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有“境”的古诗词教学

2021-11-28 10:49沈晓梅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境教学小学语文

摘 要:古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设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这种审美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和挖掘古诗词的意境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境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8-0024-02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古诗词的诵读要求是“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境’是诗人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意’是蕴含在这些景物和画面中的诗人或浓烈或内敛的思想情感。”[1]“境”與“意”,应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核心要素和中心意旨。

一、吟咏诵读,体味“意”“境”之美

古诗词独特的音韵美,需要通过吟咏诵读来彰显。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通过吟咏诵读,学生能够充分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例如,在教学《渔歌子》时,教师与学生的对读荡气回肠。在师生对读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权利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向往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生活,诗的意境不言自明。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教师应让学生在准确理解字词含义的基础上,多种角度、披情入境、不拘形式地吟咏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向古诗词的意境深处不断漫溯。

二、咀英嚼华,体察“意”“境”之美

(一)准确理解字词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含义,形成相对固定的语意,如古诗中的“柳”蕴含离别之意、“昆山玉”指代人才、“丁香”喻指愁思等。这些语言色彩,有的虚,有的实,有的具体,有的抽象,这就是汉语的独特魅力,学起来意味十足。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对于诗句“最喜小儿无赖”,教师应适时进行点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无赖”指“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在这首词中,“无赖”则意味着“顽皮、淘气”。这样,学生才能深入意境,喜爱“卧剥莲蓬”的小儿,理解这一生动的形象。

(二)捕捉“炼就”的字词

高明的诗人总是用简单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炼就”的字,使学生从中悟得诗词蕴含的情致和语言的精妙。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描写塞外风光的千古名句。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自主探究。

师:我们怎样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呢?

生:描写了烽火落日、大漠苍茫的壮阔。

师:名句当然有高妙之处,王国维赞誉这句诗为“千古壮观”,妙在哪里?

生1:沙漠无边,用“孤”字写出单调和孤独。

生2:狼烟是“直”的,写出了战争的紧张和惨烈。

生3:一个“长”字,写尽了黄河的萧瑟苍茫,仿佛看到它正向远方奔流而去。

生4:落日在平旷的沙漠天边,就显得更大、更圆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品读揣摩时,教师应把握好尺度,不过度干预学生,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让别样的意味和情趣在“炼字”中横生。

三、创设情境,体悟“意”“境”之美

(一)语言描绘创设情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描绘了“身向榆关那畔行”的夜晚,满目“千帐灯”,满耳“风一更,雪一更”,却更加“心系故园”的思绪情感。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用诗意融融的语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触摸作者“身心分离”的浓愁与壮怀。

师: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破碎,我的那颗心会破碎。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说:《长相思》)。

王崧舟老师的语言深深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体悟着作者的思想,流连在《长相思》的意境中。

(二)勾勒画面创设情境

生动的画面,充满意象的景物中深藏着诗人的意趣情感。例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时,笔者引导学生把“云、雨、风、水”这一组意象组合起来,使其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学生在动静骤变的画面中体悟了诗歌意境。

四、横向聚合,补白“意”“境”之美

江苏省特级教师林春曹老师说:“古诗教学有两个向度,一条是以一首诗为主,由浅入深,知人论诗,一咏三叹,诗越读越透,情越读越浓;另一条是横向维度,是由一个主题构成的原点,拉出一条诗组教学的主线,展开整合教学的阅读面,诗越读越厚,彼此关联映照。”这两个向度没有优劣之分,因诗而异,有些诗内蕴丰厚适宜向深处走去;有些诗浅显易懂适宜往横向聚合,向诗的远方扩展。

以我市课外阅读课比赛为例,一位教师执教《盛开的女儿花》,比较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風骤》《声声慢》三首词,抓住花的意象,让学生体会女词人前后词风的不同,了解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

(一)对话藕花盛开,三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一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二读画面,抓住重点,想象意境;三读诗词,整体感悟,对话词人。

一咏三叹,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早期词作中,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自在绽放。教师在学生读透古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情感读浓。

师: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写花的词只有三首,我们再来读一读另外一首,你又读出了什么?(投影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通过这两首词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李清照?

生1:我看到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李清照。

生2:我看到了一个饱读诗书、欢快活泼的李清照。

(二)对话“满地黄花”,三次链接《声声慢》

师:随着政局的改变,晚年的李清照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一连串厄运向柔弱的易安迎头击来。《声声慢》正是彼时词人的处境、心境啊!

学生齐读《声声慢》。

师:透过“满地黄花”,我们读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最后,教师总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是一枝含苞的青梅;“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是一枝盛开的红藕;“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是一枝娇艳的海棠;“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已是饱经风霜的秋菊。

教师以李清照的一生为线索,选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运用这种横向聚合的阅读方法,引领学生走进了李清照多舛的人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境”与“意”会, 将诗词读“活”了。

结  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蕴含着诗人创设的诗情意境。要想让学生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师应通过诵读、细品字词、创设情境和联系其他诗词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任朝红.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缺失与思考[J].语文天地,2018(06):33-35.

作者简介:沈晓梅(1971.9-),女,江苏淮安人, 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情境教学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