较)、比较范围上的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例如华人社团与华裔社团的比较、世界华人与北美或拉美华人的比较)。书中多处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比较观察,使人们可以更直观与更清晰地了解美洲华侨华人社会的各种群体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提高了该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三)独特的视角

学术界在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研究中,已呈现出多视角、多领域的研究格局,例如运用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的视角开展研究。《美洲卷》一书中同样使用了多种视角对美洲华侨华人进行了全方位观察,除此之外,该书还特别注重用文化与族群认同的视角来分析美洲华人的生存状态。例如,高教授将北美的排华事件、华人宗教信仰、华人社会融入、华人社团活动等历史与现实同华人的文化观念相结合,深刻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内在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洲华人生存与发展的,使人们认识美洲华侨华人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此外,相对于过去国内外学术界对美洲华侨华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契约华工”和改革开放前(实际上是1949 年前)出国的传统华侨华人中,《美洲卷》则将“镜头”重点关注到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中国新移民上来,并对“新移民”(“新华侨华人”)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同时高教授还关注了新移民中的非法移民、跨国婚姻群体、跨国领养群体和印支华人难民等特殊群体及其移民缘由、人口数量和居住国的相关政策法规等,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当今美洲新华侨华人中各个群体的生活姿态,为学术界对美洲华人新移民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坚实的铺垫。

综上,高教授的《美洲卷》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见解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美洲华侨华人的新画卷。美洲华侨华人同世界其他地区华侨华人一样,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未来的华侨华人研究还需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静心耕耘、开拓创新,期待更多更高质量的新作问世。

猜你喜欢
美洲华侨华人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曾经称霸北美洲的美洲栗濒临灭绝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谁发现了美洲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谁发现了美洲
谁发现了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