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路径研究

2021-11-28 02:21丛兴苓
时代人物 2021年32期
关键词:全员三全育人民族团结

王 言 丛兴苓 纪 忆

(大连民族大学 辽宁大连 1166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高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要在“全”上下功夫,抓好学校党委、共青团、教师队伍、班导师、辅导员和工勤人员等一切育人力量,抓好新生入学、大学各年级、重要时间节点、毕业离校等一切育人时机,抓好教学、科研、思政、文化、后勤等一切育人平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背景

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三股势力”妄图破坏我国的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不断制造“抑华、抵华”事件,打压中国,限制中国发展,高校成为了他们极端思想传播渗透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尤为突出。高校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各民族英才;有利于助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

民族团结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当前很多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主要由辅导员开展,专业教师、班导师、行政人员等参与较少。思政课虽然涵盖了民族团结的理论教学,但是单纯说理性教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其他行政部门人员配合不足,没有形成全员参与、协调推进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模式,导致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有待加强。

民族团结教育的连续性不强。当前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往往是“一阵式”和“阶段性”的活动,比如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等,在活动结束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往往被束之高阁。学生接受的民族团结教育不系统、不连续,自然也就难以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的深度影响。

民族团结教育的覆盖面不广。当前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多依赖学生工作队伍、共青团和各学院辅导员来开展,力量较为薄弱,缺少学校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合作,没有建立起上下协调、左右贯通的教育模式,没有深入地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教学科研相贯通、与后勤保障相关联、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融合,导致民族团结教育的覆盖面不广。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路径

发挥全员育人功效,让全体教职工都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推动者。“全员育人”理念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参与范围,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从参与主体上体现出质的变化[7],有助于形成辅导员和班导师作为主体力量、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支撑、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辅助力量、广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主体、全员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出台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细化各项举措,把工作成效纳入到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中,纳入对广大教师、班级和学生的评价体系里,让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由“软尺子”变成“硬任务”。

思政教师可以利用理论教学,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带头改革思政课程,增强民族团结课程的育人效果。辅导员作为中坚力量,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育人日常,定期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讲座、专题党课、谈心谈话、实地家访,协调组织各类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任教师要将民族团结教育基因融入专业课教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功能。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院相关负责人要积极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带动其他行政人员积极参与。

为构建全员参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格局,学校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各民族优秀学生作为“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的主要力量,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抓好全过程育人时机,让大学各阶段都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期。在全过程育人视域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从招生宣传、学生录取、新生报到、入学教育、日常教育、主题教育、毕业教育各环节都融入民族团结元素的全链条教育过程。

学校要建立招生、就业、管理服务、人才培养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联动机制。在招生阶段,就要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的融入,在宣传片、宣传册、实地宣传、通知书、入学须知等各环节都要体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进入大学前就能感受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在大学不同阶段,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大一、大二学年,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保证每学期都应开设思政课,每门思政课都应涵盖民族团结内容,全面系统地做好民族团结理论教育。同时,积极开展文艺类、体育类和通识类实践教育活动,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趣味性。在大三、大四年级,要注重抓好课程思政,专任教师应在课程内容中适时适当地嵌入民族团结教育。

建好全方位育人平台,让学校各领域都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大课堂。“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提出,强调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起来,从“面”上形成一个“共时性”的全方位育人体系[8]。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将民族团结教育寓于教学、科研、管理、文化、学风、实践等各领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民族团结教育。

各高校要结合学校特色优势,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可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专题讲座,提升各民族学生的理论素养;可以围绕党史中的民族团结故事,组织好党课培训,促进民族团结;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各民族学子“一帮一”互助学习活动,促进各民族学子在互帮互助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可以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班团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教育的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民族基本知识、民族理论政策、民族风俗文化;可以开展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通过推荐、评选、表彰等程序评选出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对典型做法进行推广,营造民族团结的浓郁氛围;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植入民族团结教育,号召学生走进民族地区、走进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在不断提升社会调查水平、丰富社会实践内容的同时,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还可以通过民族舞蹈大赛、民族建筑模型大赛、民族健身操大赛、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族风情展示周等形式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可以借用三全育人理念,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在全校上下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在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部过程中,在各种教育载体的作用下,打造优质精品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项目和活动,掌握务实管用的民族团结教育手段方式,凝练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理念思路。通过四年持续不断、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将民族团结意识根植学生心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全员三全育人民族团结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民族团结之歌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