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2021-11-28 12:14潘燕
关键词:理论课培育育人

潘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可见,文化自信对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深远意义。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自信的传承者,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其文化自信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轻重。[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其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深入分析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实践路径,对高校进一步发挥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作用,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弥补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政治素养培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导致课堂教学与文化育人之间相互割裂,大学生文化自信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文化信念不坚定、价值取向迷茫和意识形态模糊等方面。将涵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理解,坚定其在社会大浪潮冲击下的文化立场,提升其对民族身份的归属感,由此可见,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弥补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必要举措。

(二)有助于应对多元文化格局变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在频繁交流中发生激烈碰撞,形成了当前多元多变的文化格局,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巨大冲击。为避免西方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需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宣传教育,挖掘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导其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使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式中冷静看待西方文化,不妄自菲薄、不固步自封,以提高辨别西方强势文化渗透的能力。融入了文化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让大学生深刻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其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始终坚定自身理想信念。

(三)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文化发展脚步相对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是四个自信的主要践行者,同时也是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间力量[3],其文化素养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此需要加大对他们文化素质水平的培育力度,以助推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文化心理的稳定、文化态度的端正、文化自信的培育,让他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彰显出中国文化魅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因而,将文化自信融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切实提高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者的必要条件。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价值取向模糊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取向是其内在政治素养与精神面貌的彰显,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认可度。高校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但由于我国处于历史巨变时期,西方霸权主义文化的大量涌入,导致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取向逐渐偏离轨道。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科学判断,部分教师出现理想信念动摇,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性形成质疑,部分教师更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消极负面情绪,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文化自信的培育起到反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缺少行之有效的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训机制,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掌握明显不足,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开展。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作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会直接影响文化自信培育效果。但是高校当前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少创新性和时代性。首先,教学内容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对中国哲学思想、革命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等内容涉及较少。未能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和学生实际,只是照搬照读课本上关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难以形成文化认同感,加剧了文化自信培育难度。其次,教学方法仍然延续理论灌输法,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明显不足,课堂教学形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枯燥且单一的理论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带着对“满堂灌”授课方式的反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失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大学生理性认知匮乏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缺少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导致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日渐淡漠。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4],对个体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面对挑战和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多元文化冲击下,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从众心理,自身行为习惯与信仰受到影响,缺少辨别西方霸权文化的能力,逐渐迷失自我,变得盲从盲信。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悟能力低。当代大学生普遍为95后和00后,年龄小且缺乏社会阅历,无法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对此兴趣寥寥。理性认知的缺位,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阻碍了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开展。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究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根植于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将其巧妙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夯实文化自信培养的根基。首先,从文化宣传角度出发,在校园内显著位置增设标志建筑物,以弘扬校园历史文化,继而对大学生文化观念产生影响。此外,借助校园文化宣传栏、校报等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有助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校园环境。其次,定期组织多样化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其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邀请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知识讲座,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喜好,组织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辩论赛、歌舞剧等活动,让学生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化。最后,理论结合实践,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如参观红色革命文化基地、慰问革命老兵、参观烈士陵墓等,使其感受到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到社区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深刻理解文化内涵,增强他们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与思维,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知行合一。

(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课堂的组织者、传播者,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和责任,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效果,将文化自信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需要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形式。教师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形象,以自身言行举止规范学生,保持正确价值观与良好道德品质,有教无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达到言传身教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需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文化修养,不断重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度学习和吸收,继而将其更好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之余,采用自学、交流等形式,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解读,探寻将其融入课堂的时机与有效方法。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扮演的重要作用,发挥出课堂教学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以巩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效果。再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培训,使他们知识结构得到调整,教学能力得到提高。高校定期组织校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术交流会、文化讲座、教学比赛、传统文化进课堂设计比赛等项目,为广大教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习主动性,取长补短,使其在交流比赛中提高教学能力、坚定文化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能力,为拓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做出努力。最后,完善激励机制以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遵循科学性、公正性与合理性原则,采用物质与精神双结合的激励机制,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发挥模范作用,引导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学习以提高教学能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改革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第一,深度挖掘文化育人元素,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全方位梳理,形成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教学内容,再结合不同专题,针对性选取文化育人元素。例如,在人生观教育中融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在道德教育中融入“以诚待人,讲信修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广泛采集深厚历史文化素材,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维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第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慕课、超星等平台,将教学分成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反馈三大板块,课前和课后多项任务依靠学生自行在平台完成,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文化内容,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效果。第三,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育人合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渗透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性,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将大学生放在文化自信培育主体地位,对其加强思想引导,使其积极开展自我教育,不断深化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与崇高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形成文化自觉,促进自身良好发展。其一,引导大学生端正文化态度,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相统一,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运用知识武装头脑。例如,建立文化学习交流群,布置阅读任务,同学之间监督打卡,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断充实自我,增强文化知识储备。亦可以借助网络途径获取文化学习资源,树立学习主体意识,不断端正学习态度,拓宽思维与格局,激发内在潜能,有效培育大学生文化自尊与自信。其二,引导大学生加强文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历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需要引导大学生提取有价值内容,在实践中进行弘扬和传承,以强化自身文化自豪感与荣誉感。通过增强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力,提升如端午节、元宵节、老年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社会地位,创造机会让大学生接触传统戏曲、乐器、书法等艺术类目,增强他们文化修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中华文化的宣传工作,使其明白身上肩负的宣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责任。[5]其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安全意识。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诸多外来文化涌入我国,不断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观念。时刻提醒大学生在西方节日面前保持理性,避免崇洋媚外。同时,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党和国家正确方针指引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弘扬与发展,形成正确文化观、树立文化安全意识。

结语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者之间存在较强共通性,将两者有机结合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工作,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但两者之间的融入不是一日即成的简单工作,当前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除了需要高校创设文化育人环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学生提高文化认知,以增强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

猜你喜欢
理论课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