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中的研究进展

2021-11-28 21:56容世健
医药前沿 2021年10期
关键词:酶原纤溶急性期

容世健

(浦北县人民医院 广西 钦州 535300)

目前临床中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的治疗过程中,多以静脉溶栓的治疗方式为主,此方式的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血流、脑血循环进行早期恢复和改善[1-3]。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再加上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于超早期静脉溶栓的认可逐渐提升,因此接受此类方式治疗的患者数量也在与日增长,通过该方式而受益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4-6]。通过运用该方式,不但其产生的治疗效果与传统治疗方式大致相同,同时还能够使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在短时间内得到重新构建,并使脑部血流灌注状态得到有效恢复,还可将患者脑部缺血半暗带得到有效挽救,实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的良好恢复,对促进患者预后效果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7-8]。本文将对溶栓药物的应用进展展开综述,具体内容如下。

1.静脉溶栓药物

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施以溶栓药物进行治疗时,其原理并不是将血栓直接溶解,而是对纤维蛋白的溶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血栓得到有效溶解[9]。在纤溶系统中,主要有纤溶酶、纤溶酶原等构成,其中溶栓酶可以在纤溶系统的诸多环节中起到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对于机体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来讲,实际上就是蛋白酶不断催化的连锁反应。首先,位于机体组织中,或人体血浆中的激活剂会因受到活化而转化为纤溶酶原激活剂,然后纤溶酶原会进一步转化,从而形成纤溶酶,最后,实现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的分解[10]。

1.1 尿激酶

截止目前,溶栓药物发展至今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且临床常用药物已发展至第三代。其中第一代药物类型主要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不过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患者通过此类药物进行治疗后,往往会出现包括出血症状在内的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弊端,现已不再应用。在早期临床治疗中对于尿激酶的应用较多,且临床认为利用此类药物在6 h以内对患者实施静脉栓治疗为最佳时间[11]。但是具体应用剂量在临床中暂时还未得到统一定论。具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在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对其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分为三组,一组接受120万U的药物治疗,为中等剂量组,另一组接受100万U的药物治疗,为低剂量组,最后一组接受150万U的药物治疗,为高剂量组。最终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高剂量组患者以及中等剂量组患者无论是神经功能损失程度评分,还是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评分,亦或是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评分,均与低剂量组患者评分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高剂量组患者出现出血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显著较低剂量组以及中等剂量组患者更高[12]。

1.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此类药物属于溶栓药物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代,其特点为纤维蛋白选择性。第二代溶栓药物主要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两类,不过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发现前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往往只会对其全身纤溶系统产生轻微影响,因而医学研究者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倾向于后者进行治疗[13]。据相关研究报道表明,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对比研究中,共计有56例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并平均纳入两组,一组接受常规标准剂量治疗,即按照每公斤体重0.9 mg的标准,共计纳入12例,另一组接受小剂量治疗,即按照每公斤体重0.6 mg的标准,共计纳入44例。在经过治疗以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前者治愈率为100.00%,后者治愈率为95.45%[14]。由此可见,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应用此类药物产生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适合在临床中合理应用。

1.3 第三代溶栓药物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在对溶栓药物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在第一代溶栓药物以及第二代溶栓药物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和改进而成。临床中常见药物主要包括瑞替普酶、替奈普酶以及去氨普酶等[15]。其中以瑞替普酶为代表性药物,该药物属于蛋白质修饰药物中的一种,其特点为:具有较强的溶栓作用、半衰期长、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副作用较小等,因其具备以上几点优势,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16]。根据相关研究发现[17],在对70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对比研究时,首先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共计纳入35例患者,同时采用瑞替普酶进行治疗,另一组同样纳入35例患者,针对此组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18]。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接受尿激酶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瑞替普酶进行治疗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另对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展开比较,结果显示接受瑞替普酶治疗的患者的发生率更低,由此可见,在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应用瑞替普酶能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时也具有更加突出的有效性。

2.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主要应用到的药物主要包括肝素、华法林等,然而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患者施以临床诊治的过程中,暂时无法拥有相关研究证据能够证明以上抗凝药物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产生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对其疗效与出血风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被出血风险所抵消[19-21]。现阶段临床在对此方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多以心源性脑梗塞二级预防工作为主。虽然针对抗凝治疗与静脉溶栓联合应用的方式在临床中的记载很少,但是在对往期临床对比研究的相关数据调查可以发现,在对90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共计有29例患者被纳入采用静脉溶栓单一治疗,有30例患者被纳入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与低剂量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治疗,另有31例患者被纳入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与高剂量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治疗,针对研究结果展开分析后发现,两组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没有出现症状性脑出血风险升高的趋势,且与静脉溶栓单一治疗的患者相比,两组联合治疗的患者预后效果均显示良好,由此可见,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以后,及时联用抗凝治疗不但能够对患者预后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还能够对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风险进一步降低,因而在临床诊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具有较为突出的应用价值[22]。但是由于此次研究所纳入的样本例数较少,因此研究结果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依然需要广大医学者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及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对其梗死区域脑血循环的早期恢复依然是最为关键、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血管内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静脉溶栓后的预后效果以及再通率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目前依然还有很多患者处于神经功能异常的状态,因此为了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应当在患者发病早期及时为其施以静脉溶栓治疗,并在完成治疗以后科学实施溶栓药物的治疗,从而为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良好改善,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提升其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酶原纤溶急性期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尤瑞克林与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