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的《费尔巴哈论》解析

2021-11-29 00:26吴远贤李建军
关键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黑格尔

吴远贤,李建军

[1.贵州师范大学,贵阳 550001;2.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

整体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又是一种思维范式,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德国新出现的批判家时,间接指出了以整体性思维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批判的重要性,指出批判家们的论战:“……每一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用它来反对整个体系……”(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4页。

马克思曾说自己的《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紧密,不能将某部分单独抽取出来。列宁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一前提,从宣传和学习便利的角度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大组成部分,还强调其“完备而严密”,是“完整的世界观”。(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马克思主义,同样体现了整体性的本质特征,这是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如卢卡奇就认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基础的方法的本质。”(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6页。“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第22页。实践当中,各国相关政党在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时,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偏离了马克思的本意,以至于马克思多次强调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自从2005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强调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以来,国内外学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热潮。国外相关研究概况如下:20世纪2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等,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总的方法论原则。欧美学者大都从“总体性”原则出发,反对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分科式研究,并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辩证方法和社会历史观的整体性。日本共产党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特性;越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表述总体上体现了整体性,人们侧重探讨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5)潘金娥、范春燕等:《整体性视角下世界主要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党政研究》2015第6期。

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进展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把整体性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属性,也没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图景”,(6)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哲学研究》2012年第8期。学者们进而指出整体性研究“回到马克思与经典文本,回到整体的马克思主义”(7)张三元、邹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4期。的重要性,这就对整体性视域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出了要求。

关于《费尔巴哈论》的研究,国内外从整体性角度专题研究《费尔巴哈论》的论著很少,只有下列专著偶有涉及但并未明确研究《费尔巴哈论》的整体性问题:毕志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阐释〈费尔巴哈论〉研究》(2000年)、郑又成《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费尔巴哈论〉再研究》(2001年)、郑守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起源的经典阐述〈费尔巴哈论〉新解》(2016年)、田毅松《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研究读本》(2016年)、吴猛《历史的肉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代解读》(2018年)、其他研究《费尔巴哈论》的专著多数都是解读类和翻译评介类,也基本没有涉及整体性解读的内容。

本文基于《费尔巴哈论》这一经典著作,试图深入挖掘其写作背景、原因、著作文本及文本背后的深层次含义等方面所体现的整体性,以此证明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理解、把握、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性。

一、著作文本体现的整体性

(一)内容及框架结构所体现的整体性

《费尔巴哈论》正文部分的显性结构包含四章和结束语部分,但文章实际上包含一个隐性叙述结构,即揭示哲学界从德国古典哲学的缘起、发展、消亡直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这一过程以及从哲学变革到政治革命再到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指导下的工运这一整体过程。通观全文,著作内容总体上呼应标题,逐一评析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扬弃旧事物之后,新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成为历史必然。各章之间互相呼应,浑然一体,尤其是第二、三章之间,先后评析费尔巴哈在自然、社会领域的唯物、唯心主义思想,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此外,著作每章内部各节之间也凸显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第一章黑格尔哲学的产生、兴盛、衰落过程即历史,体系与方法即逻辑概念;第二章评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终结者变为被终结者即历史过程,自然与人类史即逻辑概念;第三章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都是逻辑概念;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革新的过程即历史,唯物、辩证概念即逻辑概念。总之,上述所有逻辑概念和内容都是按照哲学发展史的顺序进行组合的。

(二)创作原因所体现的整体性

《费尔巴哈论》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其中也蕴含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元素,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块“整钢”。比如,马恩为何一直没有清算以前的旧哲学?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资本论》是原因之一,马恩都忙于指导工人运动与革命实践是原因之二。以上这两点原因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是马恩一直关注的领域,也说明了马恩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1888年单行本《序言》开篇对写作原因的说明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想要顺便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未果,后来马恩都曾在一些地方做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说明,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加之以前基本没有批判费尔巴哈哲学,这促使恩格斯决定通过《费尔巴哈论》来进行系统说明。在《费尔巴哈论》付梓前,恩格斯特意翻看了1845—1846年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发现由于当时马恩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贮备不够,导致马恩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不够全面系统,于是将偶然发现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手稿作为附录。

《费尔巴哈论》创作的现实原因兼顾了哲学功能与社会主义革命功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密切联系,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术形态、大众形态、政治形态等方面的整体性,以及宣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功能的整体性:创作目的一举多得,既能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能有效防止德国古典哲学的死灰复燃,还能提高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批判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打退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同时兼顾对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思潮之批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综上,恩格斯的整体性思维贯通全文,纵览全局。一是将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两个领域作为整体来考察,二是将哲学认识领域、其他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作为整体进行考察:恩格斯比较研究法国与德国的哲学革命与政治变革,发现了两国哲学革命的不同点和哲学革命作为政治变革的先导这一共同点,揭示了一切事物都是短暂的静止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综合体这一规律。

(三)评价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时体现的整体性

1.整体剖析看待黑格尔政治结论温和的原因及黑格尔哲学的辉煌与没落

恩格斯先是系统分析黑格尔哲学体系与其思维方法以及政治结论存在矛盾的原因,揭示了其根源:德国资产阶级的天然劣根性及其像德国庸人一样(德国庸人的特性是缺乏独立思维、苟且偷生、屈服于淫威、取媚于权势)的表现。恩格斯以上分析体现了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统一。正是黑格尔的阶级立场决定了他的思维方法即使具备科学性,也最终要为其哲学体系让步,止步于解释世界而无力于改变世界。

恩格斯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揭露了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方面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在社会革命方面又不得不屈服于封建统治者的淫威的矛盾心态,多角度揭示了当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复杂性、矛盾性。这种将哲学家这一个体、群体与他的国家、时代背景、阶级阶层联系起来考察,将其哲学思想与经济利益、政治立场进行综合考量的方法,也是整体性思维的体现。另外,关于黑格尔哲学曾经的胜利和分裂结局体现了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同时又间接地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真切认识世界的道路。黑格尔哲学成为当时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这是它的胜利,但胜利中又蕴含了自身哲学体系和哲学学派分裂的因素,最终使得分裂和斗争从哲学领域蔓延至宗教、社会和政治领域。

2.评价费尔巴哈哲学时体现的整体性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有巨大的进步性,也有局限性,其局限性即人类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曾通过猛烈批判基督教和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哲学重新登上王座,但他却在唯物主义道路上半途而废,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恩格斯在做出以上评价之后,进一步分析了其局限性的认识根源和社会阶级根源。这一局限性是由费尔巴哈本人的阶级性及其后来身处孤寂乡村,对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及社会革命未充分关注的处境造成的。费尔巴哈没有走的那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于是,马克思于1845年着手完成费尔巴哈所未完成的任务,即实现社会历史与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

除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批判所体现的整体性,对两者的批判结合起来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方面的整体性。马恩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成分,再加以整合创新,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方面体现的整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规律并称为马克思一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大重要发现,本身意义重大,两者的发现又促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呈现了显著的整体性。同样体现整体性的研究思路和叙述方式,也存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比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五篇计划”、《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的“六册计划”(马克思生前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只是六册计划中的第一分册)、《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写作计划,都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发展。

(一)与马恩在此著作之前和之后的哲学阐述前后连贯,体现了整体性

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推陈出新,在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后又多次通过著作与黑格尔哲学划清界限。这些论述散见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但都不够全面而系统且未论及费尔巴哈哲学,最后终于在《费尔巴哈论》中全面系统深刻地进行了分析论证。《费尔巴哈论》的问世,是当时时代的需要,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虽然其著作体例是长篇书评,但恩格斯并未将更多的笔墨用于评价这位学者,而是以此为契机,完整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变过程,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完成了马恩的哲学夙愿。

(二)探讨所有哲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了整体性

恩格斯意识到唯物主义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本质区别之外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是在探讨自然界或物质世界与思维或绝对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含近代哲学在内所有哲学的核心问题,并据此进一步区分唯物、唯心主义和可知论、不可知论,而其检验标准就是实践。同时,实践也标志着康德、休谟等人不可知论的终结。这些论述既体现了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所有哲学研究对象的统一,即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所有对象的统一,同时还体现了实践维度是区分所有哲学科学性的根本维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思维。

恩格斯同时看到了黑格尔哲学分支内部的统一性,进而比较了费尔巴哈哲学与其来源之一的黑格尔哲学的异同点和各自的优缺点。一方面,在社会历史领域,费尔巴哈只看见人际关系中的性关系、道德这两样,而黑格尔哲学要全面得多。黑格尔的伦理学或者法哲学还探讨了抽象的法、含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在内的伦理。另一方面,黑格尔看见了道德之“恶”的正反双重作用,而费尔巴哈仅仅看见道德之“恶”的消极作用,原因是费尔巴哈没有将其置于历史领域来考察,他的道德论没有从抽象到具体,两者都在现实世界面前不适用,其解决方案只能是考察现实世界中的人。于是,马克思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恩格斯紧接着探讨了所有哲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整体关系:自然界不依赖哲学而独立存在,人类也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样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完善,从而指导社会历史的发展。恩格斯还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使人们看不见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自然科学及科技的巨大发展,而只是将历史看成静止的插图这一缺陷。

总之,恩格斯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既讨论了所有哲学本身之间的关系,又探讨了哲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现了各方面之间的整体性。

三、《费尔巴哈论》与马恩其他 经典著作关联度体现的整体性

《费尔巴哈论》与马恩的相关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浑然一体,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的一致性、整体性,有力地批驳了将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思想割裂开来的一系列论调。同时,也佐证了一些国内学者提出的有必要区分“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但不能“把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截然分开并僵硬地相互对立”的观点。(8)蒋红:《市场民社会理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经济学—哲学基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费尔巴哈论》是马恩在哲学领域的战斗经验、理论探索的高度凝练。比较研究《费尔巴哈论》与《反杜林论》两部著作不难发现,两者在主题和细节上有重合之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费尔巴哈论》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在《反杜林论》中也有提及。整体来看,《反杜林论》的逻辑脉络和《费尔巴哈论》是极为相似的,都存在一个从自然领域向社会历史领域过渡的过程。(9)田毅松:《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研究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80-81页。除了恩格斯的著作,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也是证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文本依据:一方面,每一著作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内容。另一方面,各经典著作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建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各经典著作之间或互有重复,反复强调某一观点,或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某一方面的逻辑组件。为了更好地厘清思路、划清界限,恩格斯在发行《费尔巴哈论》单行本时特意将马克思的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是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系统理解马恩的哲学思想的整体性,也使得人为制造“马恩对立”的论调显得苍白无力和荒诞不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高度凝练,言简意赅。该著作除了论证实践这一主题,其11条内容大多与《费尔巴哈论》的相应内容大致对应。而事实上恩格斯是先于1886年亦即马克思逝世三年后撰写了《费尔巴哈论》,在1888年出单行本前才偶然发现了马克思生前未公开的遗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上述情况都有力地证明了不仅恩格斯的著作与马克思的著作存在整体性,他的哲学思想也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基本一致,两者有着不可拆分的整体性。

四、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体现的整体性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和运用体现了整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哲学革命是社会革命、改革的先导(法国大革命与德国革命也如此)。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由开始的盛极一时到最后被抛弃,本质原因是两者都是封闭的:前者自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后者一半是唯物主义,一半是唯心主义,两者都拒绝与社会历史融为一体,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与时俱进,与实践融为一体。正是这一理论品质,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至今日都能指导我们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

另外,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也是典型的整体性思维范式。“历史合力论”认为每个人的愿望及其对外界的作用形成合力,推动历史前进,要更多地整体性研究群体的动机和体现历史规律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地兼顾个体人物和偶然事件的研究。

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研究现实的人,而体现人性的核心观点之一是道德,这种道德又要结合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去考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反对任何“普世”性质的道德,但强调道德阶级性的一般规律和普遍性,同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二)对唯物辩证法的阐释和运用体现了整体性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及其方法论也体现了整体性:一是世间万物发展的永恒性;二是世间万物的普遍联系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以当时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成果作为自己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让包含动物、植物在内的所有生物联系起来,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说使动能、化学能、电能、电磁能等能量联系起来,达尔文进化论又把整个地球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联系起来了。这样,整个自然界的联系就清晰而系统地呈现于人类面前。恩格斯认为,这种情况使得整个自然界方方面面贯通起来且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后,恩格斯抽丝剥茧,找到了所有哲学在探究哲学基本问题时的同一性,即它们都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核心的。此外,恩格斯还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内在统一性。他提出发展的观点,指出一切事物的特征是不断变化,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这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他提出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他提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与相对主义划清了界限。上述三个界限的划清体现了“破”与“立”相统一的整体性,也使得三个界限之间具有了某种内在联系。

(三)严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称谓问题体现了整体性

关于称谓的整体性问题,马恩对于“社会主义”这一术语也有类似的处理方法。以《共产党宣言》为例,马恩通篇都未以“科学社会主义”来指称自己推导的人类未来社会形态及其相关学说,而直接用“共产主义”这一称谓,只是后来在强调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学说时才偶尔提及“科学社会主义”一词。再后来,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标题涉及“社会主义”“科学”等字眼,但据文本来看,恩格斯实际上是在论证“共产主义”。马克思在为这部著作所写的“法文版前言”中沿用当时最为流行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名称来称谓自己倡导的美好社会制度。也就是说,马恩在原著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使用“共产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可能是有意识地回避“社会主义”这一名词,以示自己的学说与“封建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等种种不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本质区别。

从逻辑上讲,只有一种新哲学才能终结旧哲学,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为何马恩在《费尔巴哈论》中不用“哲学”这一名词来指称自己的哲学?

《费尔巴哈论》中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8种特别称谓:“我们的观点”“马克思的世界观”“新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一的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这一理论”“我们的理论”。马恩其他经典著作中还有6种相关称谓:“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新的历史观”“现代唯物主义”。以上14种称谓大致可分为四大类:观(点)、派别、理论、主义,无一用“哲学”这一称谓,这绝非偶然。

对此问题,学界有两种代表性观点:赵家祥老师认为,称呼或名称并非问题的实质,现代唯物主义确实具有哲学的性质,实际上就是马恩自立门派创建的新哲学。(10)赵家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20-121页。学者高超认为:“在恩格斯晚期作品的语境中,‘哲学’就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的学科,他不可能用这个合称去称谓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在二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思辨终止的地方……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11)高超:《〈费尔巴哈论〉中的“哲学”一词是否适合称谓马克思的理论》,《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也同意不用“哲学”一词来称谓自己的理论。在当代语境中,哲学概念的外延内涵都发生了变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但要明白“哲学”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总之,马恩在这一问题上保持高度一致,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也有力地驳斥了“马恩对立论”,间接证明了马恩创立的新哲学及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体性。

五、结 语

从上述角度进行整体性研读,就能真正体会到《费尔巴哈论》代表马恩在哲学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系统、最深入、最综合的概括总结。《费尔巴哈论》体现的整体性,既是马克思逝世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一个承前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理论和实践斗争进行启后的指导。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恩格斯创作《费尔巴哈论》的目的之一在于指导工人运动,为工人理解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普及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残酷性、道德的虚伪性、宗教的虚幻性等,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实践以及自觉排除其他错误思潮的侵扰和毒害:黑格尔哲学虽为国家主流哲学,但沉湎于用思维改造世界、追求人类解放的精神胜利法;费尔巴哈虽能突破青年黑格尔派以思维为依托,用唯心主义方法考察宗教神学等问题的窠臼,恢复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但对德国“庸人”做出的让步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认识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共同缺陷,就自然理解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就会更加坚定,革命就会更加彻底。对《费尔巴哈论》进行整体性解读,有利于理解这一著作所体现的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发展历程中的价值、地位和意义,有利于澄清一些有争议的观点、抵制错误的观点、挖掘这一经典著作的现实性意义。

(一)坚定关于实践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是抽象的自然、抽象的人、抽象的直观的结合体,其宗教批判也只是对市民社会单个人的直观而不是个体所在的市民社会整体的直观。黑格尔哲学的精神也只是抽象的精神。实践的缺席导致他们的哲学存在共同的缺陷,那就是解释世界而不能改变世界。从这个角度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但不能将实践唯物主义并列为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后的第三个层次。马恩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将其自身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实践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相比有了革命性的质的飞跃。马恩的实践是具体、现实、历史、工业的实践。在恩格斯那里,工业对于对象改变不再是一种局部性改变,而是生产力对于对象的整体性改变,这一概括有助于我们理解恩格斯为何整体性地思考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以及实践问题。实践的观点实现了哲学内部基本问题的各个方面的统一,也成为联结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的纽带。从这一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其自身的革命性与整体性的完美结合。

(二)澄清模糊认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是一种哲学还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问题,其实质是整体性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维度问题。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历史的即批判的、否定的、无永恒性的,其本质上已经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劳动工具和思想武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单是时间概念,还是生活史、生产发展史、工业史。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可以分为历史规律论、历史动力论、上层建筑论等三个方面,属于一种世界观。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又是方法论,就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的钥匙,在社会历史领域找到其发展规律。

但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都属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这一维度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不用哲学来指称自己和马克思的理论是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使然。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把研究的主要精力聚焦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名词、概念的辨析而罔顾具有实质意义的思想分析。”(12)王海锋:《“回归”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原初语境》,《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也就是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三)抵制错误观点

一是唯心主义一定不好,唯物主义一定好的错误观点。恩格斯认为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只针对哲学界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讨论。即使是唯物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也是唯心者,因为他深受庸人思想毒害,脱离社会实践。即使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其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及其诸多概念,不仅被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所运用(《资本论》就借用了黑格尔的逻辑方法),时至今日仍旧被广泛运用于各领域各学科。因此,这一错误观点的本质是未能真正辩证理解什么是批判地继承。

二是青年、老年马克思对立及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学者郑守林认为《费尔巴哈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门著作,而是系统尝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研究型、整体性专著,其真髓不可能在局部章节中得到完全的理解。《费尔巴哈论》篇幅很短小,内容极丰富,两者不对称,所以要结合马恩其他文献进行整体性理解。《费尔巴哈论》在理论语境、理论逻辑上与马克思独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高度一致。《费尔巴哈论》的多数主要论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都可以找到原始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基本思想源头。将这两部著作相结合进行整体性研读,则青年、老年马克思对立论及马恩对立论自然破产,也更能领略历史唯物主义的壮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或因先入为主的偏见或因方法论的错误,常常从马恩两人的思想关系以及文献学考证两个角度进行论证,认为马克思重视历史辩证法,而恩格斯重视自然辩证法。他们单从逻辑演变角度思考唯物史观,没有结合马克思本人的历史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世界观的发展与马克思扬弃黑格尔的过程等完整地考察历史唯物主义,所以会得出错误结论。

以俞吾金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本源还有英美等国的人类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属于当代西方哲学。他甚至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不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而是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说明,从文本表述及写作背景(含思想史背景、社会主义运动背景)出发理解《费尔巴哈论》,才能回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问题,才不会有偏见以及质疑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在这部著作中被清晰表达的那些观点背后还有一些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的论证过程、辅助性阐释、甚至更大的论域和更深的问题意识。如果不去考察上述内容,事实上就无法准确地把握这部著作所表达的诸种观点。深入恩格斯的文本特别是早期文本考察其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就不难发现,《费尔巴哈论》在开端处的多处空白都可以通过诗人海涅的论证而填补起来,恩格斯以海涅的文本为基础,借用海涅的文本语境和哲学范式来批判黑格尔哲学及其流派,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时代背景与革命语境。

三是折中主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相加或是马克思主义与某个资产阶级哲学家思想的结合。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重点是不要混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人本主义,而且要认识到费尔巴哈人本学是马克思的权利话语而非唯物史观的思想源头。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关于人的讨论中,有两个严重缺陷,第一个是对主体和客体的分裂的预设,第二个是缺乏对于感性空间建构力量来源的讨论,而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将克服这两方面的缺陷。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关系问题,要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对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否则我们就会曲解《费尔巴哈论》的相关论述。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可以在黑格尔的分析中找到对应的讨论,恩格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不仅借用了黑格尔的概念,还使用了黑格尔的讨论形式,但后者对前者是具有颠覆性的。所以,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证科学的现实进展,并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而且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有价值的因素,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结出了果实。

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般唯物主义关系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长时间内被理解为机械唯物主义的升级版本。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角度对唯物主义进行的界定,其实并不是一个对于18世纪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塑,而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下的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为范本的重塑。恩格斯不能被理解为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者,因为《费尔巴哈论》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仅应从认识论意义上来理解,更应在实践意义上去理解。其第二个方面不仅仅是可知论问题,而且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问题,离开了实践主体,就不能真正认识客体。要真正理解可知性问题,必须以第一性问题为基础。这两者不是包含关系,也不是两个独立问题的关系。

(四)新时代启示

《费尔巴哈论》为新时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供了文本依据。整体性地理解《费尔巴哈论》对于扬弃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新发展理念,将共产主义看成一个具体历史过程而非简单的目标都有启示意义。同时,它启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上,要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维度或两个层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者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要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片面地理解为两者当中的某一种。

首先是观点与方法的统一。只有做到观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才能避免有关“恩格斯否定马克思”的误读,避免制造经典理论家之间的对立,进而避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老年马克思否定青年马克思”“马克思否定马克思主义”“人道的马克思主义否定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误读,才能避免我党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片面强调知识和观点的教条主义、片面强调方法的经验主义,才能从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角度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最新成果,回归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坚持理论自信,坚定远大理想信念,并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以整体性视野坚持顶层设计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从而做到在正确认识国情、社情、党情、世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国际大局中,才能破除“资本主义越衰败、危机越严重,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越有利”的观念,促进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以命运共同体理念共促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其次是立场与观点、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工作以人民福祉为价值旨归。当前,资产阶级哲学、经济学在我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破坏性,就是因为一些人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观点、方法的一致,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我们要密切关注这方面的意识形态斗争动向,做到划清界限、正本清源、激浊扬清。

再次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方面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启蒙和意识引导作用,不断推进相关理论创新,在把握时代潮流中把握思想先导,由此带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实践的整体性研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建设实践中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形势更加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更加紧迫艰巨,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被迫按下暂停键,再次说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前期,我们一定程度上轻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现在应该迎头赶上,这是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在要求。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黑格尔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从黑格尔的《怀疑论》文章看怀疑论与辩证法的关系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最有思想的句子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