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变迁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经验的阐释

2021-11-29 01:38李庚伦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区域体系

李庚伦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6505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提出“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1],其中“加强边疆治理”这一提法确定了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和国家崛起过程中的战略地位,而“推进兴边富民”则充分肯定了陆地边疆特别是边境区域在人心向背和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意义上的边疆是我国陆地疆域的边沿地区和政治末梢,是整个国家的外围区域和地理屏障。随着我国进入不断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边疆治理及边疆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功能都有凸显。因此,对我国边疆治理和边疆治理现代化,以及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进行理论探索、经验总结和前景展望,不仅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其进行贯彻和落实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本文从边疆治理的视角切入,围绕着边疆治理和边疆治理现代化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一、边疆变迁和新时代的边疆治理

从历史长时段来看,我国边疆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边疆的认知和解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理解,也造成了其在国家治理中不同的地位。王朝国家时期的边疆多是王朝国家的地理屏障和政治末梢。王朝国家时期国力有限之时,无法对周边民族地方政权实行直接统治和全面经营,导致边疆游离于王朝国家的核心区以外,边疆区域和核心区域之间常常处于若即若离甚至反目成仇、大动干戈的局面。当王朝国家的国家治理效能较高时,边疆区域和核心区域的关系就较为紧密,而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所占的比重也就相对较高[2]。总体来说,王朝国家时期的边疆对于王朝国家而言,最为重要的作用是防御外敌的地理屏障。

近代以来,国与国之间有了明晰的国界,我国边疆也有了清晰的轮廓,但这个时候的边疆仍然不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区域。随着国家主权意识提升、国家意志彰显和国家利益萌生的需要,以及现代交通技术、网络通讯和勘界能力的快速发展,我国同周边邻国在近代以来逐渐划定了国界线,边疆也就有了更为明确的外部分界线和清晰的整体轮廓。但是,我国自清朝末年开始国力衰退,被西方各国巧取豪夺了大片的边疆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说提升边疆治理效能,甚至连有效的国家治理都无从谈起,终日要面对的只有严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浩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逐渐形成稳定的政治权力系统和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对我国边疆推进了有史以来效能最高的边疆治理。但是,由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有限和东部区域优越的资源禀赋,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了除核心区域以外的重点治理区域,边疆区域仍然不是国家治理的重点区域。

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边疆和内地之间一体化的趋势不断上升,边疆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都在不断凸显。国力强盛与否是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客观基础。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国家建设和国家发展阶段,最终在进入新时代后迎来了国家崛起的曙光。同时,我国核心区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国家治理面临着从“单点局部突破”到“全面整体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和完善,边疆区域、次边疆区域、次核心区域和核心区域将在这个时代实现一体化,而边疆区域的发展是重中之重。以国家战略推动边疆治理及边疆治理现代化,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边疆治理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逐渐提升边疆治理的发展能力和维稳能力成为必然选择[3],而新时代边疆治理的优势和不足也在这个时候暴露无遗。

(一)新时代的边疆治理地位日益凸显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提高,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承担更多全球治理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我国却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广大的边疆区域仍然处于欠发达水平。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边疆就成为连接周边国际社会和解决东西部发展问题的平衡点,而边疆治理将成为中国完善国家治理、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所在。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战略地位也就逐渐凸显出来:一方面,国家要不断完善边疆传统的防御功能,以及在新时代被赋予的自强功能,从而不断补齐国家整体治理的弱点和国家全面发展的短板,促使我国国家治理效能和国家发展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边疆是我国对外跨区域治理和辐射周边各国的战略基点,是实施全球治理的支撑点和主抓手,为更好地实现全球治理提供了必要的地缘政治优势、地缘经济支撑和地缘文化条件。总之,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效能,也间接影响到跨区域治理甚至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成败。

(二)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作用不断丰富

新时代的边疆治理除了要承担传统的拱卫核心区域,以及新时代赋予的自强发展、辐射周边的功能外,在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作用也在不断丰富。市场化指数和对外开放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而边疆地区的市场化指数和对外开放指数在全国来说都相对较低。北京、广东和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地方,其对外开放指数分别是50.93、48.74、44.71,而我国边疆9个省区却相对较低,云南13.83、内蒙古11.08、黑龙江17.64、广西15.71、新疆10.81、吉林21.44、西藏8.22、甘肃8.47、辽宁18.63[4](P341)。边疆广阔而缺乏开发的市场将为国家整体治理和省际合作治理提供丰富的市场资源,并拓展我国对外发展的经济容量和后备力量,甚至成为我国决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区域和主战场。同时,边疆治理还将在政治层面肩负着维护政治安全和国家统一的重任,在社会层面承担着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的使命,在文化层面担负着文化繁荣和政治认同的责任,在生态层面影响着我国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实现。

(三)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越发重视国家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区域性和整体性,边疆区域也将成为国家整体治理的主战场和国家全面发展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传统的边疆治理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边疆治理体系固有的不足和缺陷就暴露出来。边疆治理体系的不足并不是局部的问题,而是传统边疆治理体系整体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而必须不断完善传统边疆治理体系,促使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体系是一个声势浩大、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应当包括边疆治理目标体系、边疆治理理念体系、边疆治理制度体系、边疆治理政策体系、边疆治理方法体系和边疆治理技术体系等。如此浩大的治理体系,必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目标体系和理念体系进行引领,运用“五位一体”总体思想对其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进行完善,运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对其方法体系和技术体系进行提升[5]。

(四)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能力急需提升

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能力就是边疆治理主体通过公共权力的运用,整合公共资源解决边疆问题、处理边疆事务的能力。简单地说,边疆治理能力就是边疆治理体系所展现出来的解决边疆经济、政治、安全和生态等领域问题的本领。新时代的边疆是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的交汇点,在充分满足边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还必须同时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威胁。总的来说,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主要面对边疆发展、巩固和安全三大类问题,所以边疆治理能力也主要由推动边疆发展的能力、维护边疆巩固的能力和保障边疆安全的能力三大部分组成。推动边疆的发展是新时代边疆治理最重要的任务,崎岖山地、偏远农村和市场萧条导致边疆地区多半处于欠发达状态,而边疆巩固和边疆安全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应对新时代的威胁和挑战,边疆治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二、边疆治理现代化及其实践经验

王朝国家时期“中心→边缘”模式作为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实现了王朝国家疆域一体化的演进。王朝国家是自秦王朝至清王朝的主要国家形态,而边疆治理始终在整个国家治理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6]。为了解决边疆区域和核心区域之间的差异带来的治理难题,王朝中央在“一点四方”思想的指导下对边疆区域采取特殊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治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基本上都延续了这样的治边思想,对王朝国家边缘的边疆区域采取异于核心区域的措施和手段进行治理,并逐渐形成了“中心→边缘”模式。“中心→边缘”模式是王朝国家时期的国家治理模式,也是边疆治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运用这样的模式,成功地平衡了国家核心区域和边疆区域的差异性,并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繁荣和统一,积极推进了国家疆域一体化的进程,但对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却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启了现代主权国家的建构过程和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合力治边模式,有效地推动了边疆的大力开发以及新时代边疆治理战略目标的确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延续了现代主权国家的建构进程,并把边疆治理融入国家治理的整体规划中,对边疆推动了大刀阔斧、翻天覆地的治理改革和经济建设。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和现代主权国家的逐渐成形,以及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动和全球化时代的深入,我国边疆问题呈现出明晰化、复杂化和常态化的特征[7]。面对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在世纪之交推动了“兴边富边”行动,不仅实现了边境一线的繁荣和稳定,还收获了边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信任支持。王朝国家“中心→边缘”模式虽然推动了国家疆域一体化的进程,但边疆开发却极其有限,而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边疆治理模式却充分运用了政府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对边疆进行经济开发和政治建设,使边疆完全融入国家治理的框架和国家发展的进程。进入新时代后,边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待也进一步体现,期盼繁荣兴旺的富裕边疆、海不扬波的和谐边疆、百花争艳的文明边疆、夜不闭户的平安边疆、天蓝水清的美丽边疆。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我国边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我国边疆治理必须加快迈向现代化的步伐。边疆治理要在国家治理中承担更多的区域责任和历史使命,边民要获得更美好的生活,就必须实现边疆治理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型。边疆治理现代化就是指树立现代治理的目标、理念和精神,运用现代治理的制度、政策、方法和技术,形成现代治理的模式和结构,从而更高效的解决边疆问题和处理边疆事务的活动。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边疆治理现代化,促使边疆治理符合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现代治理标准,实现开放化的边疆治理观念与思想、多元化的边疆治理主体与结构、同质化的边疆治理客体与环境、现代化的边疆治理体系与能力,最终通过推动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来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过程。从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维度来划分,边疆治理现代化又可以划分为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和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而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我国边疆治理现代化及其实践经验分析的必要性。现代性对世界各国而言代表的是稳定和繁荣,而现代化的过程却充满了动乱和冲突。在国家治理整体现代化和国家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迫切性越发凸显。但是,边疆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对于国家核心区域的现代化而言,边疆治理现代化还不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边疆治理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和总结,全面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和经验,从而推进全面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一)党的领导是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无产阶级政党在通过暴力革命方式获取国家政权后,是否还要掌握国家政权并对国家整体治理和国家全面发展起领导作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实行一切共产主义措施的首要前提”[8](P306)。在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其得以实现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中,起着以一持万、总缆全局的关键作用,有效的维护着边疆的政权稳定和国家的完整统一。在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边疆进行政权建设和社会改革之际,实际上已经正式开启了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在边疆推动政权建设、经济开发、对口支援和文化交流,既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边疆的执政地位,有效的应对了国内外反华势力的威胁,也维护了国家疆域的整体性和一体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集结和动用尽可能多的物力、智力、财力和人力,推动新时代的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的进程。在当下的中国边疆,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相对薄弱,而政党的力量却是坚强而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在边疆不仅承担着民意代表和利益聚合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其还通过凝聚力量和政策执行承担着边疆治理的作用。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以中国共产党为轴心而展开,中国共产党动用公共权力凝聚边疆社会的物力、智力、财力和人力,形成强大的合力提升了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并最终形成“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政治格局。

(二)社会主义边疆治理的好坏必须依靠制度优势

我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制度的现代化,边疆治理的好坏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整体优势。制度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加以规划并固定下来的行为规则,是对公共权力运行的限制和规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规范性和有序性。根据在边疆治理中承担的作用和功能,可以把我国边疆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构建的制度划分为国家核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拓展功能制度,必须确保这些制度的现代化并有序推动边疆治理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是边疆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核心制度,必须通过制度形式确保中国共产党对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和权力运行,同时保证中国共产党在边疆的轴心地位和统领功能。边疆区域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边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都是我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核心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推进路径。边疆基本政治制度必须为边疆治理现代化而运行和服务。边疆人民在经济、政治和生态等各领域都有着迫切的期盼和追求,必须构建相应的拓展功能制度保障边疆人民的合法利益和正当权利,推动边疆各领域协同推进和共同发展。同时,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必须确立中国共产党对各项制度的领导,并形成国家核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拓展功能制度的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的边疆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和内部动力。

(三)边疆治理体系的效能取决于有效的治理能力

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体系是一个声势浩大、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全面领导,促使边疆治理体系转化为边疆治理能力,把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人类为了实现有效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而建构的政治单元。边疆区域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在边疆治理中主要体现为维护边疆稳定和推进边疆发展。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把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的功能纳入到边疆治理体系中,以现代化的边疆治理制度引领边疆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边疆稳定方面,主要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在边疆的领导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在边疆特别是边境地区实行的基层自治制度,从而有效调节边疆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形成边疆和谐的党群关系、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最终把边疆治理的制度优势完美的转化为边疆治理效能。边疆发展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口支援制度、屯垦戍边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推动边疆经济的发展,集中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用于边疆的经济建设和基层开发,从而充分满足边疆人民对经济发展和美好生活的期待,实现边疆治理效能的转化和提升。

三、边疆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对我国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起到价值引领和理论启示的作用。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具治理效能的政治单元和经济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特定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和共同体,国家治理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进行有效的政治统治,从而维护这个特定阶级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当然,国家如果单纯依靠国家机器和外在力量进行统治,长期来必然会导致整个国家的政治动乱和社会分裂。基于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的考虑,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除了政治统治职能外,还必须具有社会管理职能作为辅助和依托,两种职能相互支撑才能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9](P178)。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复杂而多元的有机体,政治昌盛、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等各方面是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有序和文化的繁荣,就不可能有政治统治的有效维护。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同时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推进。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相继经历了政治导向型国家治理与边疆巩固、经济导向型国家治理与边疆开发的历史阶段。治理概念作为学术话语和中国实际结合,不仅在学术领域掀起了国家治理、边疆治理和社会治理等研究热潮,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话语体系和理论工具。新时代的边疆及边疆治理在国家整体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迫使我国必须加快边疆区域和核心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边疆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也形成了彼此影响、相互制约的互补格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踏足边疆并给予了边疆省份独特的政策指示和功能定位,更是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10]。历经千年的经营和开发,我国边疆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区域和主战场,厘清边疆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新时代的边疆治理现代化本质上属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范畴

由于王朝国家时期边疆治理的效能欠佳,导致我国边疆区域与核心区域之间目前仍然还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和经济鸿沟。然而,边疆区域和整个国家之间就是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边疆治理更是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治理的效能和国家全面发展的程度。现代化的边疆亦或是边疆治理现代化是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边疆治理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1]。简单来说,边疆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开放化的边疆治理观念与思想、多元化的边疆治理主体与结构、同质化的边疆治理客体与环境、现代化的边疆治理体系与能力,最终通过推动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来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过程。边疆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有着相同或趋近的宏远目标,同时采取多样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边疆特殊的经济困境和社会难题。边疆区域的现代化相较于核心区域的现代化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却不能掩盖其属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范畴的本质属性。

(二)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体系完整程度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现代化的实现。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框架,包括边疆经济开发、边疆生态建设和边疆文化繁荣等领域的制度架构和体制机制,是一个声势浩大、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边疆治理体系的功能来界定,又可以划分为边疆治理目标体系、边疆治理理念体系、边疆治理制度体系、边疆治理政策体系、边疆治理方法体系和边疆治理技术体系等。构建边疆治理体系是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而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也是实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意。我国传统边疆治理体系整体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而必须不断完善传统边疆治理体系,促使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边疆治理体系转变。边疆治理体系越是完整和丰富,就越能完善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

(三)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能力发展层次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新时代的边疆是联系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的交汇点,而边疆治理能力则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甚至转化为全球治理能力的中转站。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能力就是边疆治理主体通过公共权力的运用,整合公共资源解决边疆问题、处理边疆事务的能力。新时代的边疆治理在充分满足边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还必须同时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威胁。因此,应对新时代的威胁和挑战,边疆治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不仅要推动边疆的发展、维护边疆的巩固和保障边疆的安全,而且还必须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和责任,提升边疆治理能力的发展层次就显得极为重要。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需要广阔的疆域为基础,这就必须不断推进边疆治理能力的发展层次,确保高效的边疆维稳能力和国家疆域的安全,从而为提升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提供前提保障。

四、以边疆治理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新时代是我国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这个时代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协调战略和全面小康建设都和我国幅员辽阔的边疆有关,可以说没有边疆的崛起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边疆治理的现代化事关国家整体治理的现代化和国家全面协调发展。然而,我国边疆治理的体系和能力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还有较大的一段差距,边疆治理体系以及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显得任重而道远。只有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治理的现代化。因此,补齐边疆现代化这块短板,以边疆治理现代化助推和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

(一)边疆治理目标和理念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政治理念,同时也为边疆治理确立了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国家现代化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政治现代化、军事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等若干领域。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整体治理的有机部分,必然也要建立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边疆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定,为边疆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理念,出现了政治边疆、文化边疆、信息边疆和生态边疆等概念。在边疆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边疆治理必然要在边疆政治领域实现海晏河清、边疆生态领域呈现青山绿水、边疆经济领域达到蒸蒸日上、边疆社会领域追求和和美美、边疆文化领域实现和谐共生,从而打造现代化的善治边疆、和谐边疆、富裕边疆、美丽边疆、文明边疆等具体目标。

现代化的边疆治理不同于王朝国家时期以君王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以国家为中心、以政党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治理理念。以国家为中心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前提和根本原则。在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边疆是整个国家陆地疆域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国家意志的表达则是决定新时代边疆治理走向的关键因素。以政党为中心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和政治逻辑。中国走的是政党建构国家和开发边疆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和边疆治理制度体系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互嵌格局。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更是需要以政党为中心的治理主体集人力、智力和财力等资源治理边疆。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最终归宿。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富裕的期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边疆的动力源泉和本质属性。

(二)边疆治理制度和政策的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制度及制度体系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固定性等特征,是维护边疆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制度保障。我国边疆治理制度体系按其地位和作用可以划分为国家核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拓展功能制度等。国家核心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必须进一步巩固其在边疆治理中的地位和完善其在边疆治理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核心制度的重中之重,必须以制度形式加以确定和巩固。拓展功能制度则是国家层面专门针对边疆治理规划的制度体系总和,主要包括屯垦戍边制度、边民补贴制度和对口支援制度等。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设计和制度建构,尤其是对拓展功能制度的帕累托优化,从而实现现代化的善治边疆、和谐边疆、富裕边疆、美丽边疆、文明边疆等具体目标。

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政策相比制度而言,更具有灵活性、精准性和及时性等特征。边疆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大量灵活而有效的政策进行推动。目前而言,我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政策主要有精准扶贫政策、西新工程政策、边民补贴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有利助推器。随着我国边疆区域在国家崛起过程和民族复兴道路中作用的突显,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政策也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总的来说,现代化的边疆治理政策,应当更多的突显边疆区域的特性和差异,结合各民族的特点和习惯,从而对边疆区域进行差异化、精细化和多样化的治理。

(三)边疆治理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我国要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就必然涉及边疆治理方法的现代化,促使边疆治理符合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现代治理标准,以更有效的治理方法达到更高的治理效果。具体而言,我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方法主要有建城戍边、党建戍边、网格化治理等。边疆区域尤其是西藏、新疆和黑龙江等省区,常住人口较为稀薄,建城戍边则是优化人口格局和强化固边形势的有效方法。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边民自发守卫边境地区,把党的基层建制放在边境村寨,是我国边境得以稳固的可靠保障。面对西方反华势力的干扰和渗透,在边疆大城市布置一定的军警力量并形成网格之势,可以有效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到来的21世纪,先进的技术是边疆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提升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推进治理效果的重要保障,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则是这个时代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创新。在不断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借数据挖掘、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数据分享和数据推送,从而可以有效的实现边疆治理主体智能化、边疆治理决策科学化、边疆治理过程协同化、边疆治理目标精细化。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边疆治理的重要技术,必须尽快建立互联网的治理机制、完善互联网的法律体系、加强互联网的技术管控、参与互联网的区域合作,确保互联网对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工智能亦或是机器学习这个新技术的到来,则为优化边疆治理过程、完成边疆治理任务、提升边疆治理目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四)边疆治理模式和结构的现代化

“中心→边缘”模式是王朝国家时期的国家治理模式,也是边疆治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然而,王朝国家时期形成的这种治理模式,以维护国家核心区域的利益为重,边疆区域仅仅作为核心区域的拱卫屏障,并且在整个治理过程中没有互动的过程。在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改变这种现状,并实现边疆治理模式的现代化,构建“中心⇄边缘”的互动模式。“中心⇄边缘”的互动模式不仅强调中央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双向互动,而且还要形成核心区域和边疆区域之间的互补格局。边疆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心⇄边缘”的互动模式更加强调全国整体治理一盘棋的格局,协同边疆区域和全国共同发展。

“中心⇄边缘”互动模式的实现,还需要边疆治理结构现代化的协调和推动。边疆治理结构是边疆治理各级各类治理主体的总和,治理主体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治理效果的好坏。边疆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按层级可以分为中央层面、地方层面和边境层面等治理主体,按类别具体又包括中国共产党组织、政权机关组织、人民政协组织、军警组织、社会组织以及边疆各族群众等。在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治理主体切不可单兵作战,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科学设计、协调分工、系统合作,才能发挥1+1>2的最优化治理效果。

结 语

伴随着边疆和内地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越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形成完善高效和现代化的边疆治理目标、边疆治理理念、边疆治理制度、边疆治理政策、边疆治理方法、边疆治理技术、边疆治理模式、边疆治理结构是当下的重要任务,并且要在党的领导下把这些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转化为高效的治理能力。显而易见的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不仅推动了国家整体治理和国家全面发展,而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为世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中国智慧和难能可贵的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现代化区域体系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分割区域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区域发展篇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