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倩如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人民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呼吸衰竭伴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合并症,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功能障碍,肺功能及心功能损害[1]。早期给予该类患者治疗能够缓解病情,但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出现自主通气功能受限、呼吸困难、痰液增多等多种症状,临床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能够达到改善肺部的正常吸气和呼气功能的作用[2]。专人监管执行集束化护理方案是以患者病情为核心而展开的护理工作,应用于呼吸衰竭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稳定控制与改善,提高机械通气治疗疗效,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及各项功能[3-4]。本研究对专人监管执行集束化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呼吸衰竭伴心力衰竭患者76例,全部患者接受院内护理,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1)符合呼吸衰竭伴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符合无创呼吸通气适应证;(3)意识清醒,接受问卷调查;(4)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重症肺炎者;(2)合并呼吸梗阻者;(3)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4)合并精神疾病者;(5)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1.2.1 参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严密监测各项体征,检查呼吸情况,给予呼吸道护理、机械通气护理、呼吸机管理,观察患者心肺功能各项指征,调整患者舒适体位,抬高床头,保持病室内环境舒适等。
1.2.2 观察组 给予专人监管执行的集束化护理,首先,成立一支集束化护理小组,并成立监管小组,由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病情,设计集束化护理方案、流程,集束化护理执行过程中由监管小组全程监管。其次,在集束化护理执行中,包括如下内容:(1)体位护理。调整患者于舒适体位,如病情允许可适当抬高床头,或协助患者半坐卧位,适当抬高床位等,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同一体位造成皮肤受压、擦伤。(2)呼吸道护理。观察机械通气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情况,给予吸痰、气道湿化护理。在吸痰前后给予吸纯氧,吸痰过程中持续监测各项指标。如患者有自主排痰能力,可协助患者自主排痰,如协助患者翻身的过程中唤醒患者,叩击患者背部,指导患者深吸气后咳痰。机械通气过程加强对患者起到湿化的观察,调节湿化器水温适宜,严格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定期更换雾化器用水并消毒雾化器。(3)镇静护理。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心肺功能改善情况,如患者心肺功能稳定,可于晨间试行停止镇静药应用、停止机械通气,给予脱机护理,如患者能够成功脱机,转为给予面罩自主通气,如未能够达到脱机要求,继续使用药物、进行机械通气,但次日晨间可再次试行。(4)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病情特点、改善情况、病情持续发展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干预病情、如何展开自我保健。通过对疾病健康知识的讲解与指导,鼓励患者自我调节,合理饮食,主动诉说不适症状及感受,增进护患配合。(5)最后,在监管执行过程中,以集束化护理执行中各护理工作执行情况展开全程监管,对未达到护理要求的相关措施及时纠正,弥补不足。
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并比较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舒适度评价(以我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100分,患者自评,评分越高表示舒适度越高)。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n) 性别男女观察组参照组χ2/t值P值心功能分级0.613>0.05 38 38 24 22 14 16 0.220>0.05 II级8 10平均年龄(岁)68.78±4.31 68.82±4.34 0.040>0.05平均病程(年)4.00±0.62 4.02±0.65 0.137>0.05 III级16 17 IV级14 11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舒适度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舒适度评分比较(±s)
组别观察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n)38 38机械通气时间(d)5.82±1.32 7.01±1.45 3.741<0.05住院时间(d)10.37±2.35 13.16±3.04 4.476<0.05舒适度评分(分)95.82±1.63 93.30±2.04 5.949<0.05
观察组血气指标、心功能指标水平优于护理前,且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两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表3 两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注:*表示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例数(n)PCO2(mmHg)PO2(mmHg)SaO2(%)观察组参照组t值P值38 38护理前78.10±3.33 78.19±3.41 0.116>0.05护理后49.35±2.41*65.50±3.23*24.703<0.05护理前80.24±2.40 80.30±2.36 0.110>0.05护理后93.22±2.07*85.94±2.12*15.146<0.05护理前58.35±2.17 58.04±2.34 0.599>0.05护理后71.06±2.04*64.83±2.16*12.926<0.05
表4 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表4 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注:*表示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n)LVEF(%)BNP(pg/mL) 6min步行距离(m)观察组参照组t值P值38 38护理前44.48±2.15 44.52±2.19 0.080>0.05护理后58.32±3.47*52.15±3.11*8.162<0.05护理前8463.40±215.50 8549.25±220.42 1.717>0.05护理后105.05±12.10*232.84±21.05*32.445<0.05护理前302.50±41.45 304.43±40.95 0.204>0.05护理后531.15±27.53*480.32±31.64*7.471<0.05
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多见血压、氧合指标紊乱,病情较严重状态下多需要给予机械通气,以达到改善呼吸衰竭的目的,也减少心功能损害及多种不良症状的产生[5]。临床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专人监管执行的集束化护理,能够在标准化护理流程中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机械通气造成的多种影响,促进患者各项指标及功能的显著改善[6]。本次研究指出,专人监管执行集束化护理方案下,能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提示患者病情得到较好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显著好转;且患者血气指标显著好转、心功能各项指标显著改善,这都说明在专人监管执行的集束化护理中,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同时也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阻塞,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进而有效控制病情。
总的来说,临床对呼吸衰竭伴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专人监管执行集束化护理方案能够达到较理想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