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研究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新模式

2021-11-29 00:38:53
关键词:灌输话语政治

石 群

(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123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是知识传递的介质,而且是意识形态灌输的工具。如何做到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益,首先要让学生乐意听、听得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就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提出的种种设想,主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话语失效问题。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定义,归纳其构成性规则,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提供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充分定义法

“巴赫金把相对于语言的言语称作‘话语’(высказывание),话语既是巴赫金语言哲学的核心范畴,在其言语体裁理论中也居于中心地位。”“言语体裁理论框架下的话语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主体言说的活动过程,二是言说的结果,指所有口头、书面的话语。”[1]据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仅用于交流的语言工具,它既包括教育者说什么、为什么说和怎么说的一个连续性过程;也包括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言说的接收率和认同率,以及行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语行为为对象的研究。

人类社会由于群体互动需要,言语的领域类型也不断分化,呈现专门化和多样性发展趋势。但不论哪种言语,都可以用“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法”来分析,其操作路径是“第一,确定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或者说是这种行为的规定性要素是什么?第二,这一‘行为’决定了其在‘言语行为’上的构成性要素是什么?第三,在充分理解其‘构成性规则’的基础上,了解其种种‘策略性规则’。第四,与这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相应的语言材料上的可能性。”[2]作为一种新的修辞学研究范式,它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具有方法论意义。

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充分定义法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苏联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统一认识、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及培养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苏联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它是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基本任务是形成政治意识,它具体体现出对于阶级利益与目标的理解。政治意识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理论武装群众,向他们灌输政治理论及政治思想意识;另一方面是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自觉的行动,去实现政治目标及社会任务。”[3]

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视角从社会需求出发。代表观点有:张耀灿、郑永廷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苏振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5]另一种视角从受教育者需求出发,以郑永廷、张彦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为指导,在促进社会和学校智育、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坚持全面发展的过程。”[6]两种定义的视角虽有差别,但本质特征一致。

在此基础上,为了概括思想政治教育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并加以分析,我们需要整合两种观点,对此概念重新定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党为了本阶级的统治需要,对全体社会成员施加的教育活动。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巩固国家政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而服务。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意识形态的教育活动。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它也传授知识,但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学会辨别是非,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来规范个人行为。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它既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定阶级、政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人才;同时,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准备,从而引领人的个性自由和智力、体力等朝着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这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不能只看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是否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以语言为工具和载体,“根据一定阶级、政党的统治需要,对全体社会成员灌输意识形态、指导其社会实践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的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成性规则的基本特征

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充分定义作为逻辑起点,我们可以归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成性规则的基本特征,即政治性、灌输性、人本性和实践性。

(一)政治性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这集中体现在它的主体是一定的阶级或集团,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内容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首先要具有坚定而鲜明的阶级立场。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通过篡改历史来抹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辉煌革命历程,企图通过污蔑诋毁党的领袖、共和国的英雄来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打击、无情揭露。其次,讲究严谨、准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创造出数不胜数的政治概念,如“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三大法宝”、个体户、乡镇企业、包产到户、小康社会、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必须严谨、准确,不至于产生歧义。

(二)灌输性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革命理论研究,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打破自身枷锁、争取自由解放的理论武器。他们在从事理论研究同时,积极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他们看来,“哲学家们只是有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只有帮助无产阶级掌握理论武器才能打破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列宁则明确地提出了灌输论,他认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8]

世界无产阶级领袖自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就反复强调从外部灌输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一再警示不能错失良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从外部顺利实现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务,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灌输是原则,不是现成的公式,不能硬灌、大水漫灌,要运用精准滴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实现目标。

灌输的目的在于守住社会主义阵地,不至于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反对把阵地拱手相让给别有用心之人。

(三)人本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事业的继承,更是超越,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及空间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有了更多的现实性和可能性。”[9]无产阶级要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就需要千千万万全面发展的人共同实现宏伟蓝图。当每个人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就会加深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从而激发个人创造力,更好地建设国家。

人本性就是反对“眼中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一,反对超越现实条件,对每个人都高标准、严要求,把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境界作为衡量一切人的尺度,这既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最后只能沦为一句空话。其二,反对超越人的正常需要,使精神需求凌驾于物质需求之上,最终导致精神世界失去物质基础成为空中楼阁。其三,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但反对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条件下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最终导致个人的退场。

(四)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虽是意识形态教育,但它不能止步于思想教育,它还必须具备明确的实践指向。即意识形态教育是否被受教育者认同,是否转变了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衡量的标准就看受教育者是否把理论落实到行动中去,是否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实现了个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指的就是实践性规则的落地问题,时效性低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难点。

坚持实践性,就要反对一切只知夸夸其谈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实践成果才是人间正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言语行为研究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现实问题就是该言语行为是否遵守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成性规则,即政治性、灌输性、人本性和实践性。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去政治化”、假大空、枯燥乏味等。

一是“去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其理论内核主要表现为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内容、祛除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底色以及遮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10]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会是什么?正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言,“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11]从“言必称马列”到弃之如敝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去政治化”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失去指导地位,引发思想混乱、社会动荡、民心不稳,从而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其危害不容小觑。“失语”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是假大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求真”的教育,何来造假。这个“假”既和教师的能力有关,也和教师的品格有关。万事万物都具有多面性,教师不全面地看待事物或者故意隐瞒问题,就容易被假象蒙蔽,传授虚假信息。又或者教师知行不一,其话语也会遭到学生质疑。根据笔者对浙江省10所不同层次高校、1 000名大学生抽样调研数据资料分析,59.4%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老师话说得好听,但知行不一,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所谓“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只关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大事要事,重宏大叙事而轻微观深描,触到“天线”,却不接“地气”,不能真正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所谓“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无物,除了教条式的口号外,既没有无可辩驳的事例,也缺乏逻辑缜密的论证,更没有个人的切身感悟。说到底,“空”是教师只唯书本、脱离实践的必然结果,想凭借几句口号,怎么可能走进学生的灵魂,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三是枯燥乏味。不少大学生反映一说起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有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思政老师的话语既没有人间烟火气的生活味,也没有逐潮流而动的时代性,难以接受。至于形成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据对浙江省10所不同层次高校、1 000名大学生抽样调研数据资料分析,52.0%的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老师话语枯燥乏味和课程有关,49.2%的人认为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45.5%的人认为和老师的自身素质有关,32.7%的人认为和师生关系有关。数据显示,思政课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已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也进而影响到他们对思政课秉持的学习态度以及对思政老师的评价。不经过长期努力,不唤醒大多数思政老师,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刻板印象。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模式新探

据对浙江省10所不同层次、高校1 0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话语要“入耳入心”,思想政治课老师应做到:64.6%的人选择了“多和学生沟通”;57.7%的人选择了“变话语内容的‘假、大、空’为‘真、小、实’”;52.7%的人选择了“平等对话”。位居前三的选项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都在增强,平等对话、协商解决是他们的行事风格,反感教师以权威身份向他们施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为人的教育,就不能高高在上,服从学生民意才是最佳方案。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转换”这个问题上,学界早已达成共识,可是“如何转换”却众说纷纭。总体而言,学界在探索话语转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刘建军教授提出的“政治话语的学理化、学理话语的通俗化、通俗话语的趣味化”[12]。这种转换模式是分步骤、层层替换,逐步实现政治话语的趣味化。另一种是直接转换,绝大多数学者都持这种观点。就是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教材话语、文件话语等转换成教学话语、生活话语、大众话语、实践话语、说事话语及通俗话语等。以新鲜活泼的话语取代枯燥乏味的话语,这种转换模式更简便易行,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势,但它们的最大问题是主张少提政治话语、理论话语、教材话语和文件话语,要用生活话语、大众话语、教学话语、通俗话语等加以替换,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目标。众所周知,政治话语、理论话语、教材话语和文件话语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特话语表达,所以,现实中不可能彻底实现这种替换。除此之外,这两种模式都是单向度转换,如果要实现有效转换,转换的角度首先要变化,即从单向度向多向度转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持唯物辩证观点来看政治话语、理论话语、教材话语和文件话语,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从话语内容看,它们具有理论性强、逻辑严谨、概念明确、灌输性强等特征;另一方面,从接受群体看,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深受网络话风影响,喜欢“短频快”,对政治话语、理论话语等普遍存在着抵触心理,接收意愿低。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3]并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指明了方向。如果加以灵活运用,就能催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新模式。简要而言,从话语内容来看,要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从话语传播来看,要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从话语表达来看,要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从话语价值来看,要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种模式,清醒地认识到在话语转换过程中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这种话语转换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它不全盘否定任何一种话语,相信任何一种话语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独特优势。它不会为了肯定一种话语就否定另一种话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种话语的优势,构建和谐的话语共同体。其次,它抓住了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精神实质,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不是替换关系而是共存关系。这种共存关系有利于不同性质的话语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恰如其分地处理话语与话语之间的张力,形成强有力的话语合力,并反过来增进这种共存关系,促使转换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焕发生机。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政治性既表现为政治立场,也表现为话语成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3]在坚持政治性的同时也要争取强大的学理支撑,说清楚这样做的理由,用理论的透彻性来诠释政治性。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政治话语的逻辑演变过程及在人类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也要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来分析政治话语。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世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统一体的生动再现,也是现代社会学“共同体”概念的升华,这个概念还是运用中外古典哲学对人类社会及人类命运发展思考的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既坚持灌输原则,又要运用启发性的传播手段。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必须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从外部灌输给大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个阵地我们不占领,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同时,不讲究方法的硬灌输和大水漫灌都是要命的、要不得的,一定要选对方法启发学生。启发最讲究时机的选择,运用启发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即提问—求解—指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进入“愤”“悱”环节,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在旁伸出援手、指点一二,发挥“四两拔千斤”之效。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话语、理论话语、教材话语和文件话语“一个都不能少”,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显性教育。同时,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大众话语、教学话语、通俗话语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目的。如习近平总书记用“撸起袖子加油干”来鼓励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做新时代的追梦人,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共建美好社会。一句简单生动的劳动场景中的通俗话语,表达浅显却寓意深刻,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典型教材。其次,既要发挥教师显性的主导作用,烹制色香味俱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大餐;又要发挥学生隐性的主体作用,贡献其聪明智慧,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大餐增加新内容。如“00后”的大学生已是“有网一族”,网言网语成为他们相互交流的第一用语。邀请大学生把富有正能量的、活泼生动的网言网语反馈给老师,帮助老师吐故纳新,在话语表达上与学生形成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首先表现为教师通过言说行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理论源于实践,终将回归实践,“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14]只有引导大学生运用理论武器进行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才是理论的最终归宿。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另一价值维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经过数次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的艰难斗争,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去。

五、结 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新时代,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定义,归纳其构成性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存在的问题,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内在规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新模式,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话语内容、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话语传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话语表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话语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其言说过程和言说结果构成了其丰富的内涵表达,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如何把言语行为研究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新模式运用于实践,检验其有效性才是该主题的终章,它的不足及修正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灌输话语政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奥秘(2018年12期)2018-12-19 09:07:32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