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陕西西安 710126)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72次提及“安全”“稳定”,可见安全稳定工作对国家改革发展意义重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集“11种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1]。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属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社会安全”的范畴。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是思想、知识、文化传播的场所,由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接受力强和群居特性,各类社会思潮和热点问题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因此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前沿阵地。新形势下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时代内涵,建设一套全方位立体式的防控体系对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国家国泰民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国家总体安全观指导下,重新审视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时代价值,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回应人民期盼、落实教育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高素质的青年群体,他们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一批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将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和国家政局稳定的基础。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每年的毕业生规模达1085万人,并呈逐年递增趋势[2]。高校向党和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也会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上有所体现,高校的安全稳定与社会和谐安定状况相互影响、息息相关,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战略以及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国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增强自觉担当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感,具备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强化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担当。
“家”是每个人生活成长的最基本单元,大学生是每个家庭付出多年心血培养的结果,承载着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希望。大学是学生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炼丹炉”,进入大学后,相对于高中远离父母的“贴身式”管理,因此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优劣成为每个家庭最为关切的焦点。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把安全稳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妥善处理各种风险隐患,以安全稳定的教育生态安亿万心、稳千万家[3。]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安全稳定是办好一所高校的先决条件,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习科研活动都无从谈起,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是打造高校一流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才有前提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从而回应群众关切焦点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4]。立德树人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标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高校作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资源库,做好高校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有助于培养和输送全面的综合性人才。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核心是要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大学阶段是人身发展的关键期,学生安全素质的薄弱将造成自身全面发展不平衡,高校必须将安全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让学生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掌握熟练的安全技能和行使正确的安全行为,从容化解各类风险,降低对自身的伤害和高校稳定的威胁,这不再仅仅是学生的个体需求,已成为社会对人才渴求的现实需要。
高校常被称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风向标”和“温度计”,其稳定状况也成为分析和评价社会稳定的重要参数[5]。当前,我国高校安全状况总体平稳有序,但是受国际国内安全稳定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校内部风险隐患、学生个体安全素质等因素影响,学生安全稳定防控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清醒认识影响新时代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因素,有助于高校针对性的开展防控工作。
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的安全稳定威胁和风险挑战加剧[6]。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战争动乱、恐怖主义此起彼伏。从国内形势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三股势力”威胁形势严峻,领土完整、生态环境保护、民生领域、脱贫攻坚等问题依然存在。大学生属于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更加活跃的群体,他们对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的求知欲和敏感度较高,特别是高校集中住宿的管理模式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容易产生群体效应,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挑战。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双一流”大学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上规模、讲数量的粗放式发展向强素质、提质量、促公平的内涵式转变,完成从高等教育大国到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从高校外部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某些领域也开始进入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复制[7]。高校的发展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主动求变,意味着推动高校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要有“此路不通开新路”的举措,改革势必会打破现有的平衡,对利益关系重新洗牌,激化深层次矛盾,导致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新因素层出不穷。从高校内部来看,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自身改革的必经之路,随着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对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群体,具有参与高校治理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参与高校治理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和建议提案,化解潜在矛盾,降低安全稳定风险。
没有安全稳定,教育“奋进之笔”无从写起[8]。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和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差异,高校内部安全稳定防控还存在种种问题:体制机制方面,各高校虽然建立了完备的安全工作领导机构,与校内各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但实际安全责任制落实还不到位,检查时“严紧硬”,整改时“宽松软”。思想认识方面,部分人员对安全稳定隐患警惕性不高,缺乏前瞻性形势研判,存在麻痹大意思想,导致各项安全防控措施执行有弹性。宣传教育方面,针对学生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真正能将对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转化为安全意识的提升还任重道远。物防技防方面,各高校都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了校内消防、防盗、监控、门禁、交通等安全防控系统,但由于各系统主管部门和建成时间不同,造成系统间相对独立、缺乏信息共享,未形成防控合力。应急处置方面,各高校均制定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由于缺乏实战经验,真正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处置效果有待商榷。
2018年,首批“00后”进入大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只重视分数,忽视了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安全素质薄弱,加之缺乏社会经验,极易受到外界的伤害。近年来,大学生发生的遭遇校园贷、网络诈骗、误入传销、火灾爆炸、交通事故、自杀凶杀等安全稳定事件屡见不鲜。随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施行完全学分制度,学生自主选课增多、学校统一排课减少,网络授课方式增多,学生中“一生一课表”“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课”现象更加明显。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手机控”,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增多、从他人和书本获取知识和信息减少,网络点对点交流增多、日常面对面交流减少,导致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更加注重个体的得失,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淡化,特别是同学间的交流减少、相互的关注度降低、个人发展孤独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人数显著增多。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过度呵护,学生抗压能力和受挫折能力较差,当学业困难、就业压力、情感问题、自我价值实现等问题出现时,学生无法进行有效自我舒缓,而采取极端行为引发安全稳定事件。
“真正的革命不在于分析数据的机器,而在于数据本身和我们如何运用数据”[9]。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为各行各业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所有工作全部转化为海量的信息数据,收集、采集数据是基础,分析、预测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是核心,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对工作中制定方案、进行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全新视角。
契合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建设智能化的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的关键是树立信息化的思维方式。首先,要树立以数据为中心的意识,转变长久以来的“人力”维稳的固化观念,主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开展安全稳定防控工作,建立数据促安全、数据保稳定的理念。其次,要树立数据开放共享意识,建立完备的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校涉及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安全等方面的信息,打破数据壁垒,连通数据孤岛,实现校内教务、学工、保卫、后勤、医院、信息化等部门间涉及学生安全稳定的数据开放利用与共享,学生本人和数据源头负责部门实时对信息维护更新,保证数据实效性和准确性。最后,要树立数据挖掘分析意识,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往往在前期学生的行为和周围的环境中已经存在潜伏的危机,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借助数据资源和信息处理技术,构建人工智能化预警系统,建立分析模型,分析学生异常行为数据,挖掘出数据背后的隐藏信息和关联关系,找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行动轨迹等进行跟踪,分析出潜在的安全稳定隐患风险,提前采取处置措施,提升防控工作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政治稳定与否,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能否产生容纳持续变迁的制度框架,能否孕育出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机制”[10]。完善的体制和顺畅的机制是做好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
体制建设方面,第一,要建立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领导机构由校领导组成,负责工作的统一协调部署;工作机构由业务主管校领导、业务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组成,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落实,各机构定期研讨并落实工作。第二,建章立制,制定“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全方位规章制度体系,涉及学生教学、教育、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对学生行为形成刚性约束。第三,加强队伍建设,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一线队伍主要包括安全保卫、学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后勤管理、学生信息员五支队伍,要加大队伍能力培养力度,不断提升队伍的安全稳定防控的意识和水平。
机制建设方面,第一,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学生安全稳定信息员队伍,纵向覆盖每个院系和班级,横向覆盖每栋宿舍楼和楼层,信息员每天在校园内巡视并且浏览网络信息,发现涉及安全稳定情况立即报告。第二,意见反馈机制,通过校领导信箱、校领导进宿舍、职能部门负责人接待日,建设学生一站式服务大厅,公布意见收集邮箱、留言板、投诉电话,学生会、学代会等多渠道收集学生意见,意见处理实施一把手工程,由校领导牵头督办,相关部门负责提出解决方案,向学生反馈处理结果,了解学生满意度。第三,排查化解机制,制定学生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制度,由学工干部、辅导员、公寓管理人员、学生纠察队等组成的工作组定期开展检查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提前化解;对发现的矛盾焦点问题,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疏导负面情绪,消除分歧;对存在风险的重点学生按“一人一档,一事一策”的原则建立防控档案,做到心中有数。第四,民主参与机制,学校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决策制定、文件出台方面,要以问卷调查、宣讲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建议,增强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共同参与学校治理和改革,取得学生群体的广泛支持,规避安全稳定风险。第五,维稳值班机制,日常情况辅导员要入住学生公寓,在重要节点(9.18、新生入学、高考、世界杯、毕业生离校等),学工干部24小时值班,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到场处置。第五,危机处置机制,要制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为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两个层次,总体预案是指导性质的纲要,专项预案是涉及社会治安类类、公共卫生类、事故灾难类、网络舆情类、考试安全类等突发事件的具体操作指南,针对预案开展实战模拟演练,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第六,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对象为高校内部自查自评,高校间学习交流,上级部门或社会第三方机构督查考核;考核形式为听取汇报、实地检查、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多进行抽查、突查和暗访,发现真问题;考核结果要形成评估报告,建立问题清单逐项解决,及时开展“回头看”督查,压实责任,整改不到位的严肃问责。
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安全意识和掌握安全技能,通过安全素质教育和家校协同育人,实现学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转变[11],进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安全意识教育角度,首先,教育内容不单纯是狭义的行为安全教育,应拓展为广义的安全教育概念,内容包含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普法知识教育、生命教育、爱国爱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其次,教育形式做到“三个融入”,一是融入课程建设,将安全素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学分列入教学大纲,组织专家编写课程专用教材;在“两课”课程、军事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加入安全素质教育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结合专业内容开展安全素质教育。二是融入思想教育,以主题班会、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阐述,深化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三是融入网络教育,紧跟移动新媒体的步伐,利用app、微信、QQ 等开发安全素质教育移动学习平台,以短视频、图文动画等形式制作课件,方便学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安全技能培训角度,第一,开展应急实战演练,每年开展学生火灾应急疏散演练、防地震疏散演练、防拥挤踩踏演练、防校园伤害演练、自救互救演练、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等,熟练掌握处置方法,在演练中将安全知识外化于行。第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安全技能培训,组织安全警示片展播、安全知识竞赛、拍摄安全知识微电影,邀请国家安全部门、公检法部门、消防部门的专业人员开展校园活动和报告讲座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培训效果。第三,建立校园安全教育体验中心,采用影像、声光电技术真实模拟各类突发事件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仿真体验,学习安全技能,真正危险出现时沉着冷静、妥善处置。
教育对象着力点角度,校内校外各有侧重,校内按照“抓两头、带三困”的思路加强特殊学生的关注,“两头”是指新生和毕业生,“三困”是指有心理困惑、学业困难和家境贫困的学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校外加强家校联动,一方面高校要将学生在学校表现、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等涉及安全稳定的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另一方面,家长把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反馈学校,协助学校针对不同个体开展个性化指导工作,解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实际问题,形成育人合力。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常态化工程,高校应当从总体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高度加强安全稳定形势研判,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构建和完善适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建设改革、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