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云
(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教育部办公厅2019年2月印发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随着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利用数字技术设计和构建虚拟环境,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越来越便捷。因此,利用VR技术助推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完成相关理论与实践学习活动成为一项值得尝试的探索[1]。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独特的时代烙印,蕴涵了特殊的教育意义。利用VR技术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维度,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还可以结合新的教学载体与平台,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理论诠释的学科性质使得不少学生感到枯燥艰涩,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入脑入心。红旗渠精神作为优秀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意义重大[2]。但是,由于红旗渠精神距离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教师单向式理论讲授、学生被动式理论学习,无法让大学生对红旗渠精神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认知。利用VR技术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红旗渠精神”、聆听“红旗渠人的声音”、体验“真正的红旗渠生活”,可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
利用VR技术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红旗渠精神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河南省安阳市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红旗渠精神为切入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不仅可以极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实效价值,而且可以更加促进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与发展[3]。
VR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的不断升级,大数据声音与图像集合以及实时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VR技术大规模应用已具备现实性。与此同时,众多信息技术公司进军该领域,多样化VR设备、电影、游戏及体验馆、主题公园等日益增多,都为VR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融合发展与应用提供了保障。
2017年7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强调:“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项目的吸引力和教学有效度。”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利用VR技术助推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利用VR技术所具有的沉浸式与交互式的特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红旗渠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式,真实、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成为“可视物”。VR技术、红旗渠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在有限的时空扩大了红旗渠精神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还有效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VR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反复结合,所以丰富学生阅历,提升其理论学习力,离不开“脚踏实地”。单纯的理论讲授和有限的课外实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VR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可以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能力,让学生真切感受修渠的艰苦经历、“聆听”英雄的声音,感受老一辈的伟大与奉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纯理论讲授和较少的实践机会,使得教师教的效果与学生学的效果都不会太理想。同时,红旗渠精神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距学生实际生活较为遥远,再加上实地观察学习机会较少,学生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笔者所在的高校位于红旗渠精神发源地,利用红旗渠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实践基地接待量有限、交通不便等多方面因素,学生集体前往红旗渠实地考察学习也并不现实。而我国首部虚拟现实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进入大众视野,为将红旗渠精神系列红色教育基地制作成虚拟现实纪录片提供了范例,进而助推其更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4]。
将现有红旗渠精神系列展馆、实践基地、影音资料制作成虚拟纪录片,其沉浸式、全景视角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践教学不足的缺憾。学生还可以依据自身兴趣喜好,自主选择场景模式,观察场景与实地多种元素,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提升学习积极性。同时,虚拟纪录片独特的创作方式,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维度交互式内容,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实现心灵与身体的联接,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也给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带来新形式,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学生通过虚拟现实纪录片可以“零距离”观察和了解当年修渠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聆听他们讲述修渠时的点滴故事。通过这样的场景再现,学生可以切身感受红旗渠建设的艰辛,从而产生共情、共鸣、移情效果,引发他们对红旗渠精神实质的思考,产生对红旗渠精神由外而内的认同,力争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VR直播技术是一种依托真实场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拍摄场景与真实场景“零距离”对接,进而最大限度增强学习者真实体验的技术。这一技术能够有力促进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红旗渠精神的阐述,虽然也能让学生了解红旗渠精神的来龙去脉,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关信息,无法互动交流,课堂参与度不足。VR直播技术开放性、共享性、实时性特点可以让师生之间实现即时互动、时时交流,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转发他人的观点,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情况,增强其切身体验感受,提升积极性和参与感。学生通过VR技术可以360度全方位了解红旗渠纪念馆展示内容、红旗渠工程背景、红旗渠运行状况等,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直播内容进行细致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背景知识,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该技术还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外地学生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参观了解红旗渠工程、学习感受红旗渠精神。有的红旗渠渠段较为偏僻,比较险峻,如果实地参观则需要专业人员陪同,不便开展现场教学,VR技术就可以让学生跟随直播拍摄者的视角去感受红旗渠工程的宏伟壮丽,融入真实环境去切身感受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崇高。学生由此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不再是课本上的词句,而是真实即时的画面。这种点对点、频对频、多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对红旗渠精神的多点式深度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虚拟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多样、能够充分实现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虚拟教学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来开展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的虚拟化。教师转变为“导游”,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轨迹特点完善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学生的虚拟化。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阶段、所在地区、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学习安排,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内容,使其获得相应的教学信息和学习资源。同时,在虚拟教学情景中,还可以创建出虚拟的“学生”,这些“学生”可参与学习活动,也可实时参与讨论,以帮助有问题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学资源的虚拟化。虚拟教学能够整合各种类型教学资源,创造出一个友好的虚拟情景,并在这个虚拟的情景中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推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化,能够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模式,优化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在虚拟教学中,学生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学习者会将自己看作是教育服务的对象,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教学待遇,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原有的优势地位可能会被削弱。
在虚拟教学情景中,虚拟学生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可以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且更加容易被同龄的学生所接受。在运用虚拟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虚拟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思维方式,但是学生的虚拟化也使教学对象变得更加复杂,这对因材施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独特的作用,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VR技术助推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尊重基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红旗渠精神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打破了空间限制,为学生构建了个性化求知环境,增加了师生互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