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红色歌谣风格特点探析

2021-11-28 03:12戎月姮帅双双
黄河之声 2021年8期
关键词:衬词川东乐句

戎月姮/帅双双

“川东”即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大体上指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等地区。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川东,建立了以巴中为中心、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之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存在时间为2年4月左右,在此期间,红四方面军除了领导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恢复经济生产外,也提出了“各项工作宣传要打前锋”的方针,展开了不少思想宣传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流传至今的红色歌谣,是红四方面军在该地区进行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部分歌谣流传至今,亦为我们研究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一、歌词内容特点

川东红色歌谣根植于四川民间音乐,现也是川东民歌的一部分。这类歌谣的创作,大多是在当时流行的曲调、以及当地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在这些当地百姓耳熟能详的旋律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贴合了当地百姓的审美喜好、传播起来也更加便利。根据目前公开出版的歌曲集中搜集的歌词来看,川东红色歌谣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军事、政治、纪律方面的宣传,以及动员群众参军、抒发群众对红军的敬爱之心、宣传妇女解放等多种题材。

关于宣传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题材,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红军一到通南巴》、《红军三大任务歌》、《红军纪律歌》等,其中《红军一到通南巴》中唱到“地主豪绅忙搬家”、“打倒军阀田颂尧”,即体现了红四方面军“为穷人某利益”的性质,也体现了川东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

动员群众参军的歌谣,以《红军好快乐》、《我随红军闹革命》、《革命要靠老百姓》、《送郎当红军》等作品较具代表性。其中,《红军好快乐》根据四川民谣《十把扇儿调》改编而成,在保留了原调特有的“连连”、“溜溜”等衬词的基础上,将歌词改成了“脚穿草鞋板板薄,脚杆上缠的是毛裹脚”等内容,最后以“又吹洋号又唱歌,你看红军好快活”结尾,生动刻画了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朴素形象,以及为了革命理想快乐奋斗的心情。

关于抒发群众对红军敬爱之心的歌谣,《穷苦百姓爱红军》、《千家磨儿转得圆》、《盼望红军回南江》等都是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穷苦百姓爱红军》以简单直白的内容,体现了百姓对红军的爱戴、以及对“白军”的痛恨;《千家磨儿转得圆》则体现了川东地区军民一家亲、群众自发给红军送干粮的场面。

宣传妇女解放的歌谣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工农兵妇女歌》(一、二)、《妇女革命歌》、《妇女解放歌》等作品。据《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下)》的记载,《工农兵妇女歌》(一、二)根据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葡萄仙子》、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改编而成。这两首歌曲的内容除了反映劳工、劳农被压榨的场景外,也反映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妇女的生活情景,并鼓励妇女打倒封建势力、斩断礼教的束缚。

此外,还有宣传禁烟戒烟《努力戒烟歌》、《工农戒烟小曲》,以及宣传文化教育、普及卫生常识的《识字歌》、《卫生歌》等。

二、语言特点、衬词、唱腔特点

川东地区同四川其他地区相似,不同的地方口音也有不同,比如:l与n不分,都念成l;卷舌音的音全部念成平舌,比如:将zh、ch、sh念成z、c、s,“中国”念成“zong gui”;前后鼻音不分,如将“eng”念成“en”;音节发音变化,如“ing”念成“en”,“樱桃”念成“ngen tao”“生活”念成“sen huo”。

(一)语言特点

在演唱《送郎当红军》时,为了显示出了川东红歌独特的方言韵味和特征,在演唱时,要注重声母和韵母的发音特点,对歌词进行详细的分析且标记音标,如歌词中“我”不念成普通话的“wo”,而是发带有“n”音的“nguo”;衬词“啊”音不是字正腔圆的“a”母音,而是发“nga”;“说的明”的“说”字发音为平舌音“suo”;“牺牲”的“牲”字发音为平舌音与前鼻音“sen”;“革命”的“革”字发“gei”音;“生活”的“生”字发平舌音“sen”。

《十把扇儿》是一首在四川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谣,在川东地区也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其中,川东土话就赋予了这首歌以独特的韵味,红军利用当地方言,经过重新填词改编,创作了通俗易懂的、与当地民俗民风相结合的《十把扇儿》,歌里唱到:“一把扇儿嘛连连,正月正哪溜溜,夫妻二人哎哟,两分手嘛,干哥嘞。妻在家中嘛连连,搞生产哪溜溜,夫君在外哎哟,当红军嘛,干哥嘞……八把扇儿嘛连连,八月八哪溜溜,多亏红军哎哟,打军阀嘛,干哥嘞。打得军阀嘛连连,到处跑哪溜溜,杀得白匪哎哟,无处藏嘛,干哥嘞。”用四川方言演唱,才能最贴近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通俗易懂的倾诉内心对红军的热爱,生动形象的道出成立川陕苏维埃这一新生政权的快乐之情,起到很好的思想宣传作用。如:“正、人、手、中、生、处”这些翘舌音的字,统统唱成平舌音;“白-bai”唱成“be”。

(二)衬词

衬词是川东民歌的重要元素,具有重要的音乐表达意义。衬词在不同地域特点、表情内容和不同曲调结构的作品中,具有不同的意思,即丰富了歌词的表现力,又是对歌词内容的补充,使得歌曲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更加风趣、接地气。川东民歌中的衬词包括衬词、衬句和衬字,在川东红色歌谣中,有用得较多的语气性衬词,为了加强歌词语气,用到“啊”“那个”“喔”“嘛”“啰”“哟”等。如《送郎当红军》中的用到大量衬词,且有一定的规律,都在每段第一句的五言和七言后加,第二句的二言和四言后加,第四句的二言和八言后加。

我劝我的郎(啊)你要(喔)听,我劝(那个)我郎(啊)当红(喔)军,红军(那个)主张为穷(喔)人

我劝我的郎(啊)要放(喔)心,优待(那个)上面(嘛)说的(哟)明,田地(那个)有人来代(哟)耕

我劝我的郎(啊)要勇(喔)敢,不怕(那个)牺牲(嘛)去做(喔)战,快快(那个)解放全四(喔)川

我劝我的郎(啊)要干(啰)完,革命(那个)成功(嘛)大团(啰)圆,幸福(那个)生活万万(啰)年

《十把扇儿》共10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连连、溜溜、哎哟、嘛、干哥嘞”几个衬词,它们不但撑起了整首歌曲的框架结构,还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特别是最后一个“干哥嘞”略带下滑音的处理,极具鲜明的地方韵味。与此同时,这些衬词也常常出现在川东地区其他山歌和小调当中。

在川东红色歌谣中还有特殊性衬词的运用,通常这类衬词是一个完成的词或短句,歌词本身有一定的实际意思,但在歌曲中以衬词出现。如《送郎当红军》中,每段的第三句是“月亮弯儿月”的重复句,在歌曲内容表达上,“月亮弯儿月”没有必须要表达的意思,但却起到了填充乐思丰富语境的作用,因此被视为衬词来演唱。川东红色歌谣是在川东传统地方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具有时代性,更是将川东地方民歌的演唱特点与时代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演唱中,要重视衬词的表达,使川东红色歌谣在抒情的同时,将地域环境、人物性格、民族特色得到深化,使红色歌谣演唱更完整、形象更饱满、语调更生动、情感更丰富。

(三)唱腔特点

1、滑音

在川东民歌演唱中滑音的运用非常广泛,具有较强的装饰功能,滑音的种类有很多,如:上滑音、下滑音、大滑音、小滑音等,滑音的使用都是根据作品的需要来选择使用何种滑音,在川东民歌当中使用最广泛的是下滑音,如在《送郎当红军》这首歌中:第一句的第三个衬词“喔”和第四句中的第二个衬词“喔”处都使用了下滑音,在衬词的基础上加下滑音,加强了语气,使歌曲中表达的“送郎当红军”的意思更为有力。

2、重音

不同地方的民歌之所以风格不同,与地方拥有的地方特色语言是分不开的,不同地域风格的民歌有不同的声调模式。在川东红色歌谣的演唱中,以川东地方特色的咬字为基础,还要注意语调感,着重突出强弱对比。如《送郎当红军》这首歌曲中乐句的重音与方言中每句的重音位置基本相同,歌曲为2/4拍,每小节一个重音,用方言朗诵时重音为“我劝我的郎,你要听,我劝(那个)我郎(啊)当红(喔)军,红军(那个)主张为穷(喔)人”(下划线表示朗诵重音),歌曲用2/4拍的节奏韵律使语气重音与节拍重音重合,将方言中的语调与音乐旋律相融合,使演唱更具有地方风格,韵味十足。

为了使歌曲传唱度更高,适合更广大老百姓演唱,此歌曲采用平腔唱法。平腔唱法,是指用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声调及音色接近歌者本身说话的音色。演唱时,情绪松而不垮,曲调流畅,声音婉转有力,旋律线条较为平稳。

三、旋律及曲式结构特点

我国地方民歌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很多作品的构架相似,常用民族调式来体现地方与唱腔的特点。本文以《十把扇儿》、《千家磨儿转得圆》、《送郎当红军》三首作品为例,分析川东红色歌谣的旋律与曲式结构特点。其中《十把扇儿》、《送郎当红军》已被收录在《通江县民间歌曲》,《千家磨儿转得圆》至今没有公开发表的完整曲谱,通过本次课题组对传唱人的采访,我们整理出来完整的词、曲。

《十把扇儿》是一首在四川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谣,据传唱人方昕分析,其歌词不像南江县的风格,有可能是经红军传唱到川东地区的。因此,这首曲子的结尾有几种不同的唱法也不难理解了——《通江县民间歌曲》中该曲结束在羽音上,但在录音中传唱人演唱的版本结束在徵音上。我们采用了传唱人的版本,该曲为A徵调式。《十把扇儿》采用了中国民歌的典型结构——四乐句型,由于第一句和第三句相似,故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应属于复乐段。虽然乐句数量不多,但其歌词有十个段落,若全部演唱其时长不短于现代作品。第一乐句的旋律上扬,落在商音上,第二乐句的旋律由起到落,结束在徵音上。第三、四乐句与一、二乐句的旋律相似,曲调简单、上口,由歌词可以看出该作品是描述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红军的感激之情。

《送郎当红军》在《通江县民间歌曲》中叫做《十劝我郎当红军》,故有十个段落的歌词。《通江县民间歌曲》中的版本与传唱人演唱的版本有一定出入,本文按照传唱人的版本作分析。该曲为A羽调式,采用典型的起承转合四乐句乐段。第一乐句以主音A结束,第二乐句结束在下属音D上,第三乐句落在属音E上,前面九个段落均结束在下属音D上,最后一段结束在主音A上。该曲的第二句、第四句均采用变格半终止,最后以完满终止结束,这与当今的声乐作品的旋律走向、和声配置有些不同,也是该曲的旋律特点。

红色歌谣《千家磨儿转得圆》目前能搜索到的、公开出版的信息只有歌词,没有旋律,在采风过程中我们很幸运的请到川东红色歌谣的传唱人方昕老师,通过他的演唱我们记录了旋律,经过整理、打谱得以完成《千家磨儿转得圆》的曲谱工作,在此要特别感谢巴中市南江县杨坝镇文化站站长方昕老师!

《千家磨儿转得圆》为A徵调式,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徵调式是一个重要的调式,它能体现出作品的积极、明朗,与西洋大调有异曲同工之处。该曲也采用了四乐句结构,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四乐句乐段,6+4+6+6的结构。从小节数量上来看,不是等长、对称性结构,但第一乐句中的每个乐节中间都有一小节的衬词,第三乐句十六分音符弱起进入,第十六小节是第十五小节的衬词重复,实际旋律均为四个小节构成,第四乐句的结束处采用了乐节重复的手法,故多出两个小节,实际旋律也是四个小节。所以,该作品属于方整性结构。

综上所述,地方民歌以及红色歌谣在曲式结构上及其相似,通常采用四乐句乐段,绝大多数的作品均采用民族调式,体现地方、民族的特色。红色歌谣以描述人民生活状况、当地群众对于革命斗争胜利的喜悦,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旋律往往是积极向上的,采用徵调式的作品居多。■

猜你喜欢
衬词川东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论文化建设背景下川东地区亟待解决的几个社会问题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川东游击队烈士颂
再题川东游击队烈士园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