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龙德”的惕态之美

2021-11-28 11:02丁汝雄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行事周易文言

丁汝雄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乾卦”居《周易》六十四卦之首,由六个阳爻构成,六爻以龙设象,从初九爻“潜龙勿用”到上九爻“亢龙有悔”,完整描述了“龙”在不同境遇下的自处之道,其特点呈现为“潜、见、惕、跃、飞、亢”六种状态,分别对应着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龙德”一词出自《周易·文言》,本文以之名乾卦之象,其意为“龙的特性,阳的特性,变化的特性,圣人的特性”[1](4)。“龙德”潜态之美在于阳刚、独善、处下和勿用[1](4)。 龙德“见态之美”在于阳刚、中正、谨信、不伐和进取[2](1),本文主要探讨“惕态之美”。 所谓乾卦“龙德”的惕态之美,就是指“乾卦之象”,即“龙德”的“元亨利贞”的功能在九三爻“惕态”时空条件制约下所发挥的功效,即二者相互作用下所呈现的状态、坚守的原则、秉持的态度和发挥的作用。

本文欲究“龙德”惕态之美,主要从九三爻辞、象辞和文言入手。其中爻辞为主,象辞、文言为辅。所谓爻辞,相传为周公所作,主要是对卦中之爻所呈之象的阐释或启发。 象辞、文言相传为孔子所作,是对周易卦爻辞所做的进一步阐发。象辞有大小之别,大象辞阐发卦辞,小象辞阐发爻辞,本文所论属小象辞。

一、九三爻辞解

乾卦九三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3](4),此处未加注标点,是因为该爻辞有不同的句读排列方法。 考诸典籍,主要形式有三。 其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根据爻辞注解的特点,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北宋《周易程氏传》、清代惠栋《周易述》等持此说,南怀瑾、徐芹庭的《周易今注今译》同此。其二,“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根据爻辞注解的特点,北宋张载《横渠易说》、南宋朱熹《周易本义》、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等持此说,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黄寿祺《周易译注》等同此。 其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根据爻辞注解的特点,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持此说,《中华易学大辞典》、郭阳《易经求正解》、马恒君《周易正宗》等同此。

以上三种句读形式,以句意论,其一、其二为一类。 其一之所以于“厉”字处断开,同阅读习惯有关,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厉”的作用。本文遵从第二种句读形式。

(一)“君子终日乾乾”释义

1.“君子”释义。“君子”一词基本义有两种,一种用于表明身份,往往指贵族或统治者;一种用于表明德行,是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是对有才有德者的通称[4](853)。 九三爻辞以“君子”开头,其中包含两个问题。首先,此处为什么要用“君子”一词?其次,乾卦六爻爻辞多以“龙”开头,而此处为何用“君子”而不用“龙”?

对于第一个问题前人多从爻位(《周易》一卦由六爻组成,从初及上排列,一二爻象地,三四爻象人,五六爻象天,以此比附天地人之说,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 如郑玄“三于三才为人道。 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5](4)一说,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这种说法,并不能解释爻位同处人道的九四,爻辞中却没有使用“君子”一词的道理。 也有人认为九三爻是阳爻刚爻,因此取象君子。如孔颖达云:“阳而得位,故称君子。 ”[6](25)然而这种说法稍显牵强,既然阳爻刚爻象君子,那么乾卦六爻皆是阳刚之爻,为何独九三爻如此?本文认为,干宝之说,较为稳妥。干宝曰:“爻以气表,繇以龙兴,嫌其不关人事,故著‘君子’焉。 ”[5](4)这一说法,强调龙与君子之间是相通的,从卦爻象上讲是龙,从人事上讲便是君子。这和本文定义“龙德”为“圣人的特性”是契合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当从整段爻辞的表述入手。既然已知龙与君子相通,那么九三爻之所以使用“君子”一词,是为了配合“终日乾乾”“夕惕若”和“厉无咎”的表述规范。 这一点,高亨“君子日则黾勉,夕则惕惧,虽处危境,亦可无咎”[7](4)的表述就是最好的注脚。

2.“终日”释义。 关于终日一词的解释,历来争议较少,可做整天、整日来讲。至于“日”字,有从卦象寻其依归者,其大意是说,阳气运行到第三爻,变为阴爻,则其互卦,即第二、三、四爻组成了一个离卦,离为火,所以爻辞中用到了“日”字。

3.“乾乾”释义。 “乾乾”二字,诸家解释大同小异。 高亨据《说卦传》《广雅·释训》和《吕氏春秋·士容》之解,解释乾乾为“进不倦也”[7](4),基本反映了乾乾的真实底蕴。 而来知德“下乾终而上乾继,乾乾之象,乃健而不息也”[8](154)的解释也很融洽。 来说不仅用“健而不息”解释了乾乾,而且用“下乾终而上乾继”解释了乾乾二字的来历。所谓“下乾终而上乾继”是就乾卦的构成而言的。

可见“君子终日乾乾”,就是说(龙德处九三爻之人道,居下乾之终而紧临上乾)君子(观此爻象)当整日自强不息。

(二)“夕惕若”释义

“夕”泛指晚上,与“终日”之白昼相对。 来知德曰:“终日是昼,夕则将夜。 ”[8](155)“惕”《说文》解释为敬,郑玄解释为惧,朱熹解释为忧惧,来知德解释为忧,敬惧忧三字字义相近,都是在讲恐惧修身不敢懈怠。 “若”是语气助词,亦可解释为“像那样”。 “夕惕若”就是晚上也要警惕得像白天那样。

(三)“厉无咎”释义

《周易·文言》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也。”[3](312)《说文》曰:“咎,灾也。”[9](167)“无咎”即“无灾”“无危”。“厉无咎”就是虽有危险却没有灾祸。其原因何在? 《周易·系辞》曰:“无咎者,善补过也。 ”[3](266)干宝曰:“凡无咎者,忧中之喜,善补过者也。 ”[5](4)可见,其原因就在于“终日乾乾”和“夕惕若”。 据此可以推断,“厉”是本爻的底色,预示着危险。“无咎”是结果,化险为夷。“乾乾”和“惕”是途径。“终日”和“夕”是时的要求。“君子”是“终日乾乾”和“夕惕若”的载体,是“厉无咎”的前提。唯其君子德才兼备,方能承载善于补过、化险为夷的重任。

综上所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指(龙德处九三爻之人道,居下乾之终而紧临上乾)君子(观此爻象)当整日自强不息,到了晚上也不能放松警惕,也要像白天那样去做,(如果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能化险为夷。

二、九三象辞解

乾卦九三象辞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3](214),这是用“反复”来解释“终日乾乾”的原因。另有版本,如孔颖达《周易正义》将“反复”写作“反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覆与复义相通。 复者,往来也。 ”[10](360)《汉语大词典》云:“‘反覆’亦作‘反复’。 ”[11](736)因此,本文对二者不再做区别,统一书写为“反复”。 所谓“反复”,朱熹解释为“重复践行”,来知德解释为“往来”,高亨解释为“往来行之而不舍”[12](63),《汉语大词典》作“重复再三、翻来覆去”解[11](736),以上表述略异,但大意基本相当。“道”即为正道,“反复道”就是重复践行在正道上。

三、九三文言解

《周易·文言》有关九三爻的论述共有四则:其一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也。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以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也。 ”[3](311-312)

本节以设问的方式言明了九三爻所具有的道德价值。 “德”指德行,“业”指功业,“进德修业”就是进益道德、修营功业。 “忠信,所以进德”与“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互文见义,指明人欲进德修业非坚守忠信、修立其诚而不可。 “知至至之,可与几”的两个“至”字中,前为名词后为动词。 名词之“至”指目标、方向、任务,动词之“至”指奋斗、努力、实现。 就爻象而言,“九三处一体之极, 方至上卦之下, 是至也”[6](48)。 “几”繁体为“幾”,《周易·系辞》曰:“几者,动之微, 吉之先见者也。 ”[3](299)《广雅·释训》 曰:“几,微也。 ”[12](71)事物发展无不由小及大,君子贵见微知著。

“终终”和“至至”的结构一样。 前一个“终”指终点、目标,第二个“终”讲停止、休息。“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是指九三的爻位,居下卦之终是谓上位,由于“终日乾乾”而不会骄傲,居上卦之下是谓下位,由于“夕惕若”而不会忧闷。“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也”是对九三爻之所以“厉无咎”的归因。 “因时”就是随时。“因其时而惕”就是时刻保持警惕。“危无咎”犹“厉无咎”。

其二曰:“终日乾乾,行事也。 ”[3](313)“终日乾乾”的目的就是“行事”。 “行”有两解,动词之行与事组合,即从事、办事、干事、行动,“行事”就是行所当行之事。名词之行,即品行操守,“行事”就是进德修业,就是忠信,就是修辞立诚,就是努力做一个君子。

其三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3](314)本则强调“时”的重要性,这同“乾乾因其时而惕”的道理是一致的。“与时偕行”即“与时并进而不息”[12](75)。《周易》通篇重时,在六十四卦“卦辞、爻辞、彖辞、象辞、文言”中,“时”字共出现 51 次,而乾卦一卦“时”字出现竟达11 次,足见其强调程度之深。

其四曰:“九三重刚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3](316)“重刚”,一种观点认为乾卦上乾下乾,而九三爻“以乾接乾,故重刚”[6](35);一种观点认为乾卦“九二为阳爻、为刚,九三爻又为阳爻、为刚,是为‘重刚’”[12](79);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重刚”指的就是“阳爻阳位”[3](316)。 若结合“不中”来判断,本文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妥当。 “不中”是就爻位而言的。 《周易》六十四卦一卦六爻,初位为始,上位为终,三、四位是上下两卦的交际之位,二位是下卦的中位,五位是上卦的中位,爻在二位五位即为“得中”。 九三为阳,三位亦为阳位,阳爻占据阳位可谓得位,然三位不得下卦之中,不可谓得中,故曰“重刚而不中”,即得位而不得中。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是对“不中”的进一步阐释。 九三处下卦之终,得位而不得中。 向上不在九五“飞龙在天”的位置,向下不在九二“见龙在田”的位置。而九三所处的这种局面,便是“乾乾因其时而惕”的原因,也正因为此,则“虽危无咎”,“危”便是“厉”。

四、“惕龙”之美

“惕龙”一说不见于《周易》,然以“惕”为九三爻辞之精华,却广为接受。如刘君祖《乾坤》一书就认为“九三的精神在‘惕’”[13](40)。 至于“龙”字虽不见于九三爻辞,但根据《周易·彖辞》“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3](178)来判断,乾卦六爻皆为龙,九三爻自然也不例外。再者九三爻因处人位,不言龙,而言君子。君子者人中之龙也。这一点也符合“龙德”的规定,因为“龙德”就是指“龙的特性、阳的特性、变化的特性、圣人的特性”[1](4),“君子”与“圣人”虽有层次上的差异,但其内在的规定性是一致的。因此,本文以“惕龙”来代表九三爻的爻象,与初九“潜龙”、九二“见龙”相类。 所谓“美”,即“惕龙”内在的“好”与“善”。 《周易·文言》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3](315),九三为乾卦之一爻,也必然具备“美利利天下”的品质。

(一)阳刚之美

有关“惕龙”之所以具备阳刚之美的道理,拙作《〈周易〉乾卦“龙德”的潜态之美》和《乾卦“龙德”的见态之美》均有相关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总之,阳刚之美是乾卦“龙德”固有之德行,不因爻位不同而有所改易,潜龙、见龙、惕龙皆如此。再者九三爻辞中说“乾乾”,乾即为健,健之又健,其阳刚之美自不待言。

(二)反复之美

反复之美在于“惕龙”所具有的“日乾夕惕”的坚持。 往来不舍,反复行之,虽不得中,终得无咎。 乾卦以其“元亨利贞”“自强不息”的本性,莅临九三,处下卦之极、上卦之下,反复作为,终获成功。 《周易·复卦》彖辞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3](191)可见,反复者,天道之大美也。 君子遵循此道,进德修业,外有“日乾”之情状,其内有“夕惕”之警觉,故而虽危而安,不中而中。

(三)补过之美

《周易·系辞》曰:“无咎者,善补过也。 ”[3](266)九三能化险为夷,“厉无咎”,贵在“补过”。《周易·益卦》象辞曰:“风雷,益。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244)孔子云“过,则勿惮改”[14](100),《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5](212)可见,补过对于人生是必不可少的。九三处不中之爻位,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正应“人谁无过”,这是天时地利造成的结果。然而九三“有过则改”,并不忌惮改过,以其“终日乾乾,夕惕若”的补过之心和补过之行,见善则迁,反复坚持,终得无咎。

(四)行事之美

行事之美在于“惕龙”脚踏实地的工作。“终日乾乾”也罢,“夕惕若”也罢,终归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的。徒有其表,有心无行,不能称之为行事,也无济于危局。其实质在于实干。行事之美,美在目标明确,所以“知至至之”,倘若目标不明,则不知方向,更无所谓到达了。行事之美,美在态度端正,所以其“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倘若怨天尤人,则忧从中来,难以行事。 行事之美,美在执行坚决,所以“进德修业、修辞立诚”,倘若流于空言,敷衍了事,则无望于时艰。

(五)时行之美

时行之美在于强调时的重要性。 乾卦六爻皆具龙性,所不同者在于所处境遇之不同。 初爻尚潜,九二尚见,九三尚惕。潜、见、惕因时而变,非龙之本性,乃龙之权宜。九三“因时而惕”,惕在朝夕,时在偕行。不知时,则不知行,行则有害。 不知行,则昧于时,时不我待。 唯其相协同向,才是时行之美的要义。

五、“惕龙”之美的启示

“惕龙”之美有五点,阳刚、反复、补过、行事、时行。 其中阳刚之美是“龙德”的本性,乾卦六爻皆备,笔者已在《〈周易〉乾卦“龙德”的潜态之美》一文中有所论及,故此处略去。

(一)为人处事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是“惕龙”反复之美的启示。 反复之美在于坚持,在于不舍。干宝曰“此盖文王反国,大厘其政之日也”[5](4)。 文王反国,出羑里之危局,归于西岐,然百事待举,伐纣在即,事必反复。若不能持之以恒,恐至于不测。 恒,即为反复。 天降大任,磨难重重,唯其经得起反复,能够守恒者当之。 此亦“士不可不弘毅”[14](85)之谓也。

(二)为人处事有过则改

有过则改是“惕龙”补过之美的启示。 补过之美首先在于知过, 即知己知彼之自觉。 九三处不中之位,唯其自知,方能自为。其次在于能改,即在知过基础上的及时纠正。 最后还要心怀坦荡,不忌惮改过,不以改过为耻,而耻于不改。 九三“惕龙”正合此道,朝乾夕惕,过而必改,最终赢得“厉无咎”的结局。

(三)为人处事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惕龙”行事之美的启示。 行事之美贵在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执行坚决。九三所处,危机重重,君子见此,自当奋发有为,知行合一。具体要做到两点,首先要审时度势,其次要身体力行。 审时度势是知的功夫, 身体力行是行的要求。 二者不可分割,正如阳明先生所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16](88)。

(四)为人处事与时偕行

与时偕行是“惕龙”时行之美的启示。 时行之美在于相协同向,时与行相协,时与行同向。 相协重在知时,同向重在行事。逝者如斯,时不待人,唯有乘时而作,才不至于落伍。此外,正因为时变化不居,所以行就必须及时跟进,否则时变而行不变,无异于循表夜涉、刻舟求剑。 或者行变而时未变,又恐沦为坐而论道、过犹不及。 这两种都不是与时偕行,都脱离了实际,都是非理性的。总之,时与行相协为美,协即为相适应、即为主客观的统一。

猜你喜欢
行事周易文言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搞笑事件满天飞,就数你们最给力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甜甜的“蝴蝶茧”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以“联”行 事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