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坛 薛 倩(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作为新闻性文体,报告文学很重要的特征是其写作的现实针对性。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往往围绕着我们时代所面临的紧张急迫的社会问题展开,通过剖析、解答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或典型案例,发挥其深度报道、社会干预、传扬主流价值观等重要作用。因此,报告文学作品题材意义的高低,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传达,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作品价值的内核,其价值立场往往决定了创作的最终成败。令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新时期初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一系列表现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文学,曾对那个刚刚苏醒的时代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发挥了报告文学作品的积极社会功能,推动了时代的变局和转型。时序流转,在改革开放已走过40 多年历程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时代环境显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表现新时代的新题材、新问题,关键是如何在新时代发挥报告文学关注现实、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显然是报告文学的创作者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刘国强的长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新歌》在传达时代精神、发挥报告文学社会功能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这部作品讲述的是“时代楷模”李守江带领着他的团队从零起步,在条件恶劣的罗布泊无人区建起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改变世界钾肥格局,实现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公司跳跃式发展的故事。《罗布泊新歌》以其激情荡漾的气势、巧妙运思的结构、多样穿插的笔法真正实现了力与美的浑合、情与思的交响,在对时代英雄的多重烛照下,作品展现了新时代建设者的家国意识、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谱成了一曲宏大辉煌的“罗钾英雄”赞歌。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部讲出新时代“中国故事”、集中阐发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扛鼎之作。
一
《罗布泊新歌》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安全问题是这部作品的现实切入点。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令世界惊讶的发展成果,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国家又面临世界范围内愈加激烈的民族竞争,甚至在某些时候,这种竞争直接决定了民族产业、民族命脉的生死存亡。农业安全与钾肥工业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在全球化视野下浮现出的战略性问题。钾肥的长期缺乏造成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瓶颈,外国资本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国内市场长期倾销钾肥,我国农业的发展因资源勘探开发的不足被外国“卡脖子”,这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安全问题。因此,《罗布泊新歌》选择表现民族产业由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史,背后体现的,正是一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关注现实问题的精神。如何破除困局、摆脱“卡脖子”的困境?如何艰苦创业让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起来?这些问题凝聚了作家的焦虑,当然也是民族焦虑的问题。作品正是以此为起点展开了对李守江创业故事的叙述。
如果说,揭示问题和困境体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那么表现时代英雄在困境中的崛起与奋斗则是作家理想主义情怀的表露。不同于新时期以来那些惯于揭露、反思问题的报告文学写作,《罗布泊新歌》以浓墨重彩之笔描绘了罗钾集团如何“破局”、怎样“崛起”的发展历史,奏出了一部理想主义的交响诗。在《罗布泊新歌》的“后记”中,刘国强说道:“当代罗布泊直接影响中国发展和中国人生活的事有两件,一件是成功地制造了核武器,让中国人挺起了脊梁;另一件便是全国‘时代楷模’李守江领导的团队建成钾盐工厂,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让中国农业挺起了脊梁。”显然,刘国强发现了蕴含在李守江们身上的时代密码,那就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正是这样的精神推动着这个英雄的团队讲奉献、讲道德、吃苦耐劳、奋不顾身,在危险无处不在的地方甘洒热血与汗水,实现了中国钾盐发展的现实奇迹。刘国强热情地赞叹道:“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楷模,这才是时代先锋,这才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人物!”[1]作家将表现的聚焦点放在这些新时代挺立潮头、锐意创新的时代英雄身上,表现他们百折不回、愈挫愈勇的理想主义精神,这使作品自然具有了远超一般作品的精神质地和思想格局。
深刻的思想背后,是深厚的家国情怀的支撑。无疑,支撑着李守江们奋力开拓的,是新中国一代代地质人身上都具有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崛起紧密连接,个人命运与祖国和民族的发展高度统一、高度认同。这种家国情怀从彭加木到李守江,一代代传承,又一代代发扬,它构成我们时代精神的最深源头,同时也是《罗布泊新歌》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脉络。在阅读中,我们总能触摸到作品中跳动着的家国激情,一次次被人物奉献祖国的深厚情感打动。显然,《罗布泊新歌》通过故事在探讨一个时代精神的源流问题:是什么支撑着当代中国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外人看来不可能的情况下实现了伟大的振兴和发展?显然,不竭的精神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是应有的答案,而这一答案是通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书写在历史中的,是通过一代代创业者的精神传承熔铸在我们血脉之中的,从新中国建立伊始,这一信念与情怀就一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不竭的思想源泉。《罗布泊新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把新时代的创造精神与新中国建设史紧密相连,建构起历史叙述的纵深。
二
每个细心的读者都会注意到,《罗布泊新歌》善于在叙述的开头与间隙插入精简的议论性段落,这些凝练而极富思辨意义的文字赋予《罗布泊新歌》思辨的激情,只要认真阅读,都会被作家思辨的理性力量所折服,从而引起读者生发对人生、对世界深层意义的追问和理性的思索,这是这部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在《罗布泊新歌》的第二乐章“承”的开头,作家写道:
离开起点越久越疲劳,是停下来还是继续前进?
翅膀在空中遇到阻力,可以降低高度,可以转弯,也可以拼尽全力,迎着耀眼曙光照射的峡谷翱翔。
继承,不是简单的交接,更不是顺着惯性滑行。
承是接力向前,接过前一棒后继续加速。像转动的齿轮,续航的履带,飞速旋转的螺旋桨,绝不能停下。
生命是一种接力。生产是一种接力。生活也是一种接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则是豪华交响乐般雄浑的接力。每个个体音符,需要在“懂规矩”的约束中挺起脊梁,推动整部交响前行,更要在集体中适度得体的弘扬个性,缔造继承中最了不起的宏伟力量。……[1](62)
这是散文诗般的韵律,也是高度凝练的思想表达,它汇聚着作家对“蓄力转折”的人生意义的思索,更是理性思考借助精美语言的漂亮翱翔。《罗布泊新歌》中这种启迪心灵的段落很多,每每在叙述的紧关节要间,作家都以议论宕开一笔,在叙述的旁侧以理性的深度生发出思想的别一番洞天,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心灵感悟、个人风格和思想魅力。除此以外,每一节的小标题往往拟的都别有匠心,“在别人看到之前看到”“坚持从坚持不住的时候开始”“坚持仍旧是穿透困难黑夜的第一道光芒”,等等,都令人感到意蕴深远,带有强烈的思辨性。
思辨的激情构成《罗布泊新歌》内在的思想旋律,与这种激情相应的是结构上的用心。刘国强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结构运思并没有讳莫如深,他认为,“层层细化”是总的结构方法,具体而言,作品以“歌”为切入点,以音乐的方式进行营构,作品采用“起承转合”四大部分,这既是音乐的四大乐章,更恰好对应李守江团队起步、发展、转折、未来的四个阶段,从而完成形式与内容的紧密对应[1](267)。刘国强的“夫子自道”完整地揭示了作家结构的匠心。但我们想强调的是,《罗布泊新歌》除了外在结构上的运思匠心之外,它在内在的情与理的交响上,也达到了浑然统一的地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长篇文学作品讲究写作的“气”,尤其是贯彻“力美”传统的史诗性作品,更讲求磅礴气势的贯通和统一,小说如此,报告文学也是如此。然而这种气势的贯通不仅要依靠客观题材的重大,更要有作家激情的灌注,思想力量的支撑,否则行文气势很容易走向衰颓,走向虚张声势。《罗布泊新歌》做到了思想与结构的浑然统一,依靠着作家深沉激情的推举和思想力量的有力掘进,其结构与气韵达到了一以贯之、首尾相通的程度,作品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其整饬协调的文体美令人印象深刻。
三
《罗布泊新歌》塑造了一系列令人过目难忘的当代英雄形象。在这个人心浮躁,充满诱惑的社会里,李守江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放弃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工作待遇,带着对罗布泊未来的伟大憧憬,带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这片“死亡之海”,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开拓与奋斗。他们的选择堪称“逆流而上”,他们的胆气堪称豪壮,这种不计得失、为理想甘愿付出奋斗的精神赋予他们时代英雄的壮美形象。
李守江无疑是这群英雄中的领军人物,如果没有他的自信笃定、力排众议,我们何时才会唤醒罗布泊的魅力,开掘罗布泊的潜力,打破“中国生产不了钾肥”的魔咒?自从团队确立要在罗布泊开启远大理想起,李守江带着最初的搭档尹新斌、谭昌晶夜以继日地勘探着复杂的罗布泊地貌,即使困难重重,即使危机四伏都打不倒一颗颗赤子之心。政策支持、资金、人才的紧缺时时刻刻困扰着他们,但李守江从未想过放弃。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将铁人王进喜作为榜样,用坚强不屈的精神抵御着一切凶险。终于,他的苦心没有付诸东流,坚持总会带来成效,顶级专家的鼎力支持,愈来愈多的科技人才奔涌而来,国家相关总局的同意开发,种种条件汇合起来奏响了罗布泊工业开发流光溢彩的前奏。从此,李守江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还是“植物人”状态下的罗布泊,把困难当阶梯,以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大无畏的乐观精神面对着一切艰难险阻,带着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怀揣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勇气,改写了罗布泊的历史,创造了罗布泊的奇迹。
与李守江这种具有无畏开拓精神的英雄形象形成互补的是那些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们,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像罗钾产业忠诚的卫士一样恪尽职守,用汗水浇筑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平凡因奉献而伟大,平凡因坚守而崇高,平凡因勇敢而伟岸,平凡因付出而出色。读过《罗布泊新歌》,我们不禁为这些坚守平凡岗位创造不凡价值的英雄们动容。
司机张勇就是这样的典型。作为一位普通司机,大戈壁苍茫壮阔却又地质复杂,行车途中到处都面临着诡异莫测的危机,沙尘暴、酷热、严寒、雅丹地貌、陷车带、石头包、陡坎、斜坡、凹地、盐壳子等为这段400 多公里的行程添上了九九八十一难。张勇并不知道钾盐工厂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他只负责坚守好自己的工作岗位,无论路上遇到怎样的突发状况,身体经受怎样的劳累苦痛,每次的往返,张勇都要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开车17年,张勇跑出相当于绕地球57 圈的运行里程,奏响了一名平凡英雄时代追梦的不平凡的凯歌。
和张勇相似的是一群同样不平凡的基层英雄的群像。司机邓勇在土质细如面粉的戈壁上,顶着地表七八十度的高温,冒着沙尘暴和陨石散落的风险,挥舞铁锹,铺展沙袋,硬是铺出了一条带来爱与希望的路。守井人刘进海负责守护罗布泊中最珍贵的资源——红柳井,为了捍卫这荒漠中最宝贵的财富,刘进海克服了极端的孤独,独自一人守红柳井,一守就是15年。这样默默耕耘的英雄还有像李浩、汤健良、宋文义、唐中凡、雷光元、姚莫白、魏磊,等等。在条件简陋的实验室里,在恶劣艰苦的实验环境下,科研英雄们用汗水浇筑希望,用坚持成就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克科技难关,终于走出了一条合理的开发技术路线,为大规模进行工程建设和生产打了一个漂亮的前仗。这群敢打敢拼的科技英雄们在自制的玻璃结晶器中分娩出了硫酸钾颗粒,按照番茄破碎机的模式打造了管道破碎机。另外,浮选机、浓密机、造粒机等重大装备也出自这群科研英雄之手,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提升了国内钾肥行业装备制造的水平,填补了国内技术同领域空白。
《罗布泊新歌》里像这样的英雄形象数不胜数。如果我们把“罗钾人”的创业史拿音乐来做比喻的话,每个英雄形象的故事,都可以看作是“罗钾之歌”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音符或者一段旋律,他们和谐无比地凑集在一起,神奇地排列成豪情磅礴的英雄史诗,汇成我们时代最动人心魄的交响乐。
实事求是地说,表现时代楷模的作品好写也不好写。好写的地方在于,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富有传奇性和戏剧性的事迹一定层出不穷,叙述的材料一定是丰富的;不好写的地方在于这样一个正面表现时代精神,书写时代壮歌、大歌的故事,容易陷入“为成功者立传”的既有书写模式中,风格上容易宏大有余、精细不足。如何既写出力度,又写出温度;既写出时代、家国之豪情,又兼顾日常、人伦之常情;在笔力厚重、振聋发聩的同时又能兼顾小叙事、小细节,这就需要作家高度的才情与思想能力了。《罗布泊新歌》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将豪壮的时代激情与特殊环境下细腻的人性书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力地拓展了文学书写的宽度和力度,为激越豪壮的时代大歌赋予了深沉细腻的情感温度。
山东大汉魏磊在与世隔绝的盐壳子地里为罗钾工厂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取样、分析、记录卤水的指标,魏磊和伙伴们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严谨地重复着每日的工作,随时面临着突发状况,一旦发觉状况不对立即准备进行救援。别人看来危险重重的工作,在魏磊心中早已云淡风轻。如果说身体上的痛苦还可以忍受,那么心理上的痛苦更考验着英雄们的人性。对魏磊来说最痛苦的考验是与家人的分离。自古忠孝两难全,6年未回老家的魏磊因一直坚守罗布泊最前线而错过了与病重父亲的最后一面,直到父亲去世的3 个月后他才得以站在父亲坟前,眼见父亲坟前的杂草,魏磊终于抑制不住心中对父亲的自责与思念,跪在坟前号啕大哭。
在罗布泊,思念围绕着每一个人,这些“罗钾英雄”在对家人的思念中,对亲情的渴望中展现着最真实的人性本色。无论平时如何坚强,面对亲情与责任的选择时,“罗钾英雄”们都会流露出最真实的人性。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为人父母者就在孩子身上埋藏了一颗牵挂的心,即使在遥远的罗布泊也对儿女们日夜牵挂。赵秀玲、施蓉作为母亲,时刻想守护在儿女身边,王雄兵、谢响亮作为“准爸爸”,时刻担忧着妻子的状况。但作为“罗钾人”,心中怀揣奉献理想,只能忍痛割爱,舍小家为大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罗钾人”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奉献于平凡中展现出人性最不平凡的光荣与伟大。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对他们亲情、人伦的描写,没有对他们人性温度的细腻表现,“罗钾人”就不能显现出超群脱俗的伟大气质,有了这些深入日常的描写,才方显“罗钾英雄”本色,这里,体现出《罗布泊新歌》别样的壮美和深沉的力度。
《罗布泊新歌》通过英雄群像的塑造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刚健有力、质朴清新的人性之美和人生之美。这是将祖国利益放在最高处,不计利益、不较得失、追求理想、百折不回的富于道德奉献精神的美;是摒弃了蝇营狗苟、私下算计,将事业发展放在人生的顶端,把宏大追求和人生目标紧密铰接,使最平凡的人生也焕发出光彩的理想主义的人生之美。人生之美因破除枷锁、全力拼搏而显得充满力量,人性之美因追求崇高而洗尽铅华、熠熠生辉。在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的五六十年代,我们曾在《原动力》《铁水奔流》《创业史》等一系列描绘新中国建设史的经典作品中感受过这种“力量之美”,体验过这种豪迈的激情,如今,《罗布泊新歌》又再次带领我们重温这种“力量之美”,这不正是证明了当代先进文化的大潮滚滚、生生不息吗?
四
罗钾工厂的建立,不仅是一场科学精神马拉松式的胜利,更是一场罗钾勇士们自强奋斗的胜利,在他们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厚积薄发的精神基因。罗钾勇士们的爱国精神、忠诚担当,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创新实干从根本上看,来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罗钾人”的心中,激励着他们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罗布泊新歌》在深入挖掘民族传统精神方面,做出了自己深入的思考。我们看到,作品深入文化层面,对“罗钾人”“创新、奋斗”的精神内核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文化阐释,作品因而在主题层面深入阐释了新时代如何确立文化自信的深刻命题。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奋斗精神是熔铸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伟大精神。个人的奋斗,可以成就个人多彩的人生;集体的奋斗,能够建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有奋斗,才能待到花开;拼尽全力,方可博得一赢。让奋斗之花愈开愈艳,就是罗钾勇士的信条。整部《罗布泊新歌》反复强调的主题,就是这种奋斗精神,正像封面所书写的那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人类民族之林,奋斗也昭示着一个民族崛起之路。奋斗凝聚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正像书中所言,“执事敬、思事敬,修己以敬。”敬,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专一、行为负责的精神。而“罗钾人”坚信的“爱拼才会赢”,从根本而言,正是中华文化专一、敬业精神的继承。
敬业的另一方面是担当。打破国内外种种不利条件的限制,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是罗钾勇士们的信条,一批批英雄接续奋斗、攀登不止,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永无止境,阐释的正是这种担当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忠诚、有担当,就没有不能成功的事业;有担当,就无所畏惧奉献与牺牲,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持续繁荣的精神保证,罗钾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甘于寂寞服务国家,不正是这种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吗?
“和合”文化则诠释了罗钾人精神凝聚力的源头。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罗钾人”的和谐创造,从根本上看,来自传统文化和合之境的推崇,正如姚莫白所说,“团队要和谐,和谐出战斗力。国家和谐就繁荣兴旺,国泰民安。……我们硫酸钾厂的工作千头万绪,落实在企业文化上就七个字:一切从和谐出发。”[1](215)通览整部《罗布泊新歌》,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集体的凝聚力,而这一凝聚力的深层动机,正来自和合文化的滋养。
《罗布泊新歌》体现出刘国强对新时代文化命题的深刻思考,而这一思考同时也寄予着作家对文学担当的热切渴望。在一个风云际会、时代转折的伟大关头,文学何为始终是摆在每一个作家面前必须解答的难题:是让文学拒绝对时代发声,仍然局限在风花雪月的狭窄个人圈子里,书写与时代无关的狭窄命题,还是拥抱这个热潮翻涌的伟大时代,正面展现时代脚步的雄浑涛声?我们想,《罗布泊新歌》做出了自己有力而出色的回答,为时代奏响英雄的壮歌,为民族描画崭新的未来,这正是时代赋予作家的神圣使命,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回避这个时代激越的回响,时代的文学,更应踩着历史的潮头,奔涌而上。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英雄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