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舞在学前教育机构中的融入策略浅析

2021-11-28 01:23庞玲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秧歌民间舞蹈河北

庞玲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228)

前言

河北民间舞是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有深厚的民族底蕴,更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从舞蹈风格来看,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民间舞主要以冀东地秧歌,此舞蹈具有典型的人物性格特点,舞蹈动作简单舒展,画面的灵活多变,易于变现的形式,更是增添了舞蹈的欢乐性;赵县扇舞、鼓舞等,是传统节日中常采用的一种舞蹈风格,其不断变化的姿态,极有气势的表现形式,更是为节日增添了几分乐趣;沧州落子等属于冀中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其中代表性的《放风筝》《茉莉花》等舞蹈,经过加工和整理,更是成为现代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形式以及内涵各有不同,其作为民间舞蹈的重要分支,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传承价值。而舞蹈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将两者进行融合,对培养幼儿综合能力有着促进作用。

一、河北民间舞内涵分析

河北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形成了各地域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也就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舞蹈类型。如典型的秧歌舞等,此类舞蹈不仅舞蹈动作夸张,其舞蹈节奏也极其鲜明轻快,但在舞蹈表现过程中,也不伐舞蹈艺术的美感。而在舞蹈过程中加入一些道具元素,则给了人们更好的观感体验,舞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扇子、花绢等,以手部翻花,带动道具和肢体的摆动,既表达出了舞蹈作品承载的情感,也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悦。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也逐渐增多,受西方文化影响,我国传统民间文化受到了冲击。结合当下背景,将河北民间舞蹈融入学前教育中,可弱化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也可逐步增进幼儿对我国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使其受到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传承。

二、将民间舞蹈融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将河北民间舞蹈融入学前教育中,具有美育教学作用。在我国教育结构大调整之下,美育教学以成为如今教学结构中的重要内容。美育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民间舞蹈属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分,在参与和学习中,能够帮助陶冶幼儿艺术情操,可逐步帮助幼儿对美有正确的认知。其二,舞蹈教育属于综合能力发展的教育内容,如既可帮助幼儿锻炼四肢的协调力,锻炼身体的平衡力,同时对幼儿的思维和身体素质提升,更是有着极大帮助,因此民间舞蹈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入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另外,众多家长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通过社会教育渠道,为其选择了众多艺术教育课程,但在教育中,家长以及社会教育机构未能摆正自身的教育位置,家长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和教育机构则是获得更大的经营利润,但在此过程中,幼儿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压榨式的教育形式,更是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各种减负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融合。幼儿年龄较少,对幼儿来说民间舞蹈的欢快属性,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而且如今美育教育成为各教育阶段的主流教育,将其融合到学前教育中,一方面可平衡社会教育发展,一方面也可促进幼儿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增加其学习认同感,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进而对促进学前教育发展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民间舞蹈在学前教育中融入的策略

(一)以幼儿为本,简化民间舞蹈教学

民间文化是民间舞蹈的核心,要想促进民间舞蹈在学前教育中的充分融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要构建幼儿本为民间舞蹈教育教学观。但就实际教学来看,在进行民间舞蹈授课教学活动时,大多教师幼儿教师未能从幼儿实际出发,也未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一味地进行舞蹈动作的模仿和练习,难以让幼儿体会到舞蹈学习的乐趣,更不利于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为此,在学前教育机构中,要以幼儿实际需求为根本,要紧密贴合实际教学学情,要以幼儿 的认知,简化民间舞蹈教学,如在教学赵县的扇鼓舞时,将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进行简化,并基于幼儿身体素质,选择适宜的学习道具,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以便幼儿通过学习体会到民间舞蹈的魅力,进而达到传承民舞文化,发展艺术的教育目的。

另外,也可带领幼儿走进传统节日。众多民间舞蹈都是基于传统节日演变而来,而传统介入素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更具有我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精髓。河北民间舞蹈作为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教学改变之后的《中秋之夜》《庆丰收》等舞蹈作品内容,增进幼儿对传统节日感知,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幼儿民间舞蹈的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又如在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河北地秧歌民间舞蹈时,可根据参照的实际秧歌舞蹈特点,选择贴合教学实际的田野环境,将幼儿带入室外环境中,让其学习,让其感知,借助这种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可将地秧歌舞蹈风格的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现代化教学方式为辅,凸显民族舞特色

学前教育针对的是低龄幼儿,此阶段幼儿与其他阶段儿童心理有极大的不同,所以在幼儿民间舞蹈教学时,应抓住幼儿的心理特性,注重挖掘幼儿的文化感知和艺术欣赏,以增加幼儿对民间舞蹈的深刻体会,增强幼儿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此,在实施民间舞蹈教学时,教师可借助现代化教育方式。如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营造教学氛围,譬如展示河北民间舞蹈服饰,介绍民间舞蹈由来发展等,增加幼儿对民间文化了解,利于提升幼儿对民间舞蹈的喜爱。其次,开创音乐教学。舞蹈与音乐本身就有着紧密的练习,两者更是相辅相成,在民间舞蹈的发展以及传承中,舞蹈音乐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学前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此方法的运用,以此达到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目的。其不同地域的民间舞蹈有着不同的风格,因而对音乐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选择音乐辅助教学时,需熟知民间舞蹈表现的内涵,其次融入恰当的音乐元素,以增强幼儿对舞蹈风格以及节奏变化的感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在学习和练习民间舞蹈的时候,以做到都做得松弛有度,身体的高效配合。以教学河北地区典型的秧歌舞为例,在教学时可选取腰鼓等进行音乐伴奏,与秧歌欢快简洁的舞蹈动作进行相呼应,以充分展现出秧歌舞蹈独有的艺术魅力。

学前教育以幼儿为主体,幼儿舞蹈教学,和成人舞蹈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幼儿身心心智处于发展阶段,对教师讲解的专业性舞蹈动作,理解尚未深刻,其爱动的天性,更是会阻碍幼儿舞蹈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将民间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特殊性,其舞蹈动作,专业讲解等知识,需充分迎合幼儿心理以及身体的需要进行创新。如采用动作教学,即在讲解舞蹈动作如何变化衔接等知识时,教师借助肢体动作进行讲解,将民间舞蹈动作的核心真实的展示在幼儿面前,诱发幼儿积极的学习兴趣。

(三)以合作为法,促进幼儿合作学习能力提升

在学前教育中融入民间舞蹈教学元素,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在制定学前舞蹈教育教育目标时,需迎合时代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基训教学,也要注重构建合作学习模式。河北民间舞蹈大多是以载歌载舞形式进行表现,表现过程就展现了一定的合作性。因此在学前民间舞蹈的初始教学阶段,教师可通过合作方式,让幼儿进行学习和练习,通过合作练习方式,让幼儿感知到民间舞蹈的欢快属性。其次,要依据幼儿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创新编排民间舞蹈合作学习模式。如学习扇舞、鼓舞时,可将两者进行组合,在结合合作练习模式,既可凸显民间舞蹈的特性,也可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学效果的提升,则必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以合作方式进行民间舞蹈教学是,教师需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练习,避免合作趣味性的提高,扰乱教学秩序,教师在科学引导练习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幼儿体会民间舞蹈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只有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兼修,才能够促进幼儿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才能够实现最终教育目的。

(四)注重教师素养提高,以呈现专业舞蹈教学

学前舞蹈教学成效的关键,在于学前幼儿教师舞蹈教学素养,要想收获有效性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对民间舞蹈的喜爱,需注重提升幼儿教师舞蹈教学能力,从教学源头出发,结合科学的教师素质培养,通过研课培训等方式,促进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和舞蹈教学技能提升。如,针对要教学的民间舞蹈,幼儿教师应集体备课研究,深入探讨民间舞蹈动作特点及精髓,熟知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以确立准确的学前舞蹈教学目标;其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在让幼儿认知民间舞蹈时,教师需反复引导和提示,舞蹈中任何元素及道具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不仅揭示了民间舞蹈情感,更是展现了这种民族文化的魅力,若是教学中,教师能够借助道具反复提醒和引导,则能够加深幼儿对民间舞蹈情感的感知。最后,要注重生动形象讲解,教学中应避免生搬硬套,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直观的动作,点燃幼儿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幼儿民族情怀和艺术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民族文化属于地域,属于国家,更属于千千万万的中华人民。在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民间舞蹈文化以成为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教育中,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保有一颗民族心,将教育与民族情感紧密连接,构建科学教育模式,增强幼儿对民间舞蹈文化的喜爱,以促进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传承。

猜你喜欢
秧歌民间舞蹈河北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昌黎地秧歌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