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育人路径的探究

2021-11-28 01:23:11熊舜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双高第二课堂育人

熊舜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培养思想理念坚定、知识技能过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第二课堂能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素养、创新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人才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务院2019 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双高职业院校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双高高职院校应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探索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路径,深入挖掘第二课堂在双高高职院校教育中的育人潜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双高”高职院校创新第二课堂育人路径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多样性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在校健康发展的内驱动力,也是学生培养和展现兴趣、特长的美好舞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部分第二课堂活动较为单一,无法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任务要求相适应。“双高”高职院校在创新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将建设特色高水平的院校、专业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赋能第二课堂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传统第二课堂活动与社会、企业想脱离的局限,积极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探索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活动视野[1],有助于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形成新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二)有利于增强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建设

第一课堂是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授为主,更多地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存在。而第二课堂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存在,包括学术交流、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师通过第二课堂,则可以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个人发展情况,从而相应的进行课堂教学的升级调整,从而反馈“双高”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同时通过对第二课堂进行创新,能有针对性地对高水平专业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多维度提升“双高”高职院校专业的建设质量,打造高水平的专业群。

(三)有利于塑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双高”高职院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虽然课程体系与标准发生了变化,但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对较为严格的限制,偏重于灌输式教学,并受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双高”高职院校通过创新第二课堂,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对第一课堂“掉队”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方面的辅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整体进步;同时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创新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专业技能的学习、个人性格的锤炼进一步起到积极作用,能适合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双高”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现状及不足

(一)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部分“双高”高职院校在建设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当中,单方面强调第一课堂的升级改造,着重于课程教学,忽略了对第二课堂制度以及体系的完善,未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研体系。目前部分“双高”职业院校当中,第二课堂往往以分散性的各类文体小型活动为主,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凸显与新时代“大思政”的时代要求存在差距[2]。除此之外,由于受重视程度不足,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局限于校内或者班级内部,在顶层设计中未能在校、院、班与社会、企业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这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目标相差甚远。

(二)第二课堂的相关配套有待进一步健全

根据笔者的调研,当前大部分“双高”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基层团委、团总支来进行,与学校教务处、各学院教研室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社团指导老师多以辅导员、班主任、行政人员担任,指导学生活动时存在理论层次不够或者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从而与学生在专业方面的需求相冲突。此外,“双高”高职院校旨在努力打造技术性人才的培养高地和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但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学生既缺少与社会、企业深入沟通交流的渠道,也没有一个完善的锻炼创新服务能力的校内平台和氛围。各“双高”高职院校内部第二课堂的基础设施、相关配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良莠不齐,不利于系统针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相较于其他高职院校,“双高”高职院校应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中发挥示范作用,其中第二课堂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笔者对“双高”高职院校学生对第二课堂看法的了解中,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开展的大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多为简单的文体、艺术和讲座性质的娱乐性课外活动,缺乏对学生个人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锤炼等方面的培养。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评价形式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对“教师指导活动的好坏”“学生对活动是否满意”“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怎样”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考评机制,致使第二课堂活动往往容易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出发,最终流于形式,使第二课堂活动未能真正发挥其在育人、育才方面的效用[3]。

三、“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育人路径的构建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第二课堂育人的统筹规划

虽然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但其育人形式不拘泥于教材当中,更加强调实践性质的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目前在“双高”高职院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双高”高职院校运用第二课堂进行人才培育,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在院校中的顶层设计,结合客观实际来制定第二课堂在自身人才培育体系中的长远规划。首先,“双高”高职院校应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目标、高水平院校和专业建设要求的实际情况,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知识教育、技能掌握、创新培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符合时代要求的第二课堂育人政策和指导方案,并对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监督。其次,“双高”高职院校围绕第二课堂应构建良性的交流反馈机制,对于其他院校在第二课堂育人中好的做法、经验,应在校内深入进行宣传,加强第二课堂在学生中间的政策解读,在师生中间普及第二课堂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积极营造第二课堂在校内育人的良好氛围。“双高”高职院校中的领导者、管理者应及时转变思维观念,摒弃旧有的第二课堂管理思维,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接受和习惯新的育人模式,从而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实现育人与铸人的飞跃。

(二)坚持体系创新,完善第二课堂育人的培育机制

创新,作为引领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第二课堂育人路径的构建中显得重要。第一,创新领导管理机制。第二课堂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对于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学生的培育管理都有着独立的想法和要求,容易造成育人中的“孤岛效应”。所以,“双高”高职院校应在建设高水平院校中,对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成立第二课堂专门的领导负责机构,提升相应级别,促进第二课堂在校、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实现统一领导,提升育人效率。第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对社团指导老师、活动指导老师以及参与活动的学生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制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进行创新,根据学生需求和发展需要,多组织一些相应的教学实习、实地考察、创业类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能有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接触企业,让自身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创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育人机制。第二课堂的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教研室之间的沟通联系,让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充分结合专业发展,并与新时代高水平院校的建设要求相契合。积极开展与院校特色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行合一,提升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反哺能力,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衔接。

(三)注重队伍建设,打造第二课堂育人的专业队伍

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和文明的传承者,教师不仅可以给予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的指引,也向学生传授着知识技能、答疑解惑,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起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而第二课堂是一项系统性、长远性的育人工作,涉及到思想引领、学术知识、专业技能、文艺体育、服务创新、社会实践等诸多领域。所以,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依靠辅导员、班主任来充当学生社团指导老师、活动指导老师是远远不足的,容易导致第二课堂与第一课课堂之间相分离的状况。首先,“双高”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现有的社团指导老师和第二课堂活动指导进行优化,引入专业教师的力量,加强活动的专业分类指导,使学生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充分锻炼相应的专业技能,接触到丰富的实践领域。其次,“双高”高职院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对目前现有的第二课堂活动管理人员、指导人员加强内部培训,转变育人理念,开拓管理视野,提升主动性。最后,“双高”高职院校应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聘请拥有多年丰富技术经验、管理经验的企业人才和拥有丰富思政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指导老师,积极探索“高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而打造一支政治性强、纪律性严、专业性强的第二课堂育人队伍。

四、结语

创新第二课堂的育人路径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增强和自身的多样性发展。虽然第二课堂在学生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我们依旧要提高警惕。如何在第二课堂育人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避免技能锻炼与思想引领之间出现“两张皮”、杜绝“灰犀牛”与“黑天鹅”的产生,都是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双高”高职院校应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的国际视野、更远的发展眼光来把握时代的脉搏,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构建更高水平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双高第二课堂育人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广东教育(2020年3期)2020-04-03 02:03:18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