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战瑞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广西 南宁 53002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是临床少见的严重微血管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发病率约3.7/100 万,该病起病急骤,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死率高达90%[1]。TTP 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神经精神症状、发热、急性肾损伤,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合并TTP 较为少见,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上难识别,易漏诊,病死率高。本文分析2 例SSc合并TTP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报告如下。
患者1,女,68 岁,因双手及双下肢肿胀伴遇冷变白变紫5 月,皮肤变硬2 月入院。诉2020 年12 月底开始出现双手及双下肢肿胀,伴双手遇冷变白变紫,未予诊治,症状逐渐加重。2021 年3 月初逐渐出现四肢皮肤增厚,握拳、张口受限,伴双手关节肿痛,到当地就诊,诊断“系统性硬化症继发间质性肺炎”,未服药治疗,于2021 年5 月8 日入住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T36.5 ℃,P80 次/min, R22 次/min,BP 145/90 mmHg,神清,心肺检查未见异常体征。专科检查:额面部、前胸、肘部以下、腰部以下、腹部皮肤变硬,弹性差;双手雷诺征(+)。辅助检查:白细胞8.21×109/L,血红蛋白93.40 g/L,血小板440×109/L;尿蛋白+,抗核抗体阳性(+)核仁型(1:320),抗Scl-70 抗体阳性(+);尿素12.6 mmol/L,肌酐118 μmol/L,总胆红素16.2 μmol/L、间接胆红素8.5 μmol/L,乳酸脱氢酶(LDH)207 U/L。入院诊断1.系统性硬化症(弥漫型,硬化期)继发间质性肺炎;继发肾损害(CKD-II 期)2.高血压病(2 级)。予以泼尼松25 mg/d,甲氨蝶呤10 mg/w,环磷酰胺0.2 g qod 治疗,1 周后患者出现头痛、纳差、低热、乏力。化验:血红蛋白87 g/L,血小板33×109/L、LDH 1 007 U/L、总胆红素37.2 μmol/L、间接胆红素29.5 μmol/L、尿素15.4 mmol/L,肌酐241 μmol/L,尿蛋白+,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外周血破碎红细胞3.8%,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0.89%,抑制物(+),诊断SSc 继发TTP,立即给予血浆置换,新鲜血浆2 000 ~3 000 mL,隔日1 次,共3 次,症状缓解,肾功能稳定,尿量正常。复查血小板、间接胆红素、LDH 恢复正常。
患者2,女,52 岁,因全身皮肤变硬2 年,胸闷、气促3 d 就诊。诉2018 年10 月底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手、足遇冷变白变紫,遇暖后变红,出现颜面、四肢皮肤、胸腹部、背部皮肤变硬,色素沉着,当地医院就诊,查ANA(+)1:320 颗粒型,抗Scl-70(+),胸部CT:双下肺少许间质病变,诊断系统性硬化症(弥漫型硬化期)继发间质性肺炎,予药物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等治疗,症状无好转,2019 年12 月初至我科住院。查体:生命征正常,颜面、四肢皮肤、胸腹部、背部皮肤硬,色素沉着,肺部闻及VECCLO 音,手指指端有溃疡,无渗出,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抗核抗体(+)核仁型(1:1000),抗Scl-70 抗体(+),尿素5.6 mmol/L,肌酐78 μmol/L,胸部CT:两侧间质性肺炎。诊断系统性硬化症(弥漫型硬化期)继发间质性肺炎;继发指端血管病,予泼尼松30 mg qd,环磷酰胺治疗,症状缓解,出院后规律至我院门诊复诊,并规律使用CTX 治疗。入院前3 d 出现气喘、胸闷,伴乏力、纳差、呕吐,再次入院。查体:生命征正常,全身皮肤变硬,张口受限;双手指伸直、握拳受限明显,手指无溃疡,肺部闻及VECCLO 音。辅助检查:白细胞10.08×109/L,血红蛋白82.30 g/L,血小板345.60×109/L,总胆红素16.7 μmol/L、间接胆红素9.5 μmol/L、尿素10.62 mmol/L,肌酐228 μmol/L,尿蛋白+-,LDH 299 U/L,胸部CT 平扫:两肺间质性肺炎;诊断系统性硬化症(弥漫型,硬化期)继发间质性肺炎;继发肾损害CKD-Ⅲ期。予以甲泼尼龙12 mg/d, CTX 0.2 g qod 治疗,患者出现纳差、呕吐加重,伴有乏力,尿量进行性减少;血红蛋白54.9 g/L,血小板39×109/L、LDH 807 U/L、总胆红素35.7 μmol/L、间接胆红素28.5 μmol/L、尿素13.07 mmol/L,肌酐500 μmol/L,、尿蛋白(±),Coombs 试验(-),外周血破碎红细胞3.2%,ADAMTS13活性0.04%,抑制物(+),诊断SSc 继发TTP,立即给予血浆置换,隔日1 次,新鲜血浆2 000 ~3 000 mL,共5 次,并间断透析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复查血小板、间接胆红素、LDH 恢复正常,肾功能稳定。
TTP 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目前研究表明TTP 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缺陷,当ADAMTS13 活性降低时,VWF 多聚体切割受阻,形成超大分子的VWF 多聚体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管血栓,表现出TTP 的症状和体征。根据病因TTP 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先天性TTP与ADAMTS13 基因的遗传性缺陷有关;获得性TTP 则因患者体内存在ADAMTS13 自身抗体或抑制物,获得性TTP 可能与自身免疫、妊娠、肿瘤、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2-3]。本文患者为自身免疫病,确诊系统性硬化症治疗后,原发病进展中继发TTP,ADAMTS13 活性低10%,ADAMTS13 抑制物阳性。
TTP 典型临床表现为:(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贫血,外周血涂片中三角形、半月形、盔形等异常形态的裂片红细胞增多伴血管内溶血的证据(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乳酸脱氢酶增高、网织红细胞增高);(2)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3)神经精神症状:包括精神改变、头痛、嗜睡、失语、昏迷、感觉缺陷、视觉模糊等,其特点为症状变化不定,可为一过性,亦可反复发作;(4)发热:90%以上患者有发热,多属中等程度;(5)肾损害: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具备前三项者称TTP“三联征”,三联征加发热及肾损害合称TTP“五联征”。本文2 例患者均有三联征加肾损害(2 例患者均在原本肾损害的基础上突然进一步加重),1 例低热,1 例无发热。
TTP诊断依据:确诊需包括临床症状、典型血液变化、ADAMTS13 活性明显降低(低于10%),并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具备“五联征”即可确诊TTP。建议诊断标准适当放宽,具备TTP 三联征即可初步诊断TTP,尽早开始治疗。
TTP 需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溶血尿毒综合征(HUS)、HELLP、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等鉴别。
TTP 的治疗主要有:(1)血浆置换;(2)血浆输注;(3)糖皮质激素;(4)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目前已成为获得性TTP 的首选治疗措施,能使病死率从80%~90%降低到10%~20%[4]。治疗原则是:早期、足量、优质、联合,只要患者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即可开始使用。血浆置换可以补充有活性的ADAMTS13,同时去除体内异常的超大相对分子质量的VWF 多聚体及ADAMTS13 自身抗体。Matsumoto 等[5]认为延迟的血浆置换是导致治疗失败的独立因素。血浆输注作为无条件进行血浆置换的替代治疗,但疗效不如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能抑制IgG 产生,稳定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免疫抑制剂能抑制自身抗体产生达到治疗目的。本文患者采用上述治疗方案,病情很快得到缓解。需要强调的是,除非有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否则对于TTP 患者不建议输注血小板,因为输注血小板可加剧微血管血栓性病变,导致临床症状恶化。
自身免疫病患者常有血小板减少、溶血、肾损害等,与TTP 的部分临床表现有重叠,因此获得性TTP 易误诊漏诊,导致病情延误,故对TTP 的认识及普及ADAMTS13活性的检测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