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1-11-28 07:32刘永霞孙继宏
科技与创新 2021年23期
关键词:双导师毕业设计导师

刘永霞,孙继宏

(1.银川能源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宁夏 银川750105;2.宁夏海宏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宁夏 银川750021)

“双导师”制是普通本科高校的一种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度[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促进高等学校学科定位,强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既要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创新举措[2]。

“双导师”制是由高等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内涵明确了四种素质与能力,即学生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和素养、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双能型,因为“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对校内教师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更好地使毕业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新环境、新角色,以便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并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但是,目前在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在具体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很难找准企业与学校之间实现双赢的“突破口”与切入点而使“双导师”制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因此,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把“双导师”制的实施和教学模式改革有效地结合起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利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3],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以“学生中心,能力本位,职业导向”基本原则,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了公共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课平台、选修课平台。培养目标涵盖专业基本素养、职业特征、服务面向和领域,以及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人培方案制定须进行行业、企业、专业调研,同时由50%以上的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讨论制定,经过学校审定,校内外循环执行,后期反馈评价、持续改进。

2 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进一步改革教师聘任与评价制度。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行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学校本科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任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实践锻炼计划”项目选送一批优秀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或实践锻炼,提高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4]。兼职教师可与校内老师共同承担实践性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指导、专题讲座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工作,相互学习,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同时应定期参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专业培养目标及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建立校企专、兼职教师间的互动机制,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以专题讲座、项目汇报的形式到学校进行技术交流,传播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分享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行业信息,为专业建设以及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一定的基础。

3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3.1 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授课

校企双方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召开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呼应,积极跟进建筑行业企业标准、规范、规程、法律法规等,使课程大纲与建筑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融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加入了“企业课程”模块,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每一期的企业课程可根据实际工程和企业需求设置为不同的专题讲座,并聘请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讲授,使学生所学课程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3.2 体现学生中心,改革课堂教学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探究式、案例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实施“双导师”制度,在制定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将部分理论教学和实验课时的教师指定为校外企业指导教师。校外导师直接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吸收,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通过“双导师”制教学,不仅保证了学生准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现实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素养[5]。

3.3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实习实训

进一步拓展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践能力和毕业后多渠道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合作共赢、资源共享”的实践育人模式。同时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建设内容、校企共建职责及设立程序,规范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实践时间及经费使用,确保实习教学顺利进行。

3.4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工程,实施“双导师”指导

通过结合工程项目选题,实施明确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一线实际需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血肉相连”[3]。对于选题内容,原则上要求直接来源于校外导师所在企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边实践边撰写,实现成果的真正转化。校内导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环节中进行一定的辅助监督,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时真正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同时实现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工程素养的培养。

4 建立合理的“双导师”制度

4.1 分工明确,职责到人

校内、校外导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具体为校内导师进行以公共课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为主,校外导师积极配合校内导师进行相应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领域相关技术发明及创新活动等,进一步培养学生行业职业道德与素养。

对于校外导师,应当是具有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高的校企合作企业单位部门主管、负责人等。在“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从大一开始对学生实校内校外“双导师”负责制,其共同指导学生不多于8名。一方面,教师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早地建立和巩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土木工程工程素质等方面作出相应努力。要把“双导师”制落到实处,提高“双导师”制下校内外导师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认识,明确成果导向的学生培养目标,把“双导师”工作作为全面推行应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课堂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

4.2 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双导师”制工作目标和职责

结合本科院校具体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6],注重学生工程素质教育,培养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明确校内外导师双方职责,制定出工作细则。

通过校外校内导师的聘任,明确导师的人才培养责任,落实责任到人,通过建立校外导师滚动聘任机制,一方面充实了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又建立了激励机制。对于校外导师明确其合格标准,即认真履行导师职责,严格要求学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到优良及以上,在平时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土木工程专业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等,使学生工程实践有成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水平较高。

4.3 建立“双导师”制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

为使“双导师”制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进行反馈和持续改进。

通过应用型本科具体人才培养需求导向确定“双导师”中校内校外导师的评价导向[7],建立相对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实绩、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贡献作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考核应以学生学习成效作为主要评价内容,结合校内外导师自评和互评。校企双方最终通过考评和奖励的方式促进“双导师”制更好地发展。最终保障学生理论与实践、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总之,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通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以成果导向为教育理念的“双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双导师毕业设计导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设计探究
导师的猫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考
——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例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