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金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1)
虚无主义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核心含义是“什么都没有”,大约在18~19世纪传入欧洲,在欧洲哲学领域泛起了一股虚无主义哲学思潮。而较早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个主要研究方向的思想家当属尼采,尼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提出上帝已死的观念,对唯心主义神创论历史观进行了抨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尼采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之一。然而,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一个单纯否定意义的概念,尼采试图通过批判唯心主义神创论历史观,建立新的历史观,但是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影响,尼采提出的”强力意志“与”超人哲学“,最终也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本质。因此,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渊源来讲,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
历史虚无主义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传入我国,而后泛起了一阵思潮,在学术领域直至思想领域、社会领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执政过程的否定,通过抹黑英雄人物与杰出领导人,最终否定中共党史,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历史虚无主义是究其本质是一种极端危险的社会思潮,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解决好如何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问题。进一步来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做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答,从唯物史观的正确立场出发,强化“四个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利的政治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如果政治思想出现整体性偏差,将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而历史虚无主义是片面的历史认知,甚至是歪曲、黑化的历史认知。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一旦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历史观念中,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与理想信念的动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既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客观反映,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逐步总结出的新理论。而历史虚无主义想要否定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最终目的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发展、实践取得的成果。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中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这一基本原理背道而驰,完全是主观臆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期,易受到新奇观念与思想的影响,同时对其正确性与科学性又不能完全做出正确辨别,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发展的事实,认识模糊不清甚至形成错误的认知,进而也形成了完全错误的历史观。由此来看,历史虚无主义会不断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之一。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产生了不利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通常是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来完成。而历史虚无主义及其传播主体却利用公众号、博客,论坛、短视频等各种新媒介,无孔不入,以直接或隐蔽的方式与途径,动摇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削弱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部分立场不坚定,抗干扰能力较弱的大学生,错误的将黑化、污名化了的中国历史及历史人物当作历史事实,更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的内容是美化过的,是虚假的,听不进也不想听。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国五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不屑一顾,对于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自尊自信,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缺乏基本认同。而历史虚无主义理论体系中,如西式民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观念与价值观,夹杂在新潮与时尚的流行文化制品中,成为一种伪善的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产生了比较广泛的不利影响。
第三,对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职能产生了不利影响。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干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核心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新常态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十分注重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历史虚无主义却总是以直接或较为隐蔽的方式,消解思政理论课的积极作用。在历史观上,历史虚无主义只看现象,以偏概全,不能正确看待与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史实与规律,更不能明确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方向。历史虚无主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辉煌历史成就避而不谈,却抓住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大肆渲染,试图以此否定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打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而大学生面对来自历史虚无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的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如任凭历史虚无主义自由放任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也就难以充分地发挥其职能,最终会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届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了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会极大动摇,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人也就成为空谈。
总体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将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不断加强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都应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我们要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引导,将高校思政教育由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将被动接受思政教育转变为主动接受思政教育。
第一,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压迫的时代产物,马克思主义也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行动纲领,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一定能契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课题。因此,我们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此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
第二,强化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便能够自觉抵制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第三,强化高校思政教育中对党史、国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代大学生能正确了解党、国家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就能正确理解历史与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性,顺利地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这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消解历史虚无主义负面影响的重要“催化剂”。
第四,阻断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中的传播途径。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途径也呈多样化趋势且迅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也利用了新媒体这一新途径,利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新形式,把历史虚无主义中歪曲了的历史事实,黑白颠倒的观念传递给大学生。因此进一步强化对新媒体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监管与控制,能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不利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从本质来看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传播又具有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的性质,要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发展与完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