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蕾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讲授教学模式正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将创新型的PBL教学模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适应改革新形势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基于体育生学情分析后的一次必要选择。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建构广泛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和内在的自我激励者。具体实施步骤可以概括为四步:引出问题(教师)→分组讨论(学生)→成果交流(学生)→总结评价(教师)。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这就意味着教师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外,应将着力点放在学生心灵感悟的引导和心理调节技能的培养上,这一过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情投入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1.3.1 年龄特点
高职院校的体育生一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能力十分活跃而情绪体验较为敏感。他们会遇到很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的状况,也非常渴望独立解决问题,PBL模式正好可以创造出这样一种机会让他们尝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生活、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帮助他们安然度过青春迷茫的时光。
1.3.2 学习能力
由于日常体育训练活动会占用体育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常他们文化基础较差,人文素养也比较薄弱,但操作和实践能力较强。PBL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赋予他们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在活动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1.3.3 学习风格
相较于普通学生,体育生的个性大多较为外向、活泼,所以安静、沉闷的课堂环境往往不太适合他们。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讨论或应用来掌握信息,也更喜欢团体合作,而PBL模式正好可以营造出一个互动性强、实践多、讨论热烈的课堂氛围,更符合他们的学习风格。
综上,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和体育生的学情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PBL模式的教学目的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具有共通性,教学特点与体育生的学情具有兼容性,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PBL模式是十分必要且具有可行性基础的。
以安徽某体育类职业院校为例,笔者选取了运动训练专业的某一班级作为实验班开展了PBL模式的教学组织过程,以同专业同年级另一班级作为参照班仍然开展传统式的教学模式。
2.1.1 教学内容的调整安排
在课程开展前,根据教育部文件中对课程内容范围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组织。对于理论性较强、以了解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第1部分,包括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等内容,仍然采用传统的以讲授形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第2部分,包括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等内容,采用讲授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第3部分,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等内容,则采用PBL模式。
2.1.2 教学课时的重新分配
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主干教育课程应设置32~36个学时。以36学时为例,教学周数为18周,每周2学时,则第1部分基础知识作为课程学习的前提和铺垫,安排4学时为宜;第2部分重在体验感悟,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两个章节安排4学时,每个章节一半学时为教师讲解,一半学时为自主学习;第3部分安排28学时,共7个章节,每章节4学时,完全采用PBL模式。
2.2.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提出合适的问题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保障。高质量的问题应该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具体学情,满足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且能较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情绪管理”一章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情绪变化,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情绪的分类有哪些?”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如何管理情绪?”等。通过问题将课程内容贯穿其中,并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这一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
2.2.2 收集资料,分组讨论
按照每组7-8人的规模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各组针对之前所提出的问题自行学习教材和课件内容,小组内部进行头脑风暴,各自阐述观点并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收集资料加以佐证,经小组成员反复推敲,最终协商确定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期间教师可进行穿插指导,确保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在合理范围之内。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2.2.3 成果展示,互相交流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最终成果的展示。展示方法不限,鼓励采用心理情景剧、团体训练活动等可以体现课程特色的方式,也可以是PPT汇报或口头阐述等方式,能体现成果方案的核心观点即可。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可围绕成果展示进行提问,并针对大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互相交流、共同讨论。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更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应用PBL模式做出调整。
2.2.4 归纳总结,考核评价
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最后予以归纳总结与点评,对于学生尚未涉及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补充讲解,对课程内容的重难点部分要再次予以强调,并结合问题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构建理论体系。
恰当的课程考核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会产生较大影响,PBL模式有助于对传统的考评体系予以补充完善。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较为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考核评价,开展教学改革之后,结合PBL模式的特点,我们将课程平时成绩占比提高至60%,其中考勤占5%,PBL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成果方案成绩占30%,小组发言占15%,个人补充发言和提问占10%,实现对团体和个人的双重激励,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体验和参与的特点。
在教学反思阶段,教师的反思应主要是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再思考。结合PBL模式,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保持课内外的密切交流,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所提出问题的解读与看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针对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不同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寻求应对方案。
知识层面,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参考,实验班平均成绩为89.81±3.68,参照班平均成绩为82.82±4.49,实验班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优于参照班。能力层面,实验班的学习发展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都得到了充分锻炼,教师也能在PBL实施过程中对于上述技能予以细致观察和评价,而参照班的能力发展情况体现不明显,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情感层面,实验班的学生能与教师以及小组内成员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结,课内外互动沟通频繁,讨论话题集中程度高,学生较易发展出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参照班则话题较为零散且参与学生覆盖面不广,难以建立起目标一致、团结互助的集体氛围。
相较于参照班,实验班的课堂出勤率更高,对于课程的积极评价也更多,教学满意度达到98.26%。
学生对于PBL教学模式的评价主要认为,PBL能极大调动起学习兴趣,更愿意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PBL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每个人都有讨论发言的机会,可以向组员或者教师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或想法,并得到大家的意见和关注;PBL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完善,可以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收获反馈,有助于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产生积极愉悦的自我体验。
PBL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引导、鼓励、帮助、评价和管理,这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教学前,教师需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内容、牢牢把握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精选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教学中,教师需要调动敏锐的观察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监督与引导,对学生面临的难题和困惑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客观的记录和评价;教学后,教师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回顾,从中积累教学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对策。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考验,从而获得一个快速和较高水平的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维护体育生的心理健康和支持体育生的心灵成长所开设的课程。实践证明,PBL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反响热烈,值得广大师生长期加以实践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