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洪霞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在中学生中已大量普及,并成为中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物品。中学生在使用手机时获得自我认同,排解孤独感、压力和无聊感,但也造成一些中学生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这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解决手机管理困境,本文中我就国家政策实施、有效的家庭管理办法、自身学校管理经验、社区公益建议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国家政策 家庭约法三章 学校变堵为疏 社区公益
智能手机因为它的携带的方便性、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表现手法的丰富性、功能的延展性,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外的“第五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不仅成为了人们与外界联络的必备工具,也成为了中学生爱不释手的宠物。
一、中学生手机使用现状
各类调查表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主要内容是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其中游戏沉迷更为突出。即使孩子目前游戏时长尚在正常范围内,家长也普遍陷入焦虑之中,这和网络游戏本身的强致瘾性有关。针对新时期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基层家校合作是常见方式。学校通过把手机隔离在学校生活之外实现严格管理,然而面对学校以外的空间却鞭长莫及。而由于移动互联网过于便捷、互联网产品易成瘾等特征,家庭也很难完成这种隔离,除非把孩子的课外时间全部填满,或者家长完全监督孩子业余时间,而这种家庭管理模式会造成亲子之间巨大的冲突。况且,未成年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即使个别的、少数的家长父母管理有方,可以约束孩子,然而更多的家长,面对强大的手机游戏、手机短视频,依然管理无力,这就导致学校内部的“手机管理”整体失效。
二、手机管理政策—国家出手,从源头上治理
面对移动互联网这个重大风险点,如何有效治理成了一个紧迫的国家战略问题。今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政策措施。5月,教育部颁发了“五项管理”文件,涉及睡眠、作业、体质、读物、手机。其中,手机管理是核心。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双减”文件,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公厅印发“双减”文件,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1]有了这条不准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的政策后,开学第一天,我理所当然地向高考监控一样,给每位学生进行了安检,但是还是查出了一部手机。这相对以前国家没有颁发的“五项管理”来说,少了好几部,所以国家的管理政策是很有实效性的。
三、手机管理策略探究—充分调动管理主体的家庭、学校、社区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沉迷手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對于上瘾太深的学生不能只依靠政策就能立竿见影,还需要孩子的监护人、学校的老师等来监管让政策执行下去。如何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的积极性呢?作为班主任管理好孩子周末在家玩手机情况,应该从加强对孩子父母管理方法的沟通和建议。
1、怎样培养家长的管控孩子手机的能力
我下来与很多监管困难的家长交流发现,很多家长都是用强硬的方法,将手机没收,或把孩子的游戏卸掉,甚至骂孩子、打孩子。看似家长赢了,其实家长要知道我们会付出什么代价?一是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伤害你的亲子关系。二是孩子没有发展出自律的机会。三是你的监督成本会越来越高,孩子也学会了如何去欺骗你们。交流时还发现一些家长是软弱型方式,受不了孩子的胡搅蛮缠和哭闹,就只好投降。那么从中孩子学会了为所欲为,学会了发脾气来控制父母,这样的孩子常常会冲动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管控孩子手机呢?首先要端正态度,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是正常现象,就像我们大人一样也喜欢
看手机来了解目前的国家重大政策、一些与我们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甚至玩抖音、看视频、玩游戏,但大人知道管控好自己。孩子对手机的渴望其实也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那份精彩好奇,这份好奇已经影响到孩子的视野、兴趣及相互交流的话题等,因此如果我们不让孩子玩手机,告诉他的是我们不够尊重他,不够信任他,所以我们要理解孩子对手机的渴望,从而我们才可以想办法去引导他。我告诉管理孩子玩手机上瘾的父母这样做,和孩子约定好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就要承担违约的责任。通过这种“约法三章”的方式,他们会有一种参与感,也会有更强的执行力,因为他们认为这个约定是自己和家长商量好的主意。然而家长又对我说他们试过这种方法,但孩子不遵守。比如:某天小A家长打电话给我,抱怨孩子在家不做作业,只知道玩手机。与他约定管不了半个小时,甚至周末想老师帮着管一下。通过交流我发现,小A的家长约法三章中,没有清晰的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只是说让孩子少玩手机,而没有具体到每天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要求只能两个小时,所以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不便于测量,这样就不能检测到孩子有没有达到要求。小A家长明白以后就按照我说的方法执行,控制好时间。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我问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坚持,他说因为孩子意志不坚定,我就不再给他零花钱来要求他。我告诉他在制定约法三章时,应该给孩子创造一种激励的方式,比如说,坚持了一周,那么周末回家可以奖励看一场电影;坚持了两周,那么可以带孩子去吃一顿他喜欢的美食;坚持三周,可以让孩子挑选一套他喜欢的衣服(可以比平时的衣
服贵,但价格合理);坚持四周,可以带孩子去附近好玩的地方玩。由于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所以这些奖励方式,可以根据自家情况来确定,也可以每次变换不同的美食来满足孩子的愿望,这就需要家长用点心了。同时我强调在约法三章中,还要有一种仪式感。我们可以把它打印出来,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一起去签字,这样的仪式感会让孩子更加的重视。在制定约法三章时,一定要注意“约定”不能变成“命令”,不能是父母单方面的要求,而是遵循了孩子意见之后,我们一起订的一个“家庭合约”,所以在约定内容中甚至也可以是孩子对父母的要求,比如孩子可能提到父母陪着他做作业,周末多陪他玩,甚至监管父母周末外出聚会时间。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倾听好孩子的诉求,如果孩子能对父母提意见,父母也能欣然改变,那么他也会更加容易接受父母对他提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小A终于从上瘾的孩子慢慢过渡到能正常约束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孩子,这样培养了小A 的自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2、学校要变堵为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新学期,“手机禁令”升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家长也心存疑虑:学校的手机管理能落实到位吗?孩子违规带手机进校园要受到处罚吗?学校还会在手机上布置作业吗?针对以上情况,我校是这样做的,注重疏堵结合。学校德育处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自觉形成对管理措施的认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校的心理咨询向学生开放,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三节是学生选修课时间,其中一门课程就是心理辅导。同时为了让家长也参与进来,我校心理咨询师专门每周星期六、星期日9:00—12:00开放公益性的都江堰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解决学生在成長过程中的烦恼及和与家长的矛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关于手机管理的问题,真正做到变堵为疏。同时我们班主任做好家长的宣传解释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在正确使用手机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加强对学生在家庭中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教育合力。在开学第一天,班会活动中,我校班主任让学生代表进行了《暂别手机》的主题发言,让学生进行辩论赛,手机带来的利与弊,最后达成共识,通过了“班级手机使用公约”。为了方便学生和家长有事联系,我们每个班都有一部班机,但这个手机只能打电话,不是智能手机,手机由班主任指定的学生管理。学校要求老师不要在网上留作业,尽量不要在微信上布置各种任务,这样减少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学生通过记事本,记录周末回家完成的作业。同时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选修课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丰富了学生课余时间的生活,降低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3、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活动
中学生们在当前应试教育还仍然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枯燥的学校生活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缺乏一个正确的释放情绪的渠道。因此,周末社区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集体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把素质教育贯穿校外。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组织阅读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社区的老党员可以结合自身经验给中小学生讲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等等,让广大青少年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交到更多的朋友,而不是找手机“倾诉”。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征使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高度复杂化了,仅仅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学校已经很难发挥作用,保护未成年人免于互联网侵害必须通过国家立法及强监管政策来实现。总之,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实现国家、家庭、学校、社区这样一个联合体,定能解决手机成瘾问题,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需从源头治理》 光明日报 20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