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南洋:民国侨刊中的社会调查述略(1910—1920)

2021-11-29 06:15李瑞璞
八桂侨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南洋研究会华侨

李瑞璞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 200062)

在民国时期,南洋研究逐渐兴起,“南洋”(south ocean)与“华侨社会”(oversea Chinese community)成为民国学人研究的对象。1927年暨南大学成立南洋文化事业部,并于次年创办《南洋研究》杂志,往往被视为民国学术界系统研究南洋问题的开端①郑洪年:《发刊词》,《南洋研究》1928年第1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一些华侨杂志中已经出现了对南洋华侨聚居区社会情况的记述与分析,并形成了一批社会调查。这些社会调查涉及南洋地区的气候、经济与风俗等诸多方面,可被视为学界对南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准备。其时,华侨刊物多辟出专栏,登载这些社会调查。

当前,对民国南洋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多集中在研究机构、研究刊物与重要人物等方面,对华侨刊物的研究以概括创办历程,分析文本特点为主,且集中于在《侨务旬刊》《南洋研究》等规模较大的侨刊②对民国时期“南洋”概念与南洋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可见颜敏:《民国南洋学的几种话语:1912—1949》,《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1期,颜敏:《风景的重新发现:晚清对“南洋”的重新划界与定位》,《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1期;对民国时期南洋研究的学术机构的考察,可见李洁容:《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的历史成就与贡献》,《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赵灿鹏:《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的历史沿革》,《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6期;于延亮:《中南文化协会及其南洋研究》,《东南亚纵横》2019年第3期;对南洋研究的重要学人及学术刊物的回顾,可见周玉红、张应龙《李长傅先生对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贡献》,《八桂侨刊》2009年第4期;赵灿鹏:《中国现代华侨研究的发端:何海鸣与〈侨务旬刊〉述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姚瑞:《暨南大学〈南洋研究〉的办刊过程及其研究贡献》,《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总的来说,前人对侨刊中社会调查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梳理1910至1920年间华侨刊物中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进行社会调查的动机与主导者,并对这一时期侨刊中社会调查的特点进行概述。

一、侨刊社会调查集中出现的背景

民国初年的南洋华侨刊物,其创办目的无外乎介绍外国商业情况、当地风俗及华侨动态,以便华商更好地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华侨期刊中南洋地区“社会调查”专栏出现的直接原因也方便华人了解南洋地区社会风俗与商业情况,为其在南洋地区从事商业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由于南洋地区气候条件优良,物产丰富,是进行经济作物生产加工、开采矿产的绝好地区,“夫欧美、日本力争殖民地以吸收南洋之富力者”①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不可胜数。在20世纪初,南洋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区为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国家在南洋地区掠夺原材料并进行商品倾销,获利颇丰。与此同时,日本也不断在南洋进行势力扩张。与之相比,中国商民在南洋从事商贸活动的时间虽然很长,但与欧美国家及日本相比,其势力仍较弱,而进行调查研究,为华商从事商贸提供信息支持是扩张华商势力的重要保障。其时,有论者认为“我国人民纷纷移殖以吸收南洋之富源者”②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日渐增加,所以“国人不可不热心以研究之”③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在他们看来,为更好地争夺南洋富源,国人应重视对南洋的调查研究,并格外关注“如何而开移民南洋之方便,以促移殖之益大发达”④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等问题,从而使华商能“放胆投资以兴中国之实业”⑤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推动南洋地区华商实业的发展。总之,南洋地区各国争夺“利源”的舞台,华商较欧美、日本等国势力较弱,这是“社会调查”专栏设置的社会背景。

此外,时人还认为进行社会调查是与欧美、日本等国在南洋地区进行商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在民国初年,有论者认为社会调查之于实业发展作用甚巨,中国应有若干“调查家”来进行专业的社会调查,其调查结果应服务于商业贸易。如侨商李金龙认为,“调查家”对于“实业上,所关甚大……即社会与国家亦有大影响”⑥李金龙:《中国宜有调查家》,《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2期。,其提供的商业信息能推动商业发展。华商仅需向调查人员提供必要的酬劳,而能有“必有以报酬千分之一,而得利无穷”⑦李金龙:《中国宜有调查家》,《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2期。之效果。可见,时人已经认识到社会调查的重要性。又有论者认为,“南洋者,非南洋人之南洋实西洋人之南洋也”⑧李文权:《发刊词》,《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欧美等国之所以能在南洋地区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是因为“列强之营商也,首重调查”⑨李文权:《发刊词》,《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南洋原住居民之所以为“西洋人”所奴役,将优渥资源拱手让人的原因,无外乎其“不时世事,无论世界现状,绝无所知。即其山谷之中,有何动植,不知也;有何飞潜,不知也;何者为衣食所以资,不知也;何者为生存所必要,不知也。即岁时寒暑,茫然莫辩”⑩李文权:《发刊词》,《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对所处环境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而“无自知之明,更不足以知人”[11]李文权:《发刊词》,《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除欧美等国外,日本也十分重视对南洋地区的社会调查。自日俄战争后,日本朝野“分南进、北进二派。北进即经营我满蒙,以伸张其势力。之谓南进,即经营南洋以吸收利源”[12]赵正平、吴邦杰:《日本人之南进论与其南洋之研究热》,《中国与南洋》1919年第5期。。在南进政策的推动之下,日本出现了大批南洋研究著述,并计划成立专门经济团体经营南洋拓殖事业[13]佚名:《南洋消息:日本人之南洋拓展计划》,《中国与南洋》1921年第2卷第6至7号。。而华侨商人之所以落后于欧美、日本商人,是因为其没能意识到“互相觊觎,互相研究。稍居人后,一落千丈”[14]李文权:《发刊词》,《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的商业竞争状态,未能认识社会调查之于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因此,不少论者主张侨商与华侨社团必须重视对南洋地区的社会调查,以抗衡不断扩张的欧美与日本势力。

在如上社会与思想背景之下,一些旨在沟通商情、为华侨商业活动提供支持的团体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社会调查。如1910年,李文权在日本组织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该会“以联络感情,研究实业为目的,总期东亚商业日益发达以与西欧工商竞争”[15]佚名:《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章程》,《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南洋群岛研究会下设“调查部”,主要调查“对内对外之贸易及销路之趋向,统计值盈绌”[16]佚名:《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章程》,《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其调查结果登载在《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上。除此之外,由南洋华侨杂志社于1917年创办的《南洋华侨杂志》,由暨南学校编辑部于1918年创办的《中国与南洋》,由旅京华侨学会于1919年创办的《侨学杂志》等华侨刊物,均开辟了“调查”或“社会调查”专栏。这些社会调查对南洋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及商业情况进行了介绍,是世人了解20世纪初期南洋社会的重要材料。

二、社会调查中的南洋社会

(一)优渥的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是人类生存、进行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南洋地区地理环境与物产是南洋地区社会调查的重要内容。其时,所谓“南洋”泛指南太平洋诸多岛屿,“南洋群岛以什数,棋布太平洋中。最著者曰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西伯里(苏拉威西),地居赤道。”①方在瀛:《南洋风土记》,《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也另有论者认为,所谓“南洋”,主要包括“英领南洋”、“荷领南洋”、“美领南洋”与“前之德领南洋”四部分。“英领南洋”即英国在南洋地区的殖民地,其范围包括“澳洲、新基(几)内亚、新西兰、马来半岛(含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马来属邦)、婆罗洲之一部、菲支群岛(斐济群岛)、其他太年洋(太平洋)中各岛屿。”②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荷领南洋”即荷兰在南洋之殖民地,范围涵盖“爪哇及其属岛、苏门答腊、西里伯斯(苏拉威西)、婆罗洲、其他各群岛、新几内亚”③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美国在南洋地区的殖民地为“菲律宾群岛、萨摩亚、瓜木岛(关岛)”等地,面积相对较小④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在南洋地区也有大面积的殖民地,其范围包括“新基内亚(新几内亚)之一部、卑斯麦群岛、加罗林群岛(加那利群岛)、麦利安纳群岛(马利安纳群岛)、琐罗门群岛(所罗门群岛)、马撒尔群岛、萨摩亚群岛”⑤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南洋地区的殖民地被悉数瓜分,“麦利安纳、加罗林、马撒尔三群岛归日本占领,其余归英国占领”⑥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此外,法国占据了中南半岛的安南(越南)、印度支那地区与“太平洋中若干群岛”,葡萄牙在南洋地区也有少量殖民地⑦赵正平:《研究南洋之价值:附表》,《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2期。。概而言之,其时“南洋”地区涵盖了现今的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其范围十分广阔。

南洋地区地处热带,属于热带雨林或热带季风气候,其地“地居赤道,四时接夏,嘉木蓊蔼,青蕃繁芜”⑧方在瀛:《南洋风土记》,《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气候宜人,长夏无冬。以爪哇岛为例,其地“终岁如一,热度约当华氏表八九十度之间”⑨章绳以:《南洋爪哇风土见闻志》,《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3期。。爪哇岛一年之中可分旱、湿两季,“每年三月至九月为旱季,九月至三月为湿季,故无酷寒酷暑之苦,其凉爽时不过如吾乡秋日”⑩章绳以:《南洋爪哇风土见闻志》,《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3期。。除了优厚的气候条件外,南洋地区“土质肥沃,物产丰稔”,具备开展农业生产的优良条件。由上可见,南洋地区是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绝佳之地。据侨刊社会调查显示,20世纪初期南洋地区主要的物产包括农作物与矿产资源两类,其品类主要有“稻、麦、甘蔗、玉蜀、烟草、佳果、珈啡(咖啡)、豆蔻、凤梨、椰子、胡椒、沉香木、橡木、木乳、黄藤及金刚石、煤、石油、燕窝、猴枣、犀角、鹿茸之属。”其中,欧美殖民者主要种植“砂糖、咖啡、茶、护谟规那(橡胶)五种……其他可可、丁香、豆蔻仁、胡椒及芝麻等多为欧所经营。”[11]杨允修:《荷属东印度之农产物》,《侨学杂志》1919年第1卷第1期。另外,荷属东印度地区地处热带,其地又有山脉横亘于中央,“故温热两带之植物得兼而有之”[12]杨允修:《荷属东印度之农产物》,《侨学杂志》1919年第1卷第1期。。该地不仅可以种植稻米、靛蓝、甘蔗、椰子、芭蕉等热带作物,还能在丘陵地种植玉米、大豆、咖啡、胡椒、烟草等作物。此外,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高海拔山地地区,还能种植温带地区的蔬果花卉,可见该地宜植之作物品类不可谓不多[13]杨允修:《荷属东印度之农产物》,《侨学杂志》1919年第1卷第1期。。此外,南洋地区向香港、广东及内地出口鱼翅、海参与海带[14]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海产物》,《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除农作物与海产之外,矿产也是南洋地区重要的物产,如在马来半岛的霹雳州,“为锡米出产最多之地,故我国人至霹雳者,踵相接其间”[15]粤刍:《霹雳开矿之状况》,《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2期。。此地矿产多由苦力工人“做明壶,开沟仔”①粤刍:《霹雳开矿之状况》,《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2期。,历经艰辛,而一旦发现锡矿矿脉,则“朝为穷人捉襟见肘,不能得他人一斗米之信用,夕即俨然作富家翁”②粤刍:《霹雳开矿之状况》,《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2期。。因此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前往南洋群岛挖矿者不可胜计。

在社会调查中,对椰树、糖与橡胶的调查为数较多,三者均是南洋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南洋地区气候炎热,多沙质土壤,十分适宜种植椰树。椰树用途甚广,虽然其作为木材“不能赖久,易于污腐”,但其果实中的椰水“味美可食,又可酿酒”③瑞:《椰之概说》,《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2期。。此外“其实皮可以制索,其壳可为燃料,其肉榨油,可以制饼,制肥皂,烹饪,发油。其用甚广”④瑞:《椰之概说》,《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2期。,故椰树广植于南洋群岛地区,在该地民众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糖亦为南洋地区重要的土产。爪哇岛是南洋地区的产糖地之一,其榨糖原料为甘蔗。据《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对南洋糖料生产的调查报告言其地之糖质量之佳:爪哇产糖,既多且佳,关于天时,关于地利,非徒在人事也(中略)爪哇虽不过仅三万九千万英里,然地脉肥沃,风雨和平,故农业颇宜。尤宜于糖与米。此二者为特产,输出者以糖为最多,铁路之侧皆蔗园也。一岛之内遍植甘蔗,人乘火车,其疾如风,蔗林若迎若送,语之曰热带也,谁其信之⑤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糖》,《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

可见爪哇岛甘蔗种植之规模。爪哇糖可分原料糖、半百糖、双白糖、二水糖四种,原料糖最粗,二水糖最细,其地“每年出口之糖,运至新嘉坡(新加坡),或欧或亚,再转移出口。如销于吾国者,皆自香港转运出口”⑥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糖》,《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而华人初抵南洋之时,多以开垦蔗园,加工糖料为业⑦渺沧:《峇眼色海华侨情状》,《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1期。。

橡胶树并非南洋的土生作物,而“南美洲亚麦逊地,移种树胶于东方。仅在锡兰试办,厥后遍植于马来半岛、荷领印度。”⑧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橡皮汇记》,《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树胶产于“柘树、谷树、无花果之胶汁”⑨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橡皮汇记》,《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而“凡可以取汁者,可名之曰树胶树,即橡树也。有红、白、黑各色,其性质又有硬软之别。”⑩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橡皮汇记》,《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经过割胶、制作等一系列操作,树胶被制成胶皮,出口国外。橡胶用途甚广,“大者用之修马路,小者嵌于铅笔。几无一人不用之”[11]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橡皮汇记》,《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因此成为各国商人在南洋广为种植的经济作物。在侨刊社会调查中,对橡胶种植的调查数量极多。仅在1919年,《中国与南洋》便连续刊载了署名为“柱公”的南洋橡胶调查,其内容涵盖橡胶的原产地、如何开垦橡胶园、橡胶树的种植要领、所需成本及利润等项,并记录了南洋地区主要的橡胶经营者[12]柱公:《南洋方面之树胶栽培业(附表)》,《中国与南洋》1919年第4期。。此外,另有侨刊中还可见专文讨论南洋树胶业的前途,如在《论树胶业之前途》一文中,王志莘便论证了橡胶种植与南洋经济、中国国内经济的须臾关系,可见橡胶这一物产之于南洋经济的重要性[13]王志莘:《论树胶业之前途》,《中国与南洋》1919年第6—7期。。

(二)活跃的社会经济

南洋地区虽物产丰富,但其经济命脉却被包括华商在内的外国商人控制。据社会调查反映,南洋地区的种植业与采矿业几乎全为外商控制,原住居民仅从事粮食生产等种植业与南洋各岛之间航运业。据《荷属东印度之农产物》调查称,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及苏门答腊、婆罗洲及西里伯(苏拉威西岛)等地的原住居民“自古习于海事,而有冒险性质,故多从事于各岛屿间之沿岸贸易”[14][15]杨允修:《荷属东印度之农产物》,《侨学杂志》1919年第1卷第1期。,而爪哇岛原住居民则“专心农事以米为主”[15]。在东印度群岛种植的玉米、粗薯、花生、烟草、棉花、砂糖、橡胶、椰、竹、槟榔等均为欧美、日本与华人拓殖者所种植。

欧美、日本殖民者与华人是南洋地区主要的拓殖者,其涉足的行业有经济作物种植业、粮食作物种植业与采矿业。如上文所及,在荷属东印度地区欧美殖民者主要种植甘蔗、咖啡、茶叶、橡胶、可可、丁香、豆蔻仁、胡椒与芝麻等经济作物与香料。在20世纪初年,南洋地区的欧美茶叶与橡胶公司共计有八家之多,总资产达一百四十万英镑。这些公司采用茶叶与橡胶混种的经营模式,主要在锡兰等地活动。日本殖民者在南洋主营橡胶种植业,“从前只有三五公司一家。现在柔佛地方,日本人中橡树者,日益增加。(如)三五公司,三万英亩;三井公司,五千英亩等等”①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现在日本人之树乳业》,《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2期。。在社会调查中,还能发现日人往返日本与南洋群岛的调查记录,其人数众多,足见此时日本与南洋的联系②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两月中日本人之南游者》,《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2期。。华人也是拓殖南洋地区的重要力量,起初华人“咸集于蔗园”,以种蔗榨糖为生,兼营商贸活动,“商而富者,兼种植。种植利者,亦兼贸易”③渺沧:《峇眼色海华侨情状》,《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1期。。尔后,因橡胶(树乳)种植获利更为丰厚,华人开始经营橡胶种植业,“盖十年前,树乳无几,森葱满目,具属蔗园稻田。今则蔗园尽变植树乳,即田地高者,亦无不改种”④渺沧:《峇眼色海华侨情状》,《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1期。。

欧美、日本殖民者与华人拓殖者往往将其在南洋地区种植的初级农产品稍事加工后贩卖至其他地区,因此农产品是南洋地区可供出口的主要产品。如峇眼色海地区(在今马来西亚霹雳州),其出口物以“树乳为最,粟次之,槟榔椰又次之”,而油、布及日常消耗品则全靠进口,当地无法独立生产。其进出口货物多用水路⑤渺沧:《峇眼色海华侨情状》,《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1期。。又如安南(越南),其出口物“曰米类,曰海味,曰盐,曰各种农产,曰生丝,曰兽皮,曰矿产,曰棉花,曰藤行,曰果品,曰油,曰植物液。试就此各种而记之。米类为出口大宗,每年约百万吨上下,皆自交趾、支那及东京(安南东京)所产。其中又分谷(有壳者)粗白米、白米之分”⑥朱少穆:《调查报告:记安南出口货》,《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主要输往法国、法领殖民地、欧洲各国、中国、日本等地。

南洋地区的制造业并不发达,工业产品全赖进口,甚至连火柴也无法自主生产。南洋地区的火柴主要进口自日本,而“近三年以来在新嘉坡一带,瑞典之货轮输入日多,以与日货竞争,而日货大受影响……在爪哇等处,每年销二十余万,虽略有增减,尚属平和”⑦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火柴》,《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另外,南洋地区的煤亦无法自给,主要仰赖日资公司进口。如在新加坡,“每年销六十万吨,而日本之煤,其数达三千吨以上”⑧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煤》,《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在“吉加打(雅加达)、槟榔屿二埠,每年销五万吨以上”⑨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煤》,《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日本是南洋地区主要的燃料供应国,“神户—孟买线之轮船,专为运货之用。况有三井石炭会社,专在新嘉坡,以营煤业。其商业之易兴,岂非人事哉。”⑩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煤》,《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

社会经济情况是南洋社会调查的重要内容,其为华商在南洋地区开展商业活动提供参考信息。侨刊中的社会调查主要从欧美殖民者、日本人、华侨与原住居民等角度对南洋地区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介绍,并重点对华人与日本人在南洋拓殖情况进行介绍。自社会调查观之,20世纪初的南洋经济仍是初级产品经济为主,主要出产粮食与热带经济作物,而煤炭等燃料与工业品则全赖进口。

(三)多元的社会文化

南洋社会呈现出多种文化混杂的特征。南洋原住民习俗、华人风俗与欧美殖民者与日本风俗共同构成了南洋的社会文化。有论者对南洋地区的人口组成做了如下概括:

人民有黄、白、鸢三色杂居。面平鼻低颊高目斜之华人居其半数;鼻高眼碧额广发黄之荷人,其数不及华人;肤带鸢色,鼻阔发粗,口大可以容拳之巫人,其数约与华人等[11]章绳以:《南洋爪哇风土见闻志》,《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3期。。

除华人、荷兰人与巫人(巫来由人)外,还有“美人、印度人、日本人等”①章绳以:《南洋爪哇风土见闻志》,《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3期。。在侨刊社会调查之中,多见对南洋原住民与华侨生存状况的记述。

在华人与欧美殖民者到来前,南洋地区即生活着诸多原住民。其中,巫来由人是南洋重要的原住人种之一,其主要居住在马来半岛。据南洋社会调查称,“居民巫来由人,蛮野蒙昧,寄居之华人约什之二,欧人百之五耳。其俗男子首饰彩布,女则缠绵头,皆跣足不履。男子有服西装者,跣足犹故。人民悉奉回回教、基督教。”②方在瀛:《南洋风土记》,《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巫来由人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种植业,“居乡间者,也农业为事,农田之利,亦不菲薄,每年禾稻三熟,故人皆乐为之。”③方在瀛:《南洋风土记》,《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除巫来由人外,亚齐人也是南洋重要的原住民。亚齐人主要生活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其民族“为最彪悍,立国甚早,率奉回教”④景:《玲沙埠侨界之状况》,《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2期。。苏门答腊岛为荷兰殖民者占据,但“荷人之占据斯土,虽已经百余年,而叛服靡,常揭竿时闻。其蜇居深山大泽者,迄今尚未屈服”⑤景:《玲沙埠侨界之状况》,《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2期。,可见其之骁勇善战。在苏门答腊地区,每年均发生亚齐人针对荷兰商人的暗杀行动,“故荷人不得不拥戴其酋长,以资镇(震)慑。并给其各村长以土产税之自由权”⑥景:《玲沙埠侨界之状况》,《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2期。,以示安抚。在苏门答腊岛,“荷官对华侨之政策似较他处略宽”⑦景:《玲沙埠侨界之状况》,《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2期。,荷兰殖民者试图通过相对宽松的华侨政策招揽华人到该地从事生产与商贸活动。

华人拓殖南洋群岛的历史十分悠久。南洋地区的华人以祖籍福建与广东者为多,其中广东人中又以潮州人为多。如在峇眼色海,“粤人占闽人五分之三,而粤人之潮人居粤人三分之二。”⑧渺沧:《峇眼色海华侨情状》,《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1期。华人拓殖南洋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荷兰对此地进行殖民统治前,即有华人在南洋地区进行活动,居于水上,从事橡胶加工业。其时“土人每在河面用浮木作排。搭屋楼止。华侨因之。盖该地多产红白树胶,制作时须水甚多,陆地不便,故搭水屋,以利其业。”⑨亚灿:《碑郡侨胞之略况》,《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1期。

华人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因水而居的情况直至20世纪初才发生改变。1904年,荷兰殖民统治者“令华侨须登陆居住,各给土地以资建筑”⑩亚灿:《碑郡侨胞之略况》,《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1期。,自此华人多上岸居住,而“土人则仍相沿未革也”[11]亚灿:《碑郡侨胞之略况》,《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1期。。在陆地上定居后,华人多投身甘蔗种植与制糖业,“由祖国来者,咸集于蔗园,约七千有奇。嗣因农业更改,逐年递减,就现状考察,总数仅三千左右”[12]渺沧:《峇眼色海华侨情状》,《南洋华侨杂志》1917年第1卷第1期。。其原因与南洋华商多来自潮汕有关。在清代,潮汕地区则以生产质优味美的潮糖著称,潮糖是南方商人贩卖至北方的重要商品,早在嘉庆年间,广东澄海县的商人便“租舶艚船,装所货糖包,由海道上苏州、天津”[13](清)嘉庆《澄海县志》卷六《生业》,嘉庆二十年,第231页。,将潮糖贩运至苏州、天津等地发卖。潮汕商人来到南洋地区后,自然凭借在原乡已经掌握的生产技术,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广植甘蔗,生产食糖。而后,华人在南洋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在此背景之下,一些为沟通乡情,交换商业消息的商人联合团体开始出现。至1910年,荷属东印度群岛中即有中华商务总会十四处,现试举如下:

爪哇岛:巴达维亚、三宝垄、泗水、日惹、梭罗、万隆;苏门答腊岛:巴东、巨港;婆罗洲岛:坤甸;峇厘陵岛:峇厘;西里伯岛:孟加锡;龙目岛:澜;勿里洞:万里洞,此会分二处:士里巫厝,松柏港[14]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荷属中华商务总会一览》,《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2期。。

由上可见,在20世纪初期华人商业组织已经遍及南洋群岛各地。这些商人组织的存在为华商在南洋投资兴业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但据侨刊社会调查反映,华人在南洋地区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之一,便是大量华人劳工从家乡被拐骗至南洋地区成为苦力。这种贩卖劳力的勾当被称为“卖猪仔”。如在新加坡,“埠有新客馆七间,呼为猪仔馆。初次骗拐来者为新客。曾来各埠为旧客。而尤以旧客为可恨。尽猪仔之来者,皆有旧客回华勾引而罗致也”①星洲寓公:《述南洋群岛猪仔之历史》,《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这些新客馆便是贩卖华人劳工的大本营。较早到达南洋地区的华人被称为“旧客”,而这些“旧客”便是进行苦力贩运的主力,“尽猪仔之来者,皆有旧客回华勾引而罗致也。……以南洋群岛言,香港、汕厦为贩卖猪仔之区,坡埠实转运猪仔之地也。”②星洲寓公:《述南洋群岛猪仔之历史》,《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被拐骗的华工由洋行轮船运至南洋,“以年计数亦相等,核计每年大舱来客者约十数万人。”③星洲寓公:《述南洋群岛猪仔之历史》,《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轮船内环境污秽不堪,“其秽气沸腾,无可方拟。至若饮食粗砺,视同牛马”④星洲寓公:《述南洋群岛猪仔之历史》,《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而运抵南洋后,华工苦力则被“驱入客馆,状如囚牢,稍不服从,横加鞭笞,声达街巷。”⑤星洲寓公:《述南洋群岛猪仔之历史》,《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不少华商认为,拐骗苦力的做法实在是“苛待华人,于商务大有损碍”⑥星洲寓公:《述南洋群岛猪仔之历史》,《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1期。。此外,尽管华人数量颇多,但在20世纪初期中国政府并未在南洋地区设立领事。据社会调查称:

统欧美及日本诸国人在爪哇者不过六万五千五百余人,而各国纷纷设立领事以保护商民,独我国尚未之设。我国华侨在爪哇者,据荷官报告谓有二十九万五千余人(实行商无定所者尚有十万以上之人未在数内)华侨如此之多,无领事以保护之,良可浩叹夫⑦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调查报告:驻爪哇各地之各国领事表》,《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0年第2期。。

社会调查的书写者认为,其时欧美及日本均在南洋地区设立领事,而惟独华人缺乏领事保护,这无疑与华人在当地的社会作用不相匹配。

三、侨刊社会调查的特点及其书写者

纵览侨刊中的社会调查,其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经济情况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呈现出内容简明易懂,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的特征。如在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中,社会调查多着重介绍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并对橡胶等南洋地区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进行介绍,其目的无外乎增强华商对南洋地区自然条件的认识,以便其更好地拓殖南洋。而侨刊社会调查对经济情况与社会文化的介绍,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华商能更好地认识南洋社会,趋利避害,顺利地在南洋开展经济活动。概而言之,侨刊中社会调查是侨商了解南洋社会的重要渠道,其为侨商投资兴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侨刊社会调查的书写者是曾在南洋地区工作生活的华侨华人,或为华商,或是曾在南洋地区进行文化教育事业的知识菁英。由华商书写的社会调查内容多与商贸有关,多以提供数据,描述情况为多,评论较少。而在此时,一些华人知识菁英已经踏足南洋从事文化教育,其在从事文教事业的同时,也会对社会情况进行记述,写就社会调查。如《南洋爪哇风土见闻志》的作者章绳以女士便曾于民国元年“任职于荷属爪哇巴达维亚中华学校”⑧章绳以:《南洋爪哇风土见闻志》,《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3期。,而在“推广女学,鼓舞爱国之精神”⑨章绳以:《南洋爪哇风土见闻志》,《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3期。之余,“致于体察物情,调查地理”⑩章绳以:《南洋爪哇风土见闻志》,《中国与南洋》1918年第3期。。此外,部分社会调查直接译自他国的社会调查,如后来成为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主任的刘士木就曾翻译包括《日本人在南洋之产业及其贸易状况》[11]刘士木:《日本人在南洋之产业及其贸易状况》,《中国与南洋》1921年第2卷第1期。(译自新加坡日本商品陈列馆长木村增太郎演说)、《日人口中之日荷亲善》[12]刘士木:《日人口中之日荷亲善》,《中国与南洋》1921年第2卷第1号。等由日本人撰写的南洋社会调查。

小 结

在1910至1920年间,华侨期刊中出现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其内容涉及南洋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社会调查出现在欧美与日本商业势力在南洋急剧扩张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调查的书写者将社会调查视作与欧美、日本在南洋争利的有力武器,因此从本质上说社会调查是为华商“争利”服务的。南洋地区的自然环境、物产、社会经济与文化,均是华商在南洋地区投资兴业所必须了解的,故如上内容便集中出现于社会调查之中。在这一时期,南洋社会调查呈现出以记述为主的特征,书写者并非是专业的社会调查人员或南洋研究者。

往后观之,1920年代的华侨刊物之中“社会调查”仍不鲜见,其内容也未超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而在《南洋研究》之中,涉及如上内容的文章多放在“南洋研究”专栏之下。由此或可以认为,1910年代的南洋社会调查是“南洋研究”的源头之一。

猜你喜欢
南洋研究会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波兰睡眠研究会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日本的红楼梦研究会访问记
题蓝花楹
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书画摄影作品选登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