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几个基本认识

2021-11-29 01:38李继刚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

李继刚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

引 言

西藏作为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具有非常鲜明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推进西藏农牧业现代化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学界对西藏农牧业发展及现代化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西藏总体探讨现代化,最具影响的是胡鞍钢、温军(2001)等对西藏现代化的研究,他们认为西藏现代化发展应以追求共同富裕、使广大农牧民优先受益为中心,以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主要目标。[1]杨亚波(2010)提出加速第一次现代化进程,树立第二次现代化的思想观念,进而化解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2]二是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推动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张思源(2020)认为,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多样化需求,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水平,全面优化农业工业结构[3]。王乐君等(2016)通过实际调查,提出从稀缺、优质、高价营销策略等入手推进西藏农牧业产业化发展。[4]张华国(2015)从环境经济学角度,提出西藏建立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等对策。[5]曾健(2010)认为,西藏农牧业应以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加强基础设置装备推进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发展。[6]三是从乡村振兴角度探讨西藏农牧业发展,杨阿维、贾利乐(2019)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西藏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较高程度。[7]周莉(2019)研究认为,西藏需要打造农业绿色品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8]禄树晖,陈东东(2018)提出通过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工作保障和资金保障推动农牧业现代化。[9]四是从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探讨农牧业现代化。西藏农业农村厅课题组(2019)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提出对策建议。[10]陈爱东,李蕴(2018)提出三权分置下,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1]

上述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但没有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西藏农牧业现代化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谁来种地,谁来养殖问题,还是解决农牧民增收。二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牧业如何实现产业兴旺,这里的产业兴旺是谁的产业兴旺,是农业企业振兴还是家庭农牧户产业振兴。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所谈论的问题就无的放矢,所提出对策就无法正确引导农牧业进一步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展开对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几个问题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促进西藏农牧业与农牧区现代化。

一、西藏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区情

农牧业现代化从来都不是抽象和绝对的,它是一个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相对概念。[12](P2-3)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问题也一定是和我国经济发展以及西藏特殊区情紧密相关的。

首先,西藏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2018年西藏农村人口占整个地区人口比重为68.86%,而全国农村人口占比为40.42%,西藏农村人口占比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8.44个百分点。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50元,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3167元。西藏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18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797元,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95倍,农村居民收入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

其次,西藏二、三产业带动能力有限。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看,2018年西藏农牧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为8.81%,比全国农牧业产值比重高出1.6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表明,一方面西藏第一产业占地区总产值之比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结合上述农村人口比重,可以发现西藏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三产业发展对农牧业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带动农牧区作用不强。西藏乡村经济中非农产业占比处劣势,发展速度相对于传统农牧业较缓慢。2018年,西藏农牧业收入在农村产值中占比69.29%,农村工业占比为3.09%。

最后,农牧业是农牧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农牧民家庭收入结构看,2018年全国农户家庭平均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1.2%,而西藏农户家庭工资性收入仅为26.53%。说明农牧业依然是农牧户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农牧业依然承担着农牧户生存保障作用。

西藏农牧业人口转移需要与产业化、城镇化同步,农牧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将依然承担农牧民生存保障功能。西藏的农牧业现代化是什么,该如何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就成为研究的一个关键。

二、西藏农牧业重要性的再认识

不言而喻,农牧业在任何时期都非常重要。西藏农牧业具有三方面基本功能,即收入与就业、社会稳定、生态保护。

西藏农牧业的首要功能就是为西藏占绝大多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虽然西藏产业结构已经转变为3∶2∶1,但其城镇化发展依然滞后,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也就是说,西藏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有限,难以提供足够的优越的就业岗位。

而我国当前农牧业基本经营制度保证了农村家庭都有承包地。随着西藏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西藏基础设施高强度建设、以工代赈等推进,部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从农牧业中转移出来,通过“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等流入第二、三产业。少数有技能的农牧民在城镇务工经商,将全家搬到城镇生活,成为离农户。然而,绝大多数农牧户可以称为兼业户,无力长期留在城镇,成为“半工半耕”的家计生存模式。

在西藏农牧区这种“半工半耕”家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年老父母因年龄加大在城镇无法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回到农牧区从事农牧业,保障一家人基本生存,而年轻子女在城镇务工经商,获得货币收入;另一种模式是以夫妻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也就是妻子在家从事农牧业,照顾老人、孩子,丈夫在城镇务工经商,提供一家人生活开支。还有一种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以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由于国家在西藏农牧区没有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而是倡导农牧民家庭生育子女不要超过三个。西藏农牧民家庭子女人数普遍较多,家庭分工中,兄弟姐妹之间往往采取部分留在家中务农务牧,部分在外务工经商。

不管是上述哪一类半工半耕模式,农牧业都是家庭必不可少的收入来源,农牧区生活费用较低,家庭支出较少。西藏二、三产业缺乏就业吸纳能力,但是乡村生活成本低,长期生活形成熟人社会,与自然高度和谐,也给在家务农务牧人口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正是农牧业就业,使无法在城镇就业的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农牧业收入,增强他们的生存意义。对于发展起步较晚的西藏,在工资性收入仅为26.53%(2018年)情况下,务农务牧收入对于家庭而言不可或缺,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相对贫困者而言,更是维持其生产和尊严的基础。

由此可见,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必须以保护广大农牧户家庭为前提,应该在如何服务农牧家庭经营上下功夫,帮助其克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解决小农家庭干不了、干不好、不好干的问题。

西藏农牧业第二大功能是提供社会稳定,保障西藏现代化有序推进。西藏农村人口占绝对比重,农牧业稳定关系社会稳定。土地承包制保证每个农户家庭都有土地,即便在城镇就业或者经商失败也可以返回农村,而不至于流离失所,造成社会不稳。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波动,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发达的状态下,农村就发挥了“稳定器”“蓄水池”功能。西藏地处西南边境,守边固土,维护稳定任务重。只要家庭土地经营制度长期不变,就会为返乡农牧户提供保障,减缓因外部经济冲击导致的社会动荡,起到稳定器作用。西藏农牧区稳定为西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西藏农牧业第三大功能就是生态保护功能。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气候调节器,发挥着“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同时又是自然条件最为脆弱的地区。通过农牧业生态系统,起到调节气候、保护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农牧业生产利用资源草地、土地、淡水等都不是一般的生产要素,而是自然资本。投资自然资本不仅可以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可以维护和提升农牧业生态保护功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三、当前西藏农牧业的发展格局

西藏农牧业整体依然属于传统小农经济。基本上依托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流转土地规模有限。通过笔者对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的实地调查,流转土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农牧户之间的流转,这种流转更多体现为邻里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土地流转,具有非正式性、灵活性以及互惠性。流出户一般为家庭主要成员外出务工经商难以经营土地或无力经营土地,委托他人耕种,无需正式合同,经营灵活,以流出农户意愿而定。土地流转无费用或费用远低于市场价格。第二种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地方政府整合贫困户土地,统一开发利用,贫困户通过分红和参与项目建设获取收入。西藏农牧区试图通过开发特色农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摆脱贫困,实现农牧区发展。这种形式西藏各县都有,规模有大有小,并取得一定成效。这种政府推动,贫困户收益土地整合模式其影响范围,经济带动能力还比较有限,未能惠及更多农牧民人口。第三种是部分农牧户将土地流转给社会资本,外来资本通过经营一定规模土地,从农牧业获利。由于西藏地理复杂,土地零碎,能够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农牧业的条件非常有限。外来资本往往借助政府所提供的农牧业设施,利用技术、管理、信息等优势进行规模经营。

当下,西藏农牧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虽然在脱贫攻坚中,政府培育发展了部分经济作物,但整体上依然为小农经营的粮食种植业。外部资本对西藏农牧业影响甚微,没有像其他省市那样,受到严重挤占。经济作物种植技术要求高、标准化程度低、保鲜难度大、受市场供需影响直接、价格波动剧烈。加之农牧户经营能力及抗风险能力有限,种植规模非常小。

相比种植经济作物而言,种植粮食作物依然是农牧户首选。粮食作物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标准化程度高,人财物投入低,且粮食销售受国家保护,在经营农牧业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一般农牧户选择省心省力的粮食种植。而种植粮食,家庭经营具有天然优势,在农机机械大量替代人力情况下,粮食种植可以由妇女、老人进行精耕细作,保证粮食生产效益。

以上分析,西藏在推动农牧业现代化过程中,不能仅靠农牧业让农牧民发家致富,也不可能通过规模化经营,而是要保障广大农牧户土地经营的基本权利,让农牧户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12](P13)

四、西藏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几个重点

对西藏农牧业现代化探讨应以上述认识为前提,这里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保证农牧业生产基础性条件。农牧业发展的一个底线就是农牧业生产稳定,对于自然灾害频发,靠天吃饭的西藏农牧业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土地平整,保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也是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引进过程。这些新生产要素引进需要基础设施服务,因此,创造一个可以为新要素引进条件,改造传统农牧业,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才有可能。

其次,提高村社组织能力。面对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现实,农牧户在农牧业经营中面临各种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不好办等急需解决但又无能为力的农牧业事务。由于土地非移动性、不可分割性特点,只能通过集体行动解决。发挥村两委、成立合作社就成为推动农牧业现代化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加之,西藏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新生产要素引进困难,急需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解决农户生产遇到的困难。

最后,整合土地,便利农牧业生产。西藏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一方面土层薄,水资源分布不均,农牧业产量不稳定。另一方面土地零碎化,大型设施建设不能合理利用,难以发挥规模化效应。随着经济发展,土地细碎与分散造成农牧业经营成本增加。土地整合、连片经营成为推进西藏农牧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结 语

农牧业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体系支撑。结合西藏实际,除讨论农牧业外,应跳出农牧业讨论农牧业。这里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西藏工业化推动农牧业发展。一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需要。通过工业化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牧业,解决农牧民收入不高,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二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化发展,吸纳足够多农牧业人口,降低农牧民对土地、草场的依赖,有利于发展绿色农牧业,修复土地肥力,改善生态环境;三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需要,农牧业人口减少,土地草场流转到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手中,有利于农牧业新技术推广。

积极打造高原小镇,促进农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通过城镇化建设,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需要依托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发展产业需要结合当地自然禀赋、生产生活习惯等现实因素。对西藏而言,借助地理环境,丰富畜牧业内涵,通过建立各具特色的高原小镇,促进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

西藏除拉萨、日喀则等地市政府所在地具有较大规模中小城市外,各县及乡镇所在地人口规模、经济集聚能力有限,可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原小镇,这里的高原小镇,应包括如下内涵:一是高原小镇,不是以生产为中心,而是为当地农牧民群众提供生活便利,特别是提供现代化卫生、医疗、健康、教育、娱乐公共服务;二是高原小镇凸显为人口小集聚,而不是大规模建设。也就是说在现代化背景下,通过适度人口迁移,既能从事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又能够享受现代化生活服务,小镇辐射范围适度,不贪大图宽,而是小而精的小镇。西藏现代化首先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现代化,这是西藏现代化的最大特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如前所述,西藏第二、三产业发展条件受限,广大农牧区还有更多农牧民需要从事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

另外,还可借助援藏力量,推动农牧业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央政府先后七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西藏经济社会所取得成就离不开各援藏单位在人、财、物、市场、信息等的大力支持。如何更有效、更充分利用好援藏力量,借助援藏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通过援助和合作,发挥援藏单位在管理、技术、市场方面优势,积极培育经营主体,为西藏农牧业发展提供持续支持,推进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西藏农牧区的茶叶消费:一种身心生态的微观视角
对民族地区“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以合作市农牧区中小学为例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新常态下农牧业品牌化的现实意义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