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行为学视阈下的大学生行为教育探析
——以陕西某高校为例

2021-11-28 12:14张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管理工作

张文

(商洛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商洛726000)

我国的大学在经过近二十年来以扩招为主要发展方式的办学模式之后,精英培养模式被大众培养模式所取代。随着生源的逐步稳定,大学办学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学生管理成为大学办学者思考的主要问题。以90后为主体的,具有前卫思维的学生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90后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维上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产生诸多困境。因此,我们要结全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将科学的组织行为学引入高校管理,以适应学生管理的新形势,解决学生管理的新问题。

一、组织行为学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既是科学研究的领域,也是应用实践的领域[1]。它试图用社会科学知识来解决改进组织表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行为学是应用与管理实践的一门社会科学,旨在理解和运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的行为的知识,从而去改进组织表现。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们常常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事件缺乏深思,进而无法预见其对学生的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实施并完成教学工作,并通过教学与管理工作实现教育目标。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否理解日常管理过程中学生们的行为对于学校管理工作是否富有成效,是非常重要的。所有人类的行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所大学的人文环境,学生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工作方法、行为规范等,都会影响这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作为指导、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大学,组织行为学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和解决学生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提供了有实效的指导。

高校组织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管理,组织行为学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专门预测、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以实现学校的既定目标[2]。因此,借用组织行为学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研究高校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群体组织中每个人的行为,总结教学管理中的规律和经验。

(一)努力做好高校管理中的组织设计工作

建立好的学习型组织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中心任务。学习型组织建设也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营造组织的学习氛围,通过激励组织成员,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建立起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一个好的组织,才能发挥好的效果。学生管理最重要的组织就是班级,学生通过在班级这一正式群体,参与文化活动、教学管理,从而得到归属感、提高凝聚力。陕西某高校积极重视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通过以“三早一晚”(早操、早餐、早读、晚自习)活动为抓手的学风建设示范工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有效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管理考核,通过评比竞赛,不断促进学生对“三早一晚”工程的认可度,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逐步形成。

在高校中建立学习型组织,以良好的班风带动优良的学风,以弘扬优良的班风为突破口,有效遏制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现象。围绕诚信教育、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大作学风建设文章,大力弘扬优良的班风,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在学风、班风建设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一身正气。通过营造班级良好的“小气候”,来带动和形成全校优良学风的“大气候”。

(二)充分发挥群体效能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群体成员的行为常具有跟从群体的现象。社会心理学中,把在群体情境下,个人受到群体压力在知觉、判断行为上,和群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的倾向称为群体从众性[3]。学生在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行为习惯与学习风气会表现得较为一致,如遵守校纪校规、按时上课上操等。因此,重视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将会对个体学生行为的管理起到良好的效果。要让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服从统一管理,就要发挥群体的集群效应,通过统一要求、统一纪律,从而促使学生服从管理,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良性效应。因此,群体的凝聚力是促使组织成员产生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原动力”。

高校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许多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群体。这些正式群体如:班团组织、学生会等,这是学校中最基本和稳固的群体。这些群体都有着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特定组织目标、有着群体成员要共同遵守的规则章程。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形成的,非官方组织的、以志趣、情感为纽带的群体,这些群体有当然的领导者,有统一的群体意识和信息传递渠道等。如该校的科技创新实践协会、新青年通讯社、马列学社等。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能否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教育目标稳定实现的关键。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当认识并承认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并认可这些非正式群体在广大学生中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正确、合理地利用这些非正式群体为学生工作服务,重视非正式群体中“领导者”的作用,提高非正式群体对学校理念的认同感。近年来,该校通过对各类社团组织明确分工划分职能,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类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各司其职,逐渐培养学生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管理才能,通过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研究与动手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发挥学生特长,使每个人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能得到赏识与关注,为学生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二、用组织行为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陕西某高校注重学生管理工作,在大学生入校之初,便通过军训、师生见面会、专业认知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国情、校情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目前在一部分学生中仍然存在着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专业认知不足等问题。

组织行为学旨在对组织中的成员行为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促使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更多地分析人的因素[4],寻求解决组织发展的瓶颈与短板,通过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高校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学生的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试金石。当今时代,社会意识的普遍趋俗化,平庸主义思潮在大学中广泛流行,利益主导化、物质主导化、享乐主导化、随意懒散与无所作为等思想和行为大行其道,错误的思想毒害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使许多学生在对待人生、学业、亲情、师尊方面表现得极为消极。学生之所以不热衷于参加教学活动,对所学专业毫无认知且不感兴趣,学习缺乏动力,就在于就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学生的教育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去管理和引导。

(一)注重自我管理,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组织行为学认为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的人格、价值观、性格与能力的差异会影响个体具体行为的发生。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初等教育地区和师资差异的限制,受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个性特征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内敛羞涩,有的学生聪明热情,有对学校组织愿意服从依赖性强的,也有锋芒毕露、独立好胜的。这些个性特征上的不同,往往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困难。学校的管理组织如学生处、团委等对学生的绝对命令、要求绝对服从等,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造成了学生管理中有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对称,使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该校在学生管理中,鼓励学生自发建立各种社团组织,如读书会、英语兴趣小组、校园易班等,使学生达到心理有认知感、行为有联系性、利益有依存性、目标有共同性、结合有组织性,以讨论、探讨、谈话等形式,抒发内心真实想法、表达动机意图,满足了学生交流需要,也完成组织自我管理的任务。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学生逐渐改变了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抵触,达到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二)加强教育疏导,建立沟通网络

正式沟通遵循权利系统,以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对问题进行逐级反映,且仅局限于工作方面的信息沟通。陕西某该校颁行的《学生手册》,囊括了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意在使学生做到令必行、禁必止。学生工作者通过对规章制度、政策措施进行传达,对奖、贷、补、助、医及就业等政策的宣布和解释,反之,学生向学生工作者汇报工作情况等,这些都是正式沟通的范畴。其优点是时效性强、目的明确、权责清晰。另外,高校学生相比初、高中学生,生理年龄已趋于成熟,心智较为健全,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我管控与约束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也应当给予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的权利。该校学生处近年来依据人性化管理的理论,提出从学生的欲望、动机、感情、态度、意志出发,激发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加深了解学生的性情、脾气,根据个体感情和活动发生的程度、强度及外部表现的心理特征,掌握学生独有的气质类型,分析学生性格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激励学生隐“恶”扬“善”,发现、发挥自己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从简单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物质需求,通过个人能力的不断发挥和自我认知的不断增强,会上升到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的精神需求上来[5]。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学生感同身受,真诚沟通,使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断成熟,相较之制度约束,心理引导则更加积极和高效。

(三)努力改善领导,提高非权力影响

在组织行为学中,领导被界定为一种能够影响一个群体实现愿景或目标的能力,领导者并非都是管理者,管理者也并非都是领导者[6]。在高校的组织设计中,教师负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双重责任,在情绪智力方面,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能够感知学生的需求和情感,懂得倾听学生的话语,读懂他们的反应。该校在教学管理中积极实施了“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教师的性格塑造学生的性格。每个学生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学生“青春岁月的陪伴者、校园生活的引导者、学业进步的推动者、职业发展的咨询者”。这项活动不仅改善了师生关系,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的最主要的接触关系,是一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学生管理者通过人格影响、品德教育、引导示范等方式,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教师需通过合法权、奖励权、强制权、专长权、信息权等传统权力,即通过任命、罢免学生干部、评优树模、要求服从、发布信息等方式,号召学生做好本职工作,还要通过无私精神对学生施加影响,用非权力增强影响力。

大学是衔接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一环,使学生由“学校人”顺利成长为“社会人”“职业人”的重要平台。因此,大学生应当在教师教育与引导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当强者和勇士,在英雄主义情怀的激励下、在英雄主义品德的影响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学问,为大学生涯铺就良好的开端,给将来的成功人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三、采用激励理论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理论是指在组织成员的行为过程中,行为主体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应用刺激变量激发行为客体在机体变量的作用下产生一种内在动力,并朝着预定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7]。根据激励理论的侧重点及其行为关系的区别激励理论被分为三大类型: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改造型激励。尽管各种激励理论侧重点有所区别,但其原理和目标基本一致。这些理论在研究和制定措施时至少都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激发人们行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激发人们的行为;激励对象为什么选择这种行为而非其他行为;怎样引导人们改掉错误的、消极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8]。

(一)合理把握需要层次,激发学生向上动力

学生工作者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引导、启发、激励,使学生既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又能静下心、沉住气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合理地树立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计划。另外,“有教无类”,管理者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引导学生制定阶段性的目标。目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始终停留在监督、检查、考核上,以简单的教育管理为主要方式,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耐挫力与生理年龄不符的现象。根据对该校全校约10000名在校生中的200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学校的学生工作中的日常管理工作、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三早一晚”工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社团活动、团学干部工作等6个方面的考核指标的综合差评率达到32.86%,这说明该校学生工作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对于大学生来说,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促使其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因此,对于所谓的“学困生”,需要引导他们培养学习热情,保证能通过考试,实现学习的最低目标。而对主观需要较高的学生,应当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从而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9]。

(二)树立公正评价机制,公平对待学生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更受其所得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10]。即人们通常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11]。如果两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如果不相等,则有不公平感。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现状,根据公平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比较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较大,他们关心自己与别人同时得到了什么。以陕西某高校为例,每年评定各类奖助学金、择优推荐就业等重大事件发生之际,也是学生思想波动最大之时。此时学生更关心的是每一件事对自己是否公平。学生能够在公平心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反之则会积郁一定的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出现心理问题,引发心理疾病,进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该校近年来在评优树模、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实行从班级、年级、院系自下而上地进行逐级推荐评选上报制度,并公示评选结果等办法,实现了评优树模零投诉,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全方位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管理者对于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问题,应重在引导,而非单纯地制约。应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长进、在学习中收获、在学习中快乐、在学习中实践,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学问。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想靠制度一劳永逸者颇多,倾心管理、精心培育者较少;发布指令较多,耐心讲解者较少;寄希望于学生悟性者较多,全过程参与指导者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要么凭天资聪颖而成才成功,要么从众追随大流,最终成为在高等教育体制下塑造出来的“同一模子”,高分低能、平庸无为。从该校近年来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以科学的方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一是要根据学生个人兴趣与气质类型,塑造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现代心理学指出,气质不以个体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而是一系列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在学生工作中应当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积极开展适合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相关的活动。可以利用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励志教育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二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的价值观不同,则其所制定的生活目标和行为动机也就不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入学教育到心理健康教育,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形势政策教育,从文明行为养成到基础行为教育,根本上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外在行为,更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心理上进行沟通和疏导,这样的学生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倡导学生能够乐学好施、静而修德,传而习之、敬事而信,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发展自身特长、发挥专业所学,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安于辛劳的勇气,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能经受各种磨砺与考验,以求周密处事,以达至善至美。这不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和素养。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群体管理工作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医疗设备质控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