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玉(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1]大学是传授专业知识、培育人才之地,同时也是立德树人之所,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而且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单独教授,而是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那样,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所以,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迫在眉睫。
“教学思政”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教学思政”以形成全体教师、全部学科育人的局面,把各种课程和品德教育一同进行,相互协作,体现品德教育这一重要教育思想为教学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的高等教学目标要和现在以及以后本国发展的方向一致,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服务,为夯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为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2]。可见,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职责,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理念。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政教学一直“孤军作战”,思政教学、通识课程教学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处于“各扫门前雪”的状态,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各高校都在努力将“思政教学”向“教学思政”的方向转变,即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专业教学课程这三门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课程思政的新理念[3]。
文化自信体现的是爱国情怀,是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夯实了文化基础。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前提。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关心政治、不了解国情,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敷衍的现象。尤其是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国外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了解较少,极易形成崇尚外国文化的思想。如何让大学生在接受、理解世界文化的同时,更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念,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用外语叙述中国故事,实现外语教学育人、全方位育人,逐渐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直以来,高校日语专业教学侧重日语专业知识的教授以及日本相关文化知识的传授,努力朝着“将日本文化传入中国”的方向教学,导致一些同学对日本文化侃侃而谈,而对本国文化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日本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错误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为了提升日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信,有必要在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课程思政教育。
以《基础日语》课程为例,《基础日语》是日语教学的一个基础课程,它从音节出发,到句子、段落、文章,目的在于从各个方面培训和提高学生的日语运用水平。这门课程在大一时期开设,课程学时较多,师生交流频率很高,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高德毅教授曾讲到,在施教的过程中,应该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联系[4]。针对《基础日语》这门课程,如果将基本日语知识作为显性教育,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作为隐性教育,那么,就应将两项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日语学习初级阶段,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语音,也就是五十音图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日语的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公元3世纪以前,日本只有语言没有记录的方法,人们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述历史事件。例如,日本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古事记》全书用汉字写成,语序上也是以汉语的主谓宾语法为主。公元3世纪之后,汉字、汉文化正式传入日本,日本人才开始使用汉字对日常事务进行记述。他们通过对中国古汉字进行拆分,选取偏旁部首或直接对汉字进行简化,进而形成了日语。教师通过对日语的起源、发展历程的讲解,增加学生的课余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形成中华民族自信,增进民族自豪感。
再比如,教师还可以给同学们展示“方格四神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方格四神镜”上的文字,并找出它与汉字的异同。借此,再给学生讲解汉字和日文的联系,让学生逐渐了解在当时社会汉语并未被广泛传播,而且对汉语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认识比较浅薄,远没有体会到汉语的深刻含义和汉语的内涵美。而汉字在日本广泛传播,被日本人深入学习则是日本大和政权建立以后的事。汉字的传入对日本产生了重大意义,不只是在文化方面,在政治、经济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保障。通过讲解日语文字的由来以及汉字对日语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对汉字了解得更加深刻,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在后续的日语学习中,学生们还会遇见众多日语词汇,例如“経済”“社会”“解放”“主義”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明,这些词汇是在近代日本人汲取并且接纳汉字的精髓后,利用汉字的表意和派生功能,创造了被众人接受的日语新词。此刻,教师可以借用传授日语的反哺现象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讲解在五四运动时期日语外来词的传播,以及翻译家严复对日语词的立场。翻译家严复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采用,可以使大学生懂得在学习西方文化时,要怀有“择善从之”的态度。因此,在学习日本文化时,大学生也应该持有“择善从之”的态度。
除日本文字以外,日语中的许多词汇也来源于汉语。在学习现代日语时可以发现,现如今日语中常用的字很多都来源于中国汉语,比如“筆”“車”“場”等字;有一部分是日本对中国古汉字进行模仿后创造的,如“ 驮尺”“丼”“払”等字;当然,日本也有部分字体是对中国的汉字简化后形成的,如“伝”“児”“気”等字。除了文字之外,汉语在语音方面也对日语有着重大影响。日语中,多数的名词发音都是“音读”,而“音读”便是日语对汉语发音进行模仿后形成的。此外,汉语对日语的影响还体现在词汇方面,许多日本词汇的意义是由汉语而来,因此与汉语意义相似。汉语对日语的影响还有很多,足够证明汉语对日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普及汉语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让学生对中国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教师在宣传汉语的同时,不能否认其他语言的影响力,要让学生明白语言是美丽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语言是可以相互影响的,要用包容之心对待语言文化。
在《基础日语》课程中,有《上海の外灘》《浦東》等讲解中国上海发展境况的文章。在课前,可以预先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改革开放后我国获取的相关成果,并且选取一些与自身成长相关的一系列事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家庭生活出现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40 多年中国所取得的硕果。
在《北京オリンピック》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所取得的佳绩,并且眺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学生懂得申办奥运会的难得和不易。还有,中国在举办这一赛事时,面对西方政治重压以及西方舆论的刁难,身为外语学院的学生,应该对“颜色革命”①的威胁加强戒备,注意个人言行,做好国家信息安全的保密工作,建立保护国家安全意识,增强保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对日本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在教授《挨拶の言葉》《元旦》等课程内容时,运用“课前、课间、课后”的碎片化时间,选取“润物细无声”、隐性渗透等形式,解释中国传统礼仪。比如,在向学生讲解《挨拶の言葉》课文时,可以把日式的鞠躬与中国传统的礼仪相联系,使学生能够结合中国的传统礼仪探讨今天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习惯,进而对众多不文明的现象给予反思,宣扬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为加强文化自信,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加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中日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联系,所以在学习日本文化时,也要在中日文化对比中深入地理解本国的文化。比如,在传统节日中,日本的新年指的是元旦,他们没有春节。在过新年时,有些习俗如吃年糕、给压岁钱等,与我国的过年文化是相同的;在饮食文化中,日本的拉面始于中国,是在中国拉面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加工,使之更适合日本人的口味;在服装上,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大体上是受中国汉服的影响,只不过面料和样式各有不同。通过介绍日本文化,一方面使学生对日语语言能够精确掌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重新理解、认知中国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日益强大,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随之社会中出现了众多诱惑,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对于金钱的态度,受不良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逐渐形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观念,一方面追求高物质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却想要不劳而获。所以,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借助课文内容巧妙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教授《連休》课程时,可以告诫大学生个别不良商家为了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在大学校园里进行“校园贷”这一违法的行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抵制“校园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幸福的生活只能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来获得。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
同时,思政教育不能简单地为了思政而思政,如果在日语教学中刻板地传输思政教育,不但不能育人,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所以,要注重挖掘日语课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并适时地把这些元素灵活地渗透到日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日语知识的教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5],高质量教学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一是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加强科学理论知识的积累。教师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要明确教书育人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地教学,才能讲好课,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教师要结合实际状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状态、学习状态,及时纠正学生的意识偏差,使得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三是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课程思政的主导意识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的创新思维,求真务实,积极探讨,逐渐养成良好的探究式学习习惯。
四是注意教师主导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要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但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课程思政”应注意素材的选择和收集。好的素材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素材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陶行知曾就如何选取好书这一问题做过回答:“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认为,学习与生活具有一体性,不可分割。“课程思政”亦是如此。教师要想做好授课,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人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
在思政素材的选用上,教师可以搜集论文、报刊报道等文字资料,也可以以影视作品等影像资源为素材,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融入课程,实行浸入式的“课程思政”。为有效践行“课程思政”目标,教师可选择贴近现实生活与教学目标的思政素材,并设置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比如,将课程理论和实践相联系,逐步地阐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指导并培养学生用日语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热情地参加教学互动;提倡让学生从课本出发,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或者是从中日对比的立场来思考建构知识体系;支持利用多媒体、图片,还有影像资源,辅助学生阐释观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势在必行。教师应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基础上,利用外语课程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比较的学科优势,努力把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巧妙地融合进日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晰中国古代文明的光辉历史,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正确思想需要教师的引导,高校教师应努力让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做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思想引领的双教学。
①颜色革命: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0世纪末开始的一系列发生在中亚、东欧独联体国家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而且这些运动有向包括中东的一些地区在内的地方蔓延的趋势。参与者们拥护民主与普世价值,颜色革命主力往往是现任政权的反对党,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抵制控制着他们国家的现政权。他们通常采用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花朵来作为他们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