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而知节 行事有节 抑止邪欲
——《周易》的节欲观探析

2021-11-28 10:39郑长青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周易朱熹

郑长青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节欲观是中华传统修养论的重要内容。人生而有欲,如何处理个人的欲望,不仅关涉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相较于学界在儒家、道家节欲观方面的丰硕研究成果,据笔者检索,目前对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所蕴含的节欲观,却少有专门的探讨。实际上,《周易》对节欲观念有颇多的讨论,其不仅主张个人欲望应有所节制,而且注意到处世亦有所节制;同时《周易》还论及节欲应把握的节度、方法、时机等问题。本文拟结合《周易》豫卦、节卦、艮卦的卦象及卦爻辞,对《周易》的节欲观作一探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豫卦:乐而知节

首先,反面劝诫,论说不节制有危害。如豫卦初六爻:“鸣豫,凶。”从爻位看,豫卦初六爻以阴处阳,不当位;虽与九四有应,因其失位亦凶。王弼注曰:“处豫之初,而特得志于上,乐过则淫,志穷则凶,豫何可鸣?”可见,初六爻处于“欢乐”过甚的情状,不知节制而导致有凶险。《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李鼎祚谓:“以初在逸豫之家,独与四应,志得而鸣,乐不可极。极豫尽乐,故‘穷凶’也。”[1]268-269这也是在强调初六爻因为尽极享乐而招来凶险。

其次,正面劝说,阐释节制可获吉祥。六二爻:“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六二爻得位居中,历代注《周易》学者多以此释爻辞中“介如石”为柔顺得中、耿介如石之义。如王弼注曰:“处豫之时,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求苟‘豫’者也。顺不苟从,豫不违中,是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明祸福之所生,故不苟说;辩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2]86王弼此注“介如石”为耿介如石之意甚明。朱熹《周易本义》亦谓:“卦独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于豫,而独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静而坚确,故其思虑明审,不俟终日而见凡事之几微也。”[3]25按朱熹之意,“介如石”正是品德“安静而坚确”,与王弼之注相若。综合诸家之言,可知豫卦六二爻主要阐释欢乐须有节制的道理,即不可苟且求欢乐、沉溺于欢乐,当知处于欢乐必须适中。值得注意的是,《周易尚氏学》对“介于石”有不同解释,“释文云:介古文作砎,郑古八反,云磨砎也。马作扴,云触小石声。案《说文》:扴,刮也……《广韵》:揩扴物也,音戛,揩扴即磨砎,皆触坚不相入之声……然则‘介于石’即触于石。”[4]95据尚秉和释“介于石”为触石、击打石之说,有学者认为豫卦六二爻实际上是反映音乐当有节制的观念[5]。因为石为古代乐器的一种,如《尚书·虞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孙星衍注“郑康成曰:石,磬也……石者,《说文》云:‘磬,乐石也。’拊者,《说文》云:‘揗也。’《周礼·太师职》云:‘令奏击拊。’注:‘郑司农云:乐或当击,或当拊’”[6]71。此说将豫卦六二爻辞释为欣赏击打器乐,不可整日沉溺于其中,同样反映了《周易》的节制观念。

最后,陷于不节制时的补救措施。豫卦六五爻与上九爻是处于不节制的状态,但其爻辞又提出补救措施可避免凶险。如六五爻以柔居尊位,有沉溺于欢乐之象,朱熹云:“当豫之时,以柔居尊,沉溺于豫。又乘九四之刚,众不附而处势危,故为‘贞疾’之象。”[3]25朱熹认为,六五爻是以阴处尊位,为沉迷于逸豫之象;又乘于九四阳刚之上,为臣子不依附于君主的情状,故而须守正才能免除此疾。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亦谓:“此喻六五处‘欢乐’之世,柔居‘君位’,下恃九四‘强臣’,有沉乐忘忧之危,故诫其守正防疾,才能‘恒不死’。”[7]138可见,六五爻面临沉迷于欢乐之中的情况,但及时守正还可补救。上九爻也是改变其沉溺处于欢乐之极的处境才免除危险的。上九“冥豫成,有渝无咎。”王弼注曰:“处‘动豫’之极,极豫尽乐,故至于‘冥豫成’也。过豫不及,何可长乎?故必渝变然后无咎。”渝为变之义,上九爻是处于欢乐之极,若不改变此等状况,加以节制,必将走向反面。马振彪引胡瑗曰:“悦豫过甚,情荡性冥,何可长乎?言能渝变则无咎也。”[8]175-176《周易》深刻到认识矛盾对立双方转化规律,从豫卦上九爻来看,处于欢乐之极至若不加节制必将招致危害。如《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同样指出上九爻为昏冥于逸豫、欢乐之象,而且是不能长久维持的。

二、节卦:行事有节

其一,应时节制。“时”观念在《周易》中极为重要,六爻的吉凶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而所处的时机亦不同,顺时而行、因时而变为吉,反之则凶。就节卦表现的“节制”观念来看,“节制”同样要应时、顺时。如“初九,不出户庭,无咎。”朱熹注曰:“阳刚得正,居节之初,未可以行,能节而止者也。”[3]82从卦象来看,初九虽与六四有应,但处节卦之始,又前有九二梗阻,所以应该不出户外庭院,为节制慎守之象。《周易尚氏学》亦谓:“初应在四,艮为户庭,而二阳为阻,故不宜出,不出则无咎。”[4]265初九之“时”为处于初始阶段及九二阻塞两个方面,但初九应时而节制慎守,所以能够无所咎害。因此《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正是指出了初九深知应时节制以防止危害的道理。节卦九二爻则是从反面设喻,论说节制未能应时而获凶险的道理。“九二,不出门庭,凶。”从卦象看,九二以阳居阴位,是过于节制之象;且六三、六四皆为阴爻,阳遇阴则通是为前途畅通之象。朱熹注曰:“门庭,门内之庭也。九二当可行之时,而失刚不正,上无应与,知节而不知通。”[3]82朱熹正是指出九二爻未能应时而行,过于节制的弊病。《周易尚氏学》云:“二比重阴,阳遇阴则通,通则利往,乃竟不出,是失时也,故凶。”[4]266至此不难看出,节卦初九与九二爻正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应时节制的观念:初九是能够应时节制而不招致危害;九二则是“违时”而致凶险。如马振彪引苏轼曰:“水之始至,泽当塞而不当通;既至,当通而不当塞。初不出无咎,言当塞也;而不出凶,言当通也。”[8]582

其二,反对苦节。节卦指出人们处世应节制的道理,其六三爻即是从反面说不节制的危害。“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周易尚氏学》谓:“三失位无应,故曰不节。”[5]266从卦象看,六三阴居阳位乘凌初九、九二两阳爻,为骄奢不能节制之象,但因其能自我悔悟而可获无咎。马振彪引《横渠易说》云:“但能嗟其不节,有补过之心,则亦无咎。”[8]583六四、九五爻则是从正面论说“节制则通”的道理。六四爻是得位居正,又顺承九五爻,是安然奉行节制之象,故能获得亨通。六五爻阳刚居尊位,为节卦之主,下乘六三、六四两阴爻,为恰到好处地施行节制之象,故能“往有尚”。但是节卦节制观念并非主张一味地节制,如九五爻即是因适当节制而称“甘节”。而其上六爻则因过度节制而险招凶险。如王弼注曰:“过节之中,以致亢极,苦节者也。以斯施人,物所不堪,正之凶也。以斯修身,行在无妄,故得悔亡。”[3]241王弼注文指出过度节制对于他人与自身的不同结果:前者会令人苦涩不堪,难以忍受;后者严格节制自身行为,强化个人修身,则可得无悔吝。孔颖达谓:“过节为苦,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正之凶也,故曰‘贞凶’。若以苦节施人,则是正道之凶。若以苦节修身,则俭约无妄,可得亡悔,故曰‘悔亡’。”[3]241-242

三、艮卦:抑止邪欲

首先,节欲于未萌。艮卦辞谓:“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王弼注“艮其背”为“目无患也”;孔颖达疏曰:“目者,能见之物,施止于面,则抑割所见,强隔其欲,是目之所患。今施止于背,则‘目无患也’。”[2]86据此可知,“艮其背”就是将眼睛所能见的、会引起邪欲之物隔绝,防患于未然。故而后文“不获其身”即是成功地将物欲隔绝于身体之后,使之不见而不致产生邪欲。这种措施就如两人同行走于庭院中,但两两相背而互相不见对方被隔绝之物欲,即是“行其庭,不见其人”。从艮卦辞中不难看出,节欲的第一步是将可能萌发的欲望与人相隔,节欲于未然。如孔颖达所言,“夫欲防止之法,宜防其未兆。既兆而止,则伤物情,故施止于无见之所,则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若能止于未兆,则是治之于未萌”[2]213。艮卦初六爻同样也是阐发节欲于未萌的道理。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马振彪引《程传》云:“事止于初,未至失正,故无咎”;又引刘沅曰:“初在下,趾象。事止于初,慎之于始。理所当止者曰正,即贞也。”[8]506可见初六处艮卦最下,又如人之脚趾之象,从喻人事的角度而论,就是节欲在脚趾迈出之前,即节欲于未萌芽的状态。

其次,节欲应得当。艮卦不仅要求于邪欲未萌之时即加以节制,同时提出节欲应该得当。艮卦六二爻与九三爻即是节制不得当之象,以反面设喻来突出节欲得当的重要意义。如六二爻,“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腓,《周易尚氏学》谓:“腓,胫肚也……腓之用在行。”[4]237“随”之义,孔颖达谓:“腓,肠也,在足之上。腓体或屈或伸,躁动之物,腓动则足随之,故谓足为随。”[2]215六二爻象征着抑止胫肚,导致足无法举起的情状,但因胫肚与人行走密切相关,抑止之就使人无法举足前行。从喻人事的角度而言,六二爻意在强调不合时宜的节制欲望,或者强制抑止欲望会导致不利的结果。如孔颖达云:“腓是躁动之物,而强止之,贪进而不得动,则情与质乖也,故曰‘其心不快’。此爻明施止不得其所也。”[2]215又如九三爻,“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从卦象来看,九三爻处上下卦之中,有如人的腰部,处于人体之中。“限”为界限之义;“夤”,王弼注曰:“当中脊肉也。”卦辞的意思是:“九三,抑止腰部的运动,以至断裂背夹脊肉,危险像烈火一样熏灼其心。”[7]405可见九三爻同样是意指节制欲望不得当,并且导致如烈火熏心般危险的结果。艮卦六四爻则是节欲得当之象。从卦象看,六四爻当位而居上卦,犹如处在人体上身。孔颖达谓:“六四居止之时,已入上体,履得其位,止求诸身,不陷于咎。”[2]215也就是说因六四爻处上卦,对应人的上身,抑止于此就不至于如同九三爻“体分夤列”而能达到抑止于全身的目的。因此《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即是指六四爻是抑止欲望于全身而非部分。由此可见,艮卦蕴示的节欲观具有整体性视角,讲求从人的整体出发来节制欲望。这也是《周易》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原则在艮卦中的体现。

四、结语

综合前述,透过《周易》中豫卦、节卦、艮卦的卦象与卦爻辞,我们可以发现《周易》更多的是从抽象层面关注节欲的节度、时机以及原则等问题,对于欲望的起源、欲望与人性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牵涉的修养路径、道德原则等问题,在《周易》中并未展开。后来的儒家、道家则从各自的学术立场,对节欲观作了丰富的阐发。实际上,《周易》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儒家与道家思想都可从中找到根据。故《周易》当中关于节欲问题的论说,对儒家和道家的节欲观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道家主张“少私寡欲”,乃至于无欲,老子就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9],当然,这里指涉的节欲主体是治理天下的统治者。孔子、孟子、荀子都认为人生而有欲,但在节欲的路径上则有所不同;如孟子就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10],把寡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心性和情操的方法;荀子则提出“以道制欲”[11]451,主张以人的道德理性来节制欲望。一定程度上讲,道家讲节欲,旨在复归自然秩序以及保全性命的本真;儒家则意在以节欲培育人的道德善性,旨在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构。当然,《周易》关于节欲观的讨论,可以视为儒道在节欲方面思想主张的活水源头。

猜你喜欢
周易朱熹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春日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清代风水师沈竹礽视域下的《周易》古经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博白·客家·朱熹
论朱熹对孟子思想的工具化注解
“朱子深衣”与朱熹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