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2021-11-28 11:39郭一宁田晓萌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法思政

郭一宁,田晓萌,刘 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其中强调最多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办好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不同专业在思政课中合理嵌入角色、育人要素与专业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主流价值引领,能够激发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四史”人物角色扮演,进行自我展示,能够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促进思政课双主体之间的共情、共鸣、共振,本文将对“互联网+”时代下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性探讨。

一、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

角色扮演教学法起源于西方,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所提出的角色理论与从范尼·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出来的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理论结合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场景以及具有价值争论的案例和问题,组织学生扮演场景中的角色,对故事进行演绎,从不同的身份立场,对事物本身的矛盾进行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社会行为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实效性。

(一)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基本介绍

教育学研究表明,角色感的逻辑起点就是自己相信扮演的角色,然后才会从角色定位出发,进入扮演者角色,发起扮演行为。此时他们的行为就是在该场景和身份下会真实发生的行为,他们的自我和角色能够达到统一,否则,自我和角色就会产生分裂。因此,要着力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需要扮演的各种角色,肯定角色定位、认同角色思想、了解角色期望、体会角色感受、调适角色扮演、化解角色冲突,优化自身思想体系,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体系。角色扮演的课堂需要融入适应性的案例教学,互联网为角色扮演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平台辅助。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与社会交流和思想碰撞的主要场域,但网络上存在多元的思想文化与大学生亚文化,所以有必要将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与互联网先进科技手段相结合,与现代社交场域相结合,在思政课上利用角色扮演方式带领学生回到特定情景中去感受历史人物。这些有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以正视听的文化宣传与思想引领作用,同时紧跟“互联网+思政课堂”的发展趋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角色扮演案例库与多媒体资料库而为角色扮演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思政课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我国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高校课堂上的应用集中体现在临床医学、大学语文、外语类课程等课程教学中,这几类教材都较适合和容易实施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我国在思政课程中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应用相对较少,但是,经过调研发现,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将角色扮演教学法已经应用在思政课中。可见角色扮演法在思政课堂的引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利用互联网与教学管理软件的技术支撑,可以让角色扮演更为立体和全面地表现出来。所以,将角色扮演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典型方法应用于思政课程中,成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中体现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二)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加大政策力度、财政力度、人才培育力度支持思政课创新。同时,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面临双重挑战。一是从“教”的角度来看,专业知识的理论性较强,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加强对学生理论认知和实践应用的培养,更好地在立德树人高校建设背景下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二是从“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增强,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与载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学改革更加注重知识传授的实操性、应用性,更加注重知识传授的情景化与体验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确定的,而其载体和形式则是可选择的,但无论什么样的载体和形式,都只是手段,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目的(1)王卫国.“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 (2).。从过往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枯燥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接受程度不高,更青睐于参与度高的教学活动。高校思政课如何把握时代发展契机、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互动是一个必然的教改发展方向,而角色扮演教学法无疑是其中富有特色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是一种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政治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也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在理论与现实层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互联网+”时代下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利用“互联网+”角色扮演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关系。其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利用“互联网+”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内涵,使其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形成一种情境化理解,增加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有利于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利用网络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软件,为角色扮演提供技术支撑,交代历史背景,烘托情景气氛。组建角色扮演的案例库和数据库,为角色扮演提供材料支持,并将学生角色扮演的教学实践输入数据库,通过教学分析把握学生理论学习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数据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二,“互联网+”时代下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行合一。首先,通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能够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点并通过表演的方式化解案例情境中的价值矛盾。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降低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心理的可能性,使其更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案例情境,能够自发地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其次,通过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网络多媒体融入情景,通过师生联合编写剧本、进行排练、现场表演、总结分析等互动,使教师由原教育过程中高高在上的领导角色转变为表演过程中的协助者,让学生发挥自身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主体性,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课堂互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沟通教育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再次,通过增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利用“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学管理软件,在课堂中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都亲身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提高原本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表现得消极的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扮演角色,切身体验人物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教师最后通过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互联网+”时代下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利于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面对新的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被动应对到主动建设再到反思完善等阶段,并在由“网下”到“网上”、由“观网”到“入网”的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2)胡树祥,王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9).。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进一步培育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意识,国内很多高校、中小学开展“模拟政治”的系列学生活动。中学生担当“小政协委员”,通过对国家重要事务的学习与研讨,完成“模拟政协”活动,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参政议政的能力和素质。高校也在积极开展“模拟政协”“模拟人大”“模拟联合国”等学生活动,学生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扮演不同的政治角色。大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国家政治过程,了解国家政治运行规律;另一方面增进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为进一步凝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奠定良好的校园文化基础。

二、思政课改革创新与角色扮演教学法的融入

思政课教师应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定不移地合力办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要在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上下足功夫。角色扮演教学法的融入能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

(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导向

首先,思政课改革创新要突出在学校“大思政”的政治定位。加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将思政课建设内嵌于高校“大思政”格局之中。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标志性工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责任分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校院层层落实的“大思政”工作机制,完善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所以,思政课必须走出传统思维模式,开展有温度、有活力、有思想的思政课教学改革。

其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要素各环节的紧密联动。坚持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中加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协同育人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对思政课教学的督导与评议,促进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党组织、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等育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齐抓共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同向同行,努力实现思政课“四个贯通”,即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与校史校情教育贯通、与社会实践贯通、与学生党建工作贯通。思政课想要在“大思政”格局中发挥更多的作用,需要结合全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学习与素质培育,进行全面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学改革。

再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结合时代特征与学校学科特色。面对承前启后、传承开拓、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当代大学生要胸怀“两个大局”,要以更加包容融入的姿态深入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思政课教学改革要与时代相结合、与科技相结合、与大学生群体的时代使命相结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相结合。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性容易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效与教师主导的影响下被忽略,导致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不足,缺少生动、灵活的互动教学与思想碰撞。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注意,挖掘学校学科特色与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针对不同专业在思政课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与专业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主流价值引领,激发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同时鼓励学生创作思政文化作品、进行自我授课展示,培育校园思政文化,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促进思政课双主体之间的共情、共鸣、共振。思政课教学改革,更要加强对思政课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的相互融合。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智慧课堂、教学云平台、网络慕课等资源平台,通过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案例,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互动式、体验型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学习与沉浸式体验,增强思政课的导向性、亲和力、针对性。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加强对思政课校内外两种资源的协调统筹。依托属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红色文化教材,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合力,推动学习贯彻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与思政课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下的角色扮演教学法,满足思政课教学改革所要利用的网络平台、红色资源、互动环节等诸多要素,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之一,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实现主动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教学法将“被动学”转换为“主动学”,把“为学生”转变为“与学生”,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实现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结合,编辑成网络信息,通过互联网主动传播到高校学生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合格的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3)张荣,王晓飞.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有其独特性。第一,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一个特定人数的小组,控制小组的规模和组织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较多的机会和空间参与教学活动。第二,重视交流分享与思想共识的形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学习成果进行小组内、小组间以及全班性的交流分享,通过彼此的交互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思想觉悟。这些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治国理政顶层设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第三,利用丰富的史料案例。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社会实践的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验感和代入感,让他们既能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理论知识,也能体悟当时的时代精神,形成思想共鸣。情境的设置要注意避免过度抽象,要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第四,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加入游戏体验。游戏法是参与式教学中一种十分流行且有趣的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很受学生欢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游戏进而领会人物情怀、掌握理论内容。游戏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领会知识。第五,技术辅助。借助网络、音频、视频、仪器等科技手段,辅助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以及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收和掌握。

同时,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思政课堂的融入具有一定的难度。以“模拟政协”活动为例。该情景教学的开展,需要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把握“模拟政协”融入思政课堂的效率与效能,引导学生从政协委员的角度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实际操作性比较强; “模拟政协”融入建设的过程涉及国家、学校、政协多方的数据采集,需要引入实证调查与定量分析,需要召集不同协商渠道的相关专业人士共同参与; “模拟政协”的实践方案及其考评体系涉及多学科背景知识,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法学等多学科聚焦与协同。所以,不同主体的情景教学需要原始素材的收集、学科知识的统筹、教师与学生的共学共进,需要科学合理地认识情景教学的使用范围、使用形式、应用路径,以此为进一步推动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教学应用提供原则遵循与路径方法。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教学应用

谈及角色教学、情景教学,不能离开互联网技术支撑和系统性的改革思维,互联网所引入的丰富影像资源和系统性思维,可以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得到适合的应用。

(一)网络技术为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教学应用提供支撑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逾3000万,数量不可小视,大学生感知敏锐、思想开放、易于并乐于接受新事物,是网络群体中很大的一个群体。互联网打破了时空交往界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延伸拓展创造了契机,但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了教育对象识别难度,教育者极易陷入“无头苍蝇”式的施教活动中(4)毕红梅,黄祎霖.精准信息推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新考察[J].理论导刊,2021,(11).。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热衷于利用网络表达诉求、建言献策、沟通交友,有其独特的行为特点,同时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传播的无疆域性、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以及网络技术所引发的传播观念的变革等,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一方面,西方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削弱高校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网络信息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的难度,网络在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高校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世界观尚不成熟,有接受新事物的兴趣,但辨别力差,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侵蚀,而网络空间包含主流、非主流等多种社会思潮,是多元文化聚集地,其中的亚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网络中思想文化所隐匿的精致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与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也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增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的趣味性增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的开放性及其衍生的共享性,可以让马克思主义相关资讯上传至网络,不仅图书馆、数据库、报社、杂志社等公共信息进入网络,而且大量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也进入网络,并被自由地拷贝、分享与交流,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选择余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互联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使教育的内容由单一枯燥的文件变为图文并茂、声影兼备的材料。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进行信息的展现和传播,将蕴涵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教育内容的多种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手段,从而增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平面化到立体化,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育氛围,能有效激发起受教育者情绪上的兴奋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角色扮演法的思想理论教育融入提供基础支撑。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具体应用

思政课是高校公共课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同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走向社会后能以高度的理论认同感与政治敏感性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该课程具有深厚的理论内容,体现出宽阔的历史纵深,所以,需要加入相关的实践教学方式强化理论学习。该课程依托互联网的数据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相关教学管理软件的支撑下,引入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嵌入应用,实现互联网+角色扮演+思政传统教育的教学改革创新,以此形成具有当代性的教学模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母题,这一时代由互联网技术驱使、促成、演化的成果,均应积极向创新性靠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也不例外(5)陈丽爱.“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9).。

第一,前期准备。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挑选案例库中的有效扮演案例,此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同时案例的内容必须具体生动,且具有典型性。互联网虚拟场域是由空间和时间交互作用构建出的新型社会时空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场域(6)刘爱玲.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转换与重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6).。其次,必须要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学科背景来设置情境,利于使学生产生共鸣,更快地融入角色。基于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事”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时而进”,乘“互联网+”之势而新,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7)谭建平,吕幸星.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再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多为大班教学,单个案例不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多个案例以供学生选择。通过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商讨后从教师提供的扮演案例中进行选择。在案例自主选择完成后,每个小组将情境中出现的角色分配给小组成员。此阶段可以是小组成员自主分配或是由教师进行分配。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角色,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提醒和辅导,确保能够完整精彩地呈现出案例中的矛盾冲突。学生在拿到分配的角色后对人物进行揣摩,找出角色的个性特点,深入角色内心,把握角色心理,结合教学内容以及个人理解,对案例中给定的人物台词可以进行适当修改和增减,也可以设计一些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在确定好台词后,小组应当准备道具,布置场景,增强现场的真实感,加强情境的沉浸度,侧面增加角色的真实性。准备就绪后组员们进行集体排练,通过反复排练确保正式演出时能够达到最优效果。

第二,课堂实施。此过程主要包括小组正式演出、学生讨论分析和教师点评总结三个部分。在课堂上现场表演时,教师应将每组演出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这样既能保持表演的完整性,又不会因节奏拖沓而导致重点矛盾不明。组员们根据自己对角色的把握进行表演,在整个小组的配合下将故事娓娓道来,在冲突到达高潮的同时,给出了自己对于矛盾的解决方法。舞台下的其他小组和教师认真观看表演,写下自己的想法。在表演全部结束后,教师将提前设置好的案例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中展现出的矛盾内因和外因,加深学生的深层次理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地干预,在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或是提出了偏激思想时,教师应进行引导控制,将讨论引回主题,避免学生产生错误思想,确保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以及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分析总结。在整个教育过程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反思,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是否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回忆在角色扮演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需要改善的问题,将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找解决方法,力求在下次实施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表演情况、讨论结果和教师总结,结合教学内容进一步分析,思考在本次活动中收获的感想,形成书面的心得体会,纳入到数据库进行备案。

综上所述,融入角色扮演法的思政课需要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的支持,需要程序化的环节嵌入,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的投入和支持,其产出的教学效果将超过传统课堂教学。未来基于互联网和翻转课堂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沉浸式”“体验式”“演绎式”的教学方式将是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立体式的网络资源支撑、全方位的情景教学体验,是高校贯彻“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教学法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思政课“需求侧”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谈初中地理角色扮演法的实施
角色扮演法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