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及其意义

2021-11-28 07:11:53陈建兵
关键词:话语道路马克思主义

陈建兵,王 明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意识形态话语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出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的“晴雨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中国奇迹”,这些重大成就连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得不为之称赞。然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地位与我国的发展成就、国际影响力相比还很不相称,迫切需要建构与自身“硬实力”相匹配、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和“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大力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话语标识的“中国话语”。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及其出场,对创新和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生成逻辑

意识形态话语具有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汇聚人心、凝聚力量等重要功能,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对外形象展示的深层次表达,是事关巩固国家“思想长城”“心理长城”和“精神长城”的重大问题。正如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其演讲《话语的秩序》所述:“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对世界秩序的整理权。”[1]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的讲话中高频使用“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方案”“中国贡献”等“中国+X”的话语表达,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应运而生。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生成过程

不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并以此来引导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经验。自1840年鸦片战争伊始,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无论是封建的改良主义,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革命思想都遭到了失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自此中国人民拥有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左”倾教条主义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以“革命话语”为鲜明特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总结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基础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以“建设话语”和“改革话语”为鲜明特征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富起来”的基础上大踏步走向“强起来”的新征程;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国际关系塑造力也逐步增强。然而,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未转化为话语优势,虽然加快步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俨然是一个“行动的巨人”而非“话语的强者”,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地位并不相称,“中国奇迹”本不应该、但却出现“话语贫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劣势有诸多表现形式,例如,在当前国际交往中话语议题多由西方国家设定、话语规则多由西方国家制定、话语进程多由西方国家主导、话语内容多由西方国家供给、话语真假多由西方国家最终裁定,“西方”似乎成了话语的真理性正当性的最佳“担保者”。

针对意识形态话语的“滞后”问题,新时代迫切需要建构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相适应相匹配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的重要讲话中提及并使用“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方案”“中国贡献”等话语表述[3]。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表述“中国梦”(于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4],再到国际视野:“中国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的演讲)[5],逐渐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6]“中国方案”已经成为中国破解和回答解决当今世界面临问题的理念、主张和行动的集中概括和话语表达。“中国方案”的诞生,“使人类文明话语体系中增加了中国元素,使中国话语体系堂堂正正地进入世界主流话语体系当中,使人类文明话语体系因此而添加了健康因子。”[7]由此可见,一系列简洁明了、内涵丰富的“中国+X”的话语表述的出现,标志着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的形成。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生成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的产生和出现表面上看似是人们在主观上着力“塑造”的结果,而深层次看则是社会存在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孕育和催生了意识形态话语的“推陈出新”。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出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走向成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关系塑造力显著提高的坚实基础上,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着力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的必然结果。

支撑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逐渐完善并走向成熟,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产生的内在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20年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向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支撑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基本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和拓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8];形成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逐步升级到“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9]115;从基本的政治制度,再到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完善、健全,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不仅表现出显著优势,而且在基本内容和形态上趋于稳定、定型和成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形成的坚实基础,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产生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关系塑造力显著提高,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产生的外在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国际关系格局、国际治理体系面临着深刻调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向什么方向发展,成为“时代之问”。当前,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贡献率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国对世界影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世界也希望听到更多“中国声音”。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在当今世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所追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使得中国不仅在“实然”层面上日益加快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且在“应然”层面上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从而使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产生的具有了有利的外在条件。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产生的主观因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断和科学实践基本遵循,不断推进了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创新[10]。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推陈出新,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中国故事,铸牢社会风尚的思想根基。我们在大力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话语创新,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被创造性的提出来,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科学意蕴和鲜明特征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空背景下关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方案”等“中国+X”表述所呈现的话语内容与形式的总称。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实现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相互融通、理性话语与感性话语的相互融合、对内宣传话语与对外传播话语的相互映衬,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科学意蕴

“话语”一词所对应的英文是“Discourse”,其产生的最初表现形式是有现代语言学之父之称的索绪尔所提出的“言语”(Parochial)概念。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言语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一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11]16相对于语言,言语则属于“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行为”,为了传播目的对语言的实践利用。在索绪尔看来,“话语”同“言语”及其表述密切相关,是代表和维护特定社会利益集团的“言语表达”[11]94。实际上,意识形态话语的内涵要比单纯的“言语表达”更为丰富,不仅包含“言语表达”这一话语的外在形式,而且蕴含着话语内容及其理论构建逻辑。“所谓‘中国话语’,并非是宽泛地指向中国存在的各种话语形式,而是特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即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在于,结合时代条件和具体现实,科学回答如何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12]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模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仅深刻改变了自己,而且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成功的密码在于“中国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以独特的“中国话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发展之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3]无论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抉择,都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展开。“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良性互动、历史与现实不同维度相互印证的结果。“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在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故步自封、也不盲目模仿,而是实事求是、立足于时代、着眼于长远、紧跟着现实。党和人民在“中国道路”不断开拓创新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紧密相联的发展模式。当代中国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支撑和保障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模式,也就成为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就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理论阐释和大众宣传“话语”。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反映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理念和行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道路”在世界层面的展开,和平发展道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是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的制度性质做出的郑重抉择,也是发展起来的中国所要承担的负责任大国国际义务的需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继承和发扬。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屡次遭遇外敌入侵,战争所带来的痛苦记忆尤为深刻,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历史结论,今天中国作为日益强盛的大国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了“中国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关于和平发展的目标定位、道路选择、价值理念、实际行动,充实和丰富了“讲好和平发展故事”的生动素材,为新时代“中国话语”注入鲜活内容。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和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识形态“话语”与意识形态“理论”密不可分,意识形态“话语”寓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之中、并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身份”和“特征”进行话语“标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催生了思想解放和理论觉醒,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衍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通过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而生,并且不断地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4];通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15];通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新时代中国的精神家园[16]。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思想上层”的本质属性、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提炼升华。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鲜明特征

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沃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从意识形态话语这一维度进行的总体性“概括”和“表达”。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特征。

首先,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具有主体性与凝聚性相统一的特点。所谓“中国话语”,就其话语的内容来说,就是说中国话、讲中国故事。说中国话、讲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主体性的重要体现[17]。一方面,说中国话、讲中国故事就是从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00多年的革命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史、以及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中,讲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另一方面,说中国话、讲中国故事就是要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形成中国理论,并运用中国理论去阐释和解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同时,说中国话、讲中国故事就是要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以及价值评判标准。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主体性的彰显是其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重要基础。“中国话语”及其出场,凝聚了广大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艰辛奋战的汗水、凝聚了广大人民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言献策的智慧、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其次,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具有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特点。所谓的“中国话语”,就其话语的属性来说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话语谱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意识形态是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区分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的关键因素。”[18]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为现实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文化为依托载体,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主导性是其包容性的重要基础。“中国话语”的包容性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升华、以及人类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所注入的鲜活内容。

最后,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具有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特点。所谓的“中国话语”,就其话语的身份来说,就是属于“中国的”话语,打上了鲜明的“中国标签”和“民族底色”。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从中国的历史深处走来,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根植于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现着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及其话语建构,承载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话语使命”[18]。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这种民族性特点与其具有的开放性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开放性依赖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人类交往的深入发展,中国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强度显著提高的客观现实。更重要的是,中国坚持开放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交往向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使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开放性具有了坚实基础和时代内容。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重要价值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加快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的产物。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和世界价值。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理论价值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鲜活的时代内容和民族特色[19]。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解放的思想武器和意识形态话语,工人阶级的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又经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而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在这样历史遗产和社会条件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未曾预料过的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紧密结合中国的独特历史、独特国情;既不是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模板”,也不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翻版”,更不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再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阶段”,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版本”,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刻回答了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际上,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谱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而催生和推动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话语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特征和话语表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和构建。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元素。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持久的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背景和根基;反过来,中国传统文化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民族特色。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无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治国理政,我们都需要从中吸取文化的滋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形成了当代中国的文化气质和精神支柱。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日益彰显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实践价值

意识形态话语扎根于社会现实,又“解释”和引领着现实发展。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具有重要价值。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作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不同的观察视角、理论范式、解读话语往往会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实际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道路”、形成了“中国理论”、确立了“中国制度”、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离开这个根本立场和视角去探究所谓的“中国发展之谜”都是不得要领的[20]。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和重大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大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建设的着力点。“四个自信”体现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优势有一个如何更好阐释和解读,以便被人们更好认知、理解和认同的过程,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才能实现从“客观基础”向“头脑认同”的转变。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说中国话、讲中国故事,源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释宣传的“话语”体系,有效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意识形态话语不仅具有强大的解释和宣传功能,而且具有鲜明的引领和导向功能,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在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上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关键阶段,改革发展的基础更加厚实、条件更为有利、目标前景更加光明,但是改革发展面临的复杂程度、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上的“迷雾”和行动选择上的“两难”。例如,我们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向什么方向走,以及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如何面对阻力等。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从长远发展、战略高度去把握发展大势,坚定不移的顺应时代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增强战略定力,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在改革发展的政治方向,根本道路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不走回头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产物,是意识形态话语自觉的标志。因此,在“中国话语”的引领下,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

“世界眼中的中国”既是国际力量对比、国际格局变革中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反映,同时又受到讲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的制约,而且其中话语体系以及话语权对能否讲好故事的影响尤为突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拥有意识形态话语权优势的国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根本利益、意志和特定的价值理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们自觉改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进而实现其对世界的塑造,控制世界发展的趋势。”[21]279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对提升我国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外国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国际社会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和研究持续升温,其中不乏有客观、中肯的研究宣传,但是偏颇、误解甚至曲解也是层出不穷[22]。例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掠夺论”“中国不负责任论”“中国搭便车论”,以及“中国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等奇谈怪论不绝于耳。因此,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刻不容缓[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24]208

当代中国虽然有很多鲜活生动的“故事”可讲,但是“中国故事”讲述的声音还不够“洪亮”。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一方面,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另一方面,我们也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话语权方面处于被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25]一种话语权和话语权格局的形成,既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客观因素所提供的支撑条件,同时又取决于能否有意识的进行塑造和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从传承历史、立足现实、放眼全球的宽广视域中构建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有效提高了话语的时空格局;从聚焦和回答“当今世界向何处去”及“人类社会发展向何处去”等重大时代问题中进行“中国话语”的议题设置,占据话语的道义制高点;从打造中外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呈现和表达形式,及其话语传达的实际效果。因此,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对提升我们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话语道路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