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当前
随着研究成果的丰富,桐城派研究史逐渐进入学术视野,学者们或分阶段回顾研究现状,或按区域介绍研究业绩,或依专题总结学术观点,或据研讨会与期刊专栏梳理学术活动,撰成论文,不乏力作。然而,该领域尚没有像“《文心雕龙》研究史”“《文选》学史”“红学史”那样勒为专著的研究史。本栏目长期编发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研究专题论文,已然成为桐城派研究史不可绕过的一个学术节点,此次推出桐城派研究学者访谈,亦是从口述史视角探讨桐城派研究史的一种尝试。
本期刊出安徽大学卢坡博士对周中明先生的访谈,围绕周先生的“学术历程”“学术成果”“主要观点”“研究经验”“学术展望”等问题展开,先生致力桐城派研究的“个中三昧”由此转为度人金针,启迪后学。先生出版《桐城派研究》《姚鼐研究》《姚鼐文选》《薛福成文集》《姚鼐诗文全集》等桐城派研究著述,洵为桐城派研究史上的一家;同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力求给桐城派以客观、公正、科学评价的学术思路亦具备方法论意义;先生在坎坷艰辛的学术之路上愈挫愈勇、奋力前行的学术精神烛照当代,影响未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桐城派研究学者访谈的时义可谓大矣。
同栏目方瑞《桐城谚语蕴涵的德育思想及其时代价值》一文,分类阐释《桐城谚语集锦》彰显的德育思想与时代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桐城派发生的文化背景,可纳入桐城文化研究版块。表面看来,桐城派崇尚雅洁的文风与谚语颇有出入;然而,谚从言,彦声,“盖本系彦士之文言,故又能为传世之常言”(杜文澜《古谣谚凡例》),其教化意义可谓深远;刘毓崧甚至将谣谚与风雅相提并论:“盖风雅之述志,著于文字,而谣谚之述志,发于语言”(刘毓崧《古谣谚序》),谚语可以言志,其时代价值可窥一斑。由此看来,本期两篇文章体制虽有小异,其思想意义仍有相通之处。如在桐城派研究史框架下审视,则专访属于内部研究,文化语境属于外部研究,内外结合,或能更全面地呈现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应有面貌。
本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离不开桐城派研究专家学者的不吝赐稿与大力支持,栏目组深致谢忱!本期刊出学者访谈,亦是一个创新,期待更多学者的访谈稿或口述史,共同浇灌“桐城派研究”这个日新又新的学术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