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分析

2021-11-28 11:11:52林彩龙刘亚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18期
关键词:胸痛溶栓心血管

林彩龙 刘亚恋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福建 厦门 361022)

心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本病多为突发,发病后有呼吸困难与心悸等表现,甚至休克或晕厥,对生命安全存在严重威胁,因此一定要及时救治,从发病到救治的耗时越短则疗效越好,有效救治可将致残率与致死率有效降低,改善预后。但常规急救流程无法获得满意的抢救成功率,基于此我院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机制,经培训后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操作技能,在工作期间也对急救流程与护理方案予以不断优化,将心血管疾病的抢救率明显提高。现选取8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研究胸痛中心护理机制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对象为我院心血管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4例,纳入标准:(1)与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相符;(2)知晓本研究并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重症疾病者;(2)临床资料不全者。按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各42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流程,先培训人员,对工作人员宣讲急诊风险问题或新案例,并采取笔试形式摸底考核。当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后患者家属将患者相关资料填好,分诊护士指导或带领家属缴费并办理住院手续,而医生要在该过程中快速开具医嘱、检查项目单及治疗单等,并将患者送入接诊室,就诊后依据患者病情将其送入导管室内。

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同样先培训工作人员,每月定期开展1次,内容包括应对急诊风险的方法、专业知识及工作流程等,完成培训后同样开展考核。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后分诊护士辅助建卡并将相关手续办好,预设胸痛医嘱包,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可一键勾选治疗、护理及检查等医嘱,绿色通道要及时开通,护士快速将患者推至导管室中,家属直接缴费并办理住院手续。院外收治急诊患者要对网络技术予以利用,便于胸痛中心及时了解患者的各项信息而后由工作人员将准备工作做好,患者入院后便可即刻开展相关抢救或检查。进入抢救室后10min内即刻开展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在15min内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行吸氧处理,依据检查结果初步明确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需即刻通知心内科医生会诊,在10min内完成床旁心脏超声要,而后将导管室系统启动。于30min内遵医嘱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60min内要确保PCI术前准备充分,而后将患者送入导管室接受手术。急诊室与心内科医师轮流值班,保证24h内均有医生值班,急诊医师接诊后15min便要完成导管室术前准备工作,心内科医师在接到会诊通知后5min内要抵达现场并会诊。病情明确后选择术式,让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而后家属开展挂号、缴费等流程。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入院至溶栓总耗时、溶栓时间等指标予以记录,并参照如下标准评估溶栓的成功性:ST段抬高回降>50%、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酸激酶峰值提前出现、胸痛基本消失,上述情况出现至少2项即可判定为溶栓成功[1]。

(2)评估医院的急救效率,主要指患者入急诊科至挂号的时间、医嘱初次下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入院至血管开通时间。

(3)应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两组护理满意度,包括护士服务态度、专业操作技能、响应速度、急诊流程等内容,总分为100分,>90分为满意,70-90分为较满意,<7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上述数据,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22.0,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 n(%),行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n) 性别 年龄(岁)男女疾病类型心肌梗死 其他42 42 26 25 16 17 0.049 0.822心绞痛15 14冠心病17 18 5 6 5 4 0.053 0.818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59.2±7.4 58.5±6.8 0.451 0.653

2.2 两组抢救效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诊治疗各个环节耗时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抢救情况比较(±s,min)

表2 两组抢救情况比较(±s,min)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2 42入急诊科至挂号时间6.2±2.1 1.6±0.3 14.053<0.001医嘱初次下达时间12.0±3.2 5.3±1.2 12.705<0.001急诊停留时间53.4±4.6 31.7±3.2 25.096<0.001入院至血管开通时间106.2±6.7 77.8±4.2 23.275<0.001

2.3 两组溶栓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院至溶栓时间、卧床时间均明显更短,有更好的溶栓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3所示。

表3 两组溶栓情况比较[n(%)/±s]

表3 两组溶栓情况比较[n(%)/±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例数(n)42 42入院至溶栓时间(min)68.1±3.6 54.2±2.5 20.553<0.001卧床时间(h)66.2±3.6 42.7±3.1 32.057<0.001溶栓成功率27(64.3)36(85.7)5.143 0.023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比对照组83.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生活压力逐渐增加,生活方式改变,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对我国居民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特点在于发病急、致残率与致死率高[2],一旦出现休克或晕厥则要及时救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时间越长则救治效率越低,而传统救治过程要先办理好相关手续后才能推入手术导管室以抢救,导致最佳抢救时间被延误,不利于临床抢救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我院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机制。

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机制要培训相关人员,以提高相关人员的技能水平与基础知识,进而提高其临床服务水平,增强工作效率;先诊治再挂号缴费的环节可明显简化整个急救流程并缩短患者入院至接受治疗的时间,进而将急诊效率提高,这对于降低整体致残率与致死率有重大意义[3-5]。本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诊治疗各个环节耗时明显更短,观察组入院到接受溶栓治疗的耗时及保持卧床状态的时间也更短,且溶栓效果明显更优,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可见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可提高急救效率,增强患者溶栓效果,同时还可使医护患关系和谐,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比对照组83.3%明显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报道相近[6-7]。

综上所述,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可有效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效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胸痛溶栓心血管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有些胸痛会猝死
祝您健康(2018年11期)2018-11-13 04:36:54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