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 王惠敏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2017 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加持下,网上信息传播更加迅猛。一方面,新媒体场域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娱乐、表达自我和与他人互动的重要空间,丰富和方便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为吸引眼球,一些新媒体在运营过程中呈现出严重的资本运作逻辑,甚至不断引发信息争夺战、流量争夺战,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借势新媒体,也要掌控新媒体,凝心聚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主动化思考和能动性反映,培育科技创新精神和报国情怀,处理好信息化时代下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如今,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特别是在网络强国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网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网络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也获得高度重视。以互联网发展为基础,新媒体进入爆炸式飞速发展的时代。
“场域”一词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相当于传统实践观中的“实践场所”,“场域”一词不仅指话语场,更是社会场和关系场,舆论发酵和信息聚散就从中产生。如今,新媒体场域已然成为舆论主战场和信息搜罗场,为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提供了有效的传播空间和载体形式。
1.舆论主战场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赋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1]。在全媒体融合传播格局下,新媒体场域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能够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增值赋能。借用新媒体传播主旋律,即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多种渠道,利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多个终端来传播,这在互联网时代具有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1(2020)》指出: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手机媒体已成为大众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微信、抖音等是最重要的新媒体类型,仅从传统媒体中获取新闻信息者极少[2]。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接收信息的主战场,也不断发展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场域。另外,新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传播性、多元性、跨地域性的特点,能够突破时空界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赋能。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各类校园网络平台也快速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更快更准地推送给学生。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更是成为“催化剂”,丰富了载体传播形式,增添了灵活性和集成性,形成了育人功能的协同效应。
2.信息搜罗场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现在很多年轻人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尤其是热点新闻、微博热搜一类的信息,极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成本极低,一个偶然事件经过媒体的宣传、炒作,可能会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轩然大波。因此,抓住偶然事件引发的舆论热点去宣传主流价值观,是一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有效调和路径,而这一路径需要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势新媒体场域内的热点、爆点去进行宣传教育,从而吸引学生关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MOOC、SPOC 等线上课程就借助了新媒体形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需要汲取这些教育模式的经验,借势新媒体不断搜罗热点信息、优质信息,保证庞大而细分化的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实现两者结合的最大优化值。
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3]在媒介方面,如今电视、纸媒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占有率明显下降,新媒体正借助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这一创新成果,将其纳入自身应用范畴。
1.5G+技术开新章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媒体融合发展时提到“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4],并提出学习、理解技术是为了驾驭技术。“5G 技术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到来,让我们迎来万物互联的时代,必将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速度、广度、精度、效度带来前所未有的提升”[5]。5G 技术的应用会使数字媒介的推送更加精准。如今,算法已成为利用数字化条件处理以及传播信息的最主要技术手段,新媒体开发者以用户喜好和需求为依据,通过智能算法不断向用户推送他们直接感兴趣的信息。“信息找人”式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的个性化输入,能够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高效供给。
2.传播体系改路径
互联网时代,以微博、微信、抖音、V-log 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形态颠覆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模式,产生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传播效应,改变了社会个体信源话语的影响路径。相对于广播、电视等媒介信息传播单向性的特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路径四通八达,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背景之下,新媒体信息传播呈现出“5V”的特点,即传播数据海量化(Volume)、传播类型多样化(Variety)、信息传播快速化(Velocity)、信息价值巨大化(Value)、数据体系动态化(Vitality)[6]。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利用好教育载体之变,因势而新”[7],将思政课的传统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融合起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达到渗透式、浸润式的立德树人效果。
3.媒体融合促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民众对于疫情信息的需求暴增,网络信息传播空间也呈现出信息过剩的状态,党中央迅速建立了全国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及时疏导了网络交通,保证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发布。各级各类政务服务系统、权威社交媒体、各大学校公众号也纷纷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以数据为支撑、新技术为手段,实现了“媒体+政务”、“媒体+教育”等的跨界和融合。比如“央视频”APP 客户端的“疫情24小时”通过无剪辑、无任何加工的慢直播方式呈现疫情期间的事实全景,成为疫情初期满足大众“信息饥渴”的“利器”。另外,各地融媒体中心助力基层防疫,构建了立体全覆盖的宣传网络;各大高校面向全社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有需求的人们进行心理疏导。媒体融合创造了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配方”。
4.发展趋势引变革
“未来媒介的进步和普及,必将进一步影响传播权利的重新配置和社会结构、人类文明的不断变革”[8]。未来必将是万物互联、智能加速的时代,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充满无限可能,媒介信息的处理、传输、接收呈现智能化趋势,不断超越人们的想象力。目前,互联网巨头正积极布局超级APP生态,用数字化服务模式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生活服务也向数字化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课堂,追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新媒体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正在深刻地重塑着世界,创造了信息传播的新阵地、新战场、新空间,转换了人际互动模式。“在新媒体背景下,人际网络使得信息的串联能力和网络动员能量大大增强”[9],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但是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新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不断融合,突破以下困境限制。
网络媒体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形态,容易造成网民对信息的曲解,信息的权威性被忽略,而且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与现实中的信息传播有很大不同,加之人们对热点事件信息的各种各样的解读又具有无限延展性,影响了人们对事件真相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足不出户,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通过手机、电视等媒介去获取信息成为常态。各种媒体对信息进行轮番报道,人们对相应话题进行互动交流,但大多数人还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便在多媒介的互动下随意认可和转发信息。当铺天盖地的信息通过手机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很多受众无法考证信息的真伪,信息的权威性容易被人们所忽略,人们在“信息大海”中容易迷失方向,于是出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对网络上充斥的疫情信息全盘接受,传谣与辟谣充斥网络空间,信息意义的曲解与重构演变为流量争夺战。“每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上都会产生不同规模的网络舆情和网络谣言,再加上两者相互推动,就会使得网络舆情风险激增,严重影响公共安全”[10]。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打破原有的单一性灌输格局,又要警惕媒体多途径传播下的信息失真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延展性挖掘教育资源。
互联网时代,在技术的加持下,海量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形式被推送给学生。这些新的媒介形式创造了全新的信息内容组织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交流思想的方式。像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媒体软件,实际上是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主导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如果缺乏一定的信息读取和辨别能力,就会在这一便捷的媒介世界中“失足”,反而被其所控制。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新媒体这样的载体形式,增强对教育者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在这个开放式的网络空间,确实存在着不可控制的因素,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人们可能会受到肤浅、空洞、低俗信息的困扰,在网络世界遭遇‘信息洪灾’”[11]。根据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 亿,较2020 年3 月增长8540 万”[12]。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 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如果大学生缺乏较高的信息辨别能力,将会遭遇信息嘈杂、失衡的网络空间困境,甚至陷入网络信任困境,其个人的思维方式、心理境遇、生活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疫情期间,舆论热点问题通过各类媒介频频曝出,各类信息在网络中的扩散速率与范围大为提升,极易导致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造成价值失序和社会混乱。造成失序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信息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甚至有的故意传播错误信息以博取眼球;二是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助长谣言的形成;三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加速谣言传播;四是热点信息停留时间短,一些信息没有经过科学或权威部门的认证就被大肆渲染,造成谣言的广泛传播,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民容易随大流,对信息分辨不明,对伪信息照单全收,甚至会受到趁虚而入的错误思潮影响。近几年高校网络群体事件时有发生,类似的羊群效应也使得网络群体极化的概率增大,有学者提出“要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通过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等途径来增强高校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回应能力”[13]。在此过程中,高校也必须警惕一些媒体平台以议题设置的形式传播激化矛盾、削弱爱国主义理性和凝聚力的谣言,防止其危害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
舆论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一样,也基于社会存在产生、发展和变化,网络空间的舆论具有多元随意的特点。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在网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权利和机会,信息传播的准入门槛极低,隐蔽性和渗透性极强。此外,传播主体的媒介素质参差不齐,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价值观念多元。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极易借助一些隐蔽手段向我国渗透,“究其本质,仍然是‘主义’、‘制度’、‘价值观’之争”[14]。再加上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流行,青年群体很容易受到煽动和影响,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就掉入“西方意识形态”的圈套。因此,要在言论多元、随意的网络空间中运用新媒体发声,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加强网络监管,提升网络话语权和影响力。
“网络空间是凭借交互技术创造的一种虚拟现实,是一个容纳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领域的电子场域”[15]。在包罗万象的网络空间中做好主旋律教育,既要推动新兴媒体发展,创新载体形式;又要抓好顶层设计,内容为王,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既要正向引领新媒体发展,又要关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因此高校应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形成合力,优化实践走向,展现新样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强化两者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最终实现从量的突破到质的提升,让正能量始终充盈于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
导向功能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行为规范三个导向层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目的性。新媒体场域下各类信息交错纵横,伴随着文化交流、思想碰撞、舆情汇聚,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持续在线,时刻警惕资本裹挟与政治博弈扰乱网络生态,这也是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是在媒介信息交换的海洋中进行宣传思想工作,各类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舆论航向,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相协同。增强时代感就是要打造“数字思政”的发展路子,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将其作为理论学习新空间、心理辅导新场站、舆论引导新阵地。增强吸引力,就是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注入真情,让网络有温度,数字传输有温度,引领和感召学生主动学真理,主动悟真理,主动践行真理。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还要做到守正创新。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航向;二是要做好舆情的深度解读与引导,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实现网络信息的有意义交互。比如对新冠疫情突发事件的分析与研判,应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将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相结合,用主流价值观念抵御错误思潮影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育人目标,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载体助力“小麦灌浆”,为国育人才,育为国人才。一方面,高校要合理利用媒介,优化媒介融合资源,打造一支善用新媒体、网络素质强的思政教育队伍,提升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引导学生坚持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条件下继续走好长征路。也要警惕由推荐算法导致的“信息茧房”问题,引领学生去自主思考,跳出“信息包围圈”。另一方面,应着力健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校园网络育人机制,扩大网络育人影响力。增强对网络舆论的掌控力,“注重保护网上‘信息疆域’,将其放在提升国民道德素质的战略高度”[16],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
传播功能是指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教育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完善传播功能,提高传播内容的契合力,除了做好内容,更要活化内容;除了更新形式,更要创新形式;除了借鉴方法,更要融合方法。在此过程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好议程设置非常重要,“议程设置就是强调媒介和媒体通过反复播出重要议题,不断强化议题在受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导向”[17]。议程设置能够让教育内容搭载移动传播,增强教育对象获取教育内容的个性感和契合力,使主流价值具有更广、更深的影响力。
首先,在新媒体场域下构建充满个性感的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突破时空限制,贯穿古今讲好中国特色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同时丰富话语表达,向符合当代大学生视觉化生存的“叙事”+“景观”的教学模式转向,在保证网络主体平等性的情况下,培养和提升教育双方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媒介素养,建构一个集思想、教育、互动、艺术、服务等于一体的教育平台。其次,运用大数据和精准推送技术做好智慧教学,增强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契合度。比如,运用MOOC、超星学习通等录播软件可以将教师提前录好的课程资源向学生传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运用钉钉、腾讯视频、QQ 课堂等软件,教师可以用直播的形式实时和学生们互动,不受空间限制,只要联网就能学习,提高了课程教学的个性化推介和吸引力。
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通过延伸开发功能增强新鲜感,首先体现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引领学生成长。“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8]。面临新境遇、新形势、新条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识变、及时应变、懂得求变,不断提升教育队伍的能力,为学生营造有新鲜感、有吸引力、有参与感的环境氛围。另外,通过创新延伸开发功能,也体现在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课程体验,拓展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角度、方式,达到启人心智、深入灵魂的效果。
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技术手段,建设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教育者应“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19],不断提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好思政课的本领,提高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能力。另一方面,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学课堂,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抓取新鲜事物、新鲜素材,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事物一探究竟、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和能力。因材施教、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激发学生的潜能。针对信息传播中的舆论热点问题,“运用大数据技术找准靶向,实现高效、全时、针对性强、智能化的精准思政”[20]。
凝聚功能是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激励教育对象团结一致、勇于担当,点燃奋斗激情,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有益贡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发挥着重要的“生命线”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1]在互联网极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持续在线,保持教育活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强党史教育,凝聚主流意识形态力量,发挥德育的最大功用,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培育教育对象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团结凝聚力量。
新媒体场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活力,拓展了传播路径,两者相结合的教学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广大青年之间的亲和力。在运用新媒体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以社会存在为基础,连接起个人—社会—国家,从而强化凝聚功能。如此,学生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在技术变革下、在危机突现时,能够面对严峻考验,保持不变的团结精神,凝心聚力不退缩。可以利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APP、光明日报APP等主流权威新媒体,将其内容穿插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打破权威性网络资源与不健全不专业的网络信息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壮大正面舆论阵地,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其学习真理、运用真理的能力,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增强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年的爱国情怀,激发其报国之愿,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