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斌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城关中学,甘肃 定西 748300)
“启发”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启发式教学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启发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具有良好学习能力与开拓精神的人才为目标,并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不难发现,启发式教学体现出了新课标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一种极具教育意义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全过程中,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有利于逐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忽视长远的教学效益。尽管新课改已经全面推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所以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贯彻情况并不理想。而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仍然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视为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目标。而配合这一目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依然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而这种只顾学生短期成绩的教学模式,不但会给学生造成较为沉重的负担,而且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
第二,教学活动依然以“教”为中心。在准备教学活动时,教师仍然过于关注“备教材”,而对于学生的情况则是有所忽视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完全按照预设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的能动性则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导致学生没有机会进行自行领悟和探究知识。这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升。
第三,过于重视知识结论。部分教师错误地将引导学生掌握最终的结论性知识视为主要目标,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十分重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记忆更多的知识点。受此观念的影响,教学活动的主要流程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这一过程中,课堂环境通常很安静,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被动理解。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
第四,教师的指导不足,教学过程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体现出了发展性与普及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均可以得到有效的数学教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由于担心课堂时间不足,所以更加习惯对学生提出统一化的要求。且缺乏充足的等待时间,没有用发展的、前面的观点看待学生。这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并且容易造成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情况无疑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在新课标中,将优化学生情感态度设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态度,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了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需要营造更加热烈、开放的课堂氛围。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成创设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设置课堂疑问。这样一来,能够使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为启发式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以“有理数的乘方”为例,我在教学中利用一个故事创设了疑问情境:古印度的一个青年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因此想要给他赏赐。但这个青年却只向国王要了一些小麦,只是对小麦的数量提出了一些请求。他想把小麦放到棋盘的64 个格子当中,并且规定每个格子里小麦的数量分别是1、2、4、8……国王觉得这很简单,但宰相却并不这么认为。他小声告诉国王:“您千万不能答应他,按照这种方法,您即便把整个国家的小麦都弄来,也根本不够”。尽管国王十分惊讶,但还是选择相信了宰相。针对这个故事,我让学生尝试思考这样做需要多少小麦?国王是否可以满足青年的要求?由于学生对故事的结局十分好奇,所以主动进行了思考。而趁着学生兴趣正浓之时,我顺势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借助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而且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对于学习方式,启发式教学强调使学生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并通过这一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其形成更加独特的个性。而这种转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弥补灌输式教学的缺陷。同时,为了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出现盲目性,应该给其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线索。为此,教师应该适时捕捉教育时机,并将问题作为启发学生思考的载体。这样一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为例,我在教学中提供了一些长短不同的木棒,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三根木棒,并拼接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完成动手操作之后,我让学生将这个三角形中的一根木棒替换掉,同时,要使其中两根木棒拼接后的总长度小于第三根木棒的长度。这时,学生发现三根木棒不能再拼接成三角形。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三根木棒不能拼接成三角形呢?这说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怎样的规律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首先进行了猜想,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展开了交流讨论。之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自主探究。通过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使学生体验了探究新知的乐趣。
“面向全体学生”是启发式教学中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所强调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需要指出的是,共同进步并不等同于同步进步。由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在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只有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才能使大部分学生均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策略。而在这一策略的实施中,我会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学生分层。在全面了解学生智力特征与非智力特征的基础上,我会通过隐性分层的方式,按照综合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将学生划分成A、B、C 三个层次。第二,目标分层。一般来说,C 层学生需要达到课标最基本的要求,掌握基础知识,B 层学生需要初步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A 层学生则要着眼于更高的目标,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教学分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C 层学生的学习能力暂时比较薄弱,所以需要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引导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使其对基础概念产生更加准确的理解。B 层学生可以将教材作为基本依据进行自主探究,同时可以利用问题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而对于学有余力的A 层学生,除了引导自主学习课内知识以外,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总之,只有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启发式教学中,可以改变某些数学问题的表征条件,以此来得出相似的数学问题。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对比思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举一反三,并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的探究,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类比启发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数学概念与性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以“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相关知识为例,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625 的平方根是多少?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出了一组具有相似之处的问题:(1)625 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2)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平方根是多少?(3)如果a 的算术平方根是25,那么a 的值及其另一个平方根是多少?(4)如果a 的一个平方根--25,那么a 的值及其另一个算术平方根是多少?(5)如果3a+4 的算术平方根是25,那么a 的值是多少?通过对这组问题的对比思考,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有更准确地把握,而且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相对于传统的“题海战术”,类比启发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其中一个十分明显的改变,就是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结论的掌握,而是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从学科特点来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生活背景当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例,这部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测量物体的高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布置了一个课外练习任务:在不能直接测量的前提下,能否计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学生在课下需要自己寻找工具,并设计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案,并思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可以对旗杆的高度进行计算。
综上,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逐渐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与关注。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启发式教学的组织方法,并合理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全过程中。同时,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其应用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唯有如此,才能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