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剑平
从2018年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针对于信息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内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围绕这个战略做了三年的探索和努力,这里面有很多的经验,也有很多坎坷。目前,总台刚刚做完“十四五”的科技发展规划,对于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结合三年的各种探索,做了一些布局。
总台从2018年开始提出的全新战略布局,第一个着力点是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向国际一流原创视音频制作发布的全媒体机构转变,这是总台的整体定位的转变;第二个着力点是从传统节目制播模式向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这是内容创新;第三个着力点是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战略格局转变,这是技术创新。从中可以看到总台整体的战略转变,立足在两个支点,一个是内容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总台的传播力,就是构建在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两个基本的支点上。过去三年,总台围绕这两个基本的支点进行各种创新和探索。这个战略转型也指导总台“十四五”的整体转型。
21世纪信息科技的发展是全球各个领域科技发展中最为醒目的。广播电视在大的技术领域里,属于信息科技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目前占到的份额影响力还不大。如何建成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呢?总台“十四五”的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构建方向:超清化、移动化、智能化。这一全新的技术体系已经写在总台“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里,作为未来五年的指导方向。总台的技术系统向这三个重点方向进行突破。
在全新的技术体系下,总台融合生产发布将体现出轻量、移动、云化的技术特点。传播影响力和融合生产发布是什么关系,谈一下我们的思考。
过去几十年,广播电视的传统影响力构建在节目加网络的特点上。我们谈的是怎样改进我们的节目、我们的频道,怎样构建我们的广电网络、完善我们的广电网络。但是新媒体平台没有自己的网络,甚至绝大多数的内容也不是自己的,却给我们带来强大的冲击和挑战。它们的竞争力来自哪里?它们的传播影响力由什么样的元素构建?围绕这样的问题,我们发现,内容形式的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支持,是新媒体强大竞争力的发动机。围绕这样一种认知,总台对自己的科技平台,平台的支撑能力,以及在这种支撑能力之上,怎样进行内容创新,进行了一系列布局。
“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一句话概括总台的传播,就是融合传播。传媒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变成融合媒体的传播,这种融合媒体的传播体现出高度的互联网化,不管是宽带的互联网还是移动的互联网。这个非常强烈的互联网特点,不是专业的媒体从业者决定的,而是由广大的用户决定的。越聚越多的用户,尤其是新生代的年轻用户,他们在互联网化的传播环境下接受资讯和娱乐。
按照这样一个基本方向,总台对内对外的传播网络也发生了调整。国内传播网络的主要特点是强化互联网和5G传输的布局;向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倾斜;完成“十四五”待完成的40个城市、50个频率覆盖建设。国际传播网络的布局,过去基本靠的是国际卫星,实现总台外宣的覆盖,几十年下来,我们发现这样的覆盖是在天上,没有在地上,总台的信号覆盖到全球90%以上的地区,但是国外很少有用户真正地看到或者黏附在总台的频道里。总台未来的外宣是“互联网+卫星”的传播新格局,重点开发国际网络传播,注重主流社交平台网络的建设,包括扩大互联网传播,重点打造“网红工作室”,“区域之声”以新媒体方式放大传播效果,不仅是内容上网,更重点的是,走进用户的心里,这是总台对外传播要重点打造的工程。未来总台对外传播的主要出口不是全球卫星,而是建立在全球CDN网络之上,比如CGTN新媒体平台,将作为总台外宣的主要出口。
这一传播网络的布局,不是简单把节目放到互联网上,背后代表着一系列技术、平台的体系重构,包括几个方面:
现在总台正在打造一体化云数据中心,以及以海外记者站、国内记者站和总部中心平台为支撑的全球媒体网络。以这两个基础资源,支撑互联网化的对内对外传播体系的建设。云数据中心是媒体内容融合生产和发布的一个基础支撑,包括把原来三台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建设“公有云+私有云”“中心云+边缘云”的架构,在这样的数据中心基础之上,赋能强大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撑能力,形成智能化的云数据中心的支撑。总台正在布局覆盖全球的基础接入网络,这个网络覆盖总部、国内总站、海外分台,现在总台分布在全国的31个站、全球5大分台的同事都是在这个自建的、云化的媒体网络的基础之上进行采编播工作。
在这个全新的基础资源的支撑上,总台将开展IP化节目制播,这也是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发展方向。在国内用IP化制播,因为总台做了4K,而4K的带宽太大,传统的播出系统难以支撑。4K/8K在国际上发展没有这么快,但是对IP化制播的热情同样高涨,原因是什么?国际上的广播电视台也发现,在传统广播电视传播的网络中,他的市场,他的用户份额大概只有1/10,9/10是在互联网上,怎样把专业媒体的高品质内容直接走向互联网?衍生IP化制播一系列的标准和技术,围绕这个技术的建设,总台在“十三五”期间对几个演播室和转播车进行了初期实验,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推动IP化的超高清制播系统、转播车系统、演播室系统、总控系统、8K播出频道、EFP系统、特种装备、下一代音频系统、互动电视平台,为传统的内容制作和播出走向网络传播奠定基础。
在节目生产方面,总台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部署“云—边—端”融合的内容生产体系,过去20年来,总台内基本上是岛域制作,现在正在重构全台的云化制作,建立一个内部的云平台,面向高带宽、高品质的专业媒体的流制播。
以上两点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造升级,第三个重要的方面,总台正在积极部署融媒体制作发布,包括几个重要的工作:
第一个是新闻云的建设。总台的基础网络,云数据中心建立了强大的资源保障,在这个基础之上,总台对内对外新闻的生产,逐渐构建了一个总台的新闻云。这个云覆盖在总台,它和国内国外所有的总站、记者站一起,能够支撑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一体化生产。新闻报道是总台最重要的使命,在所有的节目生产里新闻分量最重。新闻云的打造支撑总台全球云节点一体化监管,能提供强大的融媒体生产能力。
第二个是总台两年前打造的5G新媒体平台。围绕这个新媒体平台,正在把总台所有的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节目构建一个集成发布平台,支撑总台新媒体“2+6+N”的矩阵。“2+6+N”是总台对新媒体未来布局的思考,具体指2个旗舰新媒体(央视新闻和央视频),6个有特点的重点的垂直新媒体端(央视体育、央视财经、央视少儿、央视文艺、央视影音、云听),N是总台在国内国外第三方社交网上的公共账号。同时,总台非常重视5G的布局,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布局,2019年初,总台和三大运营商签订5G战略协议,也是瞄向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视音频传播,其中一些区块链技术和标准,总台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大胆地应用。
第三个是融媒体支撑技术体系。这个主要是面向海外传播。以后总台的对外出口主要是CGTN新媒体平台,培养“网红工作室”这样的节目生产形态,是一种轻量、快播、快发的工作机制。融媒体发布的“区域之声”,对外体现出的是轻量、移动、云化的融媒体内容生产集群。
第四个是2K/4K/8K互动电视平台。利用互联网带宽优势率先开展8K业务,通过点播+直播体现OTT服务优势,多屏关联式内容同步互动体验。
以上介绍的是总台的基础支撑能力和节目的生产发布转型和建设。它背后是总台在构建智能化管理服务。智能化管理服务是强大的融合生产发布能力的基础保障。互联网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迪,其中智能化生产管理和智能化媒资管理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总台正在构建新一代媒资管理服务和新一代内容生产管理流程。
新一代媒体管理服务,由编目体系向标签体系转变,支持融媒体资产的统一检索和共享交换。过去的媒资面向编目,编目主要是面向编导人员,新的媒体平台的媒资是面向用户,建立在标签体系之上,目前我们正在做标签规范。媒资向用户开放是媒体融合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新一代媒资管理服务,打造广播、电视、新媒体融合内容资源管理服务链,提供便捷化服务;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健全内容版权保护体系,为总台版权交易提供技术支持。
对内容生产和管理的流程再造,从过去传统的广播电视内容生产,逐渐地变成广播、电视、新媒体融合的手段,采编播发一体化的流程。流程再造是一个台转型的重要问题,触及很多部门过去习以为常的工作界面,甚至触及很多利益,如果我们要成功地向新媒体转型,流程再造是必不可少的。在流程再造上,技术方面,运用AI和大数据等技术,重构融媒体内容策划、制作、发布、管理流程;能力方面,提供技术资源使用、生产服务监测、在线广告交易、版权交易管理等支撑能力。
在总台所制定的5G+4K/8K+AI的总体格局中,以前基于演播室、总控播出这样的一套体系,逐渐变成以节目提升平台为核心,融合生产为支撑,对外多渠道的全方位的传播。
传播能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参观过头条或者B站这样有活力、发展迅猛的新媒体公司后,我有两点非常大的感触:第一,整个公司是由各种各样做研发的工程师在驱动,由科技在驱动,而不像电视台里大部分仍然是节目部门的人员;第二,整个公司人员的平均年龄比我们年轻20岁。科技创新的驱动是所有目标和方向的基础和源头。这几年,总台围绕5G、4K、8K、AI,做了一系列大胆的科技尝试,这里面包括制播模式的创新。
节目制作模式创新包括4K伴随HD制作、原创混合现实制作、“云来云往”融媒体制作、5G远程信号融媒体制作,每一项探索都紧密结合总台重大的转播活动的应用。
4K伴随HD制作,是总台近三年以来的春晚尝试4K和高清同步制作的全新模式,因为最近三年央视春晚都是4K制作,但是大多数用户还是高清用户,整个制作流程是混合制作的方式,不是两版的制作,也不是做完4K之后播出的时候编成高清,这种同步制作的方式为4K和高清的发展探索出新的道路。
原创混合现实制作是总台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包括AR、VR、MR。在春晚和一些重大的活动中,总台都做了VR版的内容源,未来对外传播,让用户在总台的新媒体平台上看到。
“云来云往”融媒体制作,即总台逐渐地让所有节目部门都在云上制作。云上生产、云上发布,进来是在云上,出去也在云上。
5G远程信号融媒体制作,过去我们的外场基本上要用重装备,转播车,现在总台跟国内公司一起合作开发了5G背包,一个记者背个小小的背包,单兵作战可以替代过去的一个小型转播车。所以5G对于视音频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开展新媒体的制播,总台重点打造两个“云”,逐渐把过去传统的流程搬到云上。一个是“央视新闻云”,因为新闻节目有大量的时政内容,是不同的采编审流程,所以单独做了一个云。“央视新闻云”覆盖全球,总台在全球的记者可通过平台共享新闻素材,进行新闻节目制作和发布。另一个是“CMG媒体云”,媒体云就是新闻之外所有的节目,平台可支撑总台融媒体直播和远程节目制作。
以上是总台传统广播电视业务重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条战线上,总台在积极开拓新媒体平台,将聚合成两大旗舰型新媒体,一个是央视新闻客户端,重点面向时政新闻,另一个是央视频,聚合新闻之外的内容。央视频建设这两年中,总台与互联网巨头做了很多深层次的合作,也了解和吸收了很多互联网架构下的业务流程以及运营思维,吸收和借鉴了互联网公司先进的技术,比如云技术、大数据技术、视音频处理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技术。
音频也是总台重点攻关的领域,视频和音频从信息表达形态上是总台的两大支柱。在音频方面,总台现在重点在做下一代先进的音频技术——三维声技术。三维声是这几年音频领域的一场革命。三维声除了适配超高清之外,更加适合VR全景的视音频体验环境,所以在2021年央视春晚,总台实验了“VR+三维声”的全新制作,三维影像和三维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用户不是升级式,而是颠覆式、革命性的体验。
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运用新技术开展科技创新,推动节目呈现、赛事转播焕然一新。这些科技成果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而是紧密地结合在总台的春晚、冬奥会直播等重大活动中。总台春晚成了媒体科技应用的风向标,最近三年的央视春晚里植入了很多科技创新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实验和应用,对总台下一阶段的技术发展方向,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更明确的目标。
回顾总台过去几年的一些重要动作,科技的步伐一直在前进。2018年底,总台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公司签订了《合作建设5G新媒体平台框架协议》,共同开发建设5G新媒体平台,开展5G媒体应用实践。围绕这个战略协议,在总台新台址环境下,总台建立了全国首个5G媒体应用实验室,三个运营商的5G网络都在这里面覆盖,在这样的5G环境下,对内连到总台的演播室,对外连到我们的用户。三年来,总台进行了一系列的5G媒体科技方面的研究和实验。
2019年央视春晚第一次用4K进行制作,播出的时候因为有高清的兼容制作,大家看到高清更多一点,但是总台储存了原版,版权是4K版的,4K和高清,对比来看,绚丽、色彩、丰富程度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的一种实验,让我们对超高清的HDR、色域、制作流程,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依据于一系列的实验,总台牵头制定了4K超高清节目制播的规范。
在VR、AI方面,总台进行了另外一种探索,制作了原创混合现实IMR 4K专题科幻片《飞向月球》,用半真半假半虚的全新制作手段,和传统的VR有所区别。通常,360度全景VR是以拍摄为主,但是好莱坞现在的影视创作手法已经大量运用了从想象直接到拍摄再到生成的全新思路和流程,也就是说,大量的创意来自我们人脑中的想象,而不是现实中找到东西拍摄出来。现在的AI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有条件直接把人脑中的想象体现到我们的影像当中,用影像表达出来,而不需要通过中间的拍摄。我们认为,信息生成最大的瓶颈恰恰是摄像机和录音机,它们所能捕捉下来的信息是非常苍白和有限的,这个世界最宏大的景象存在人脑的创意和想象当中,什么样的技术能把这样的想象直接复制到现实当中,这是现在国际上全新的思路,很多好莱坞大片正在运用这样的思路,未来某一天,我们不再需要摄像机,我们的影视内容,直接植出我们的人脑中走向现实中,这就是我们的IMR原创混合现实全新的内容创作思路。
2019年10月1日,国庆70周年庆典,总台用8K+5G做了全程直播,有4个机位用了5G,因为那个地方不能布线,在这种全程的大型转播活动中,8K和5G的完美结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让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的经验。2019年底总台做了首部8K纪录片《玉兰之城》。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对VR、4K、8K技术的特点、流程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不是实验室里可以获得的。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超高清的,大型的综艺活动、转播活动和专题片,可能是未来超高清的重点方向。
2020年央视春晚尝试5G+8K/4K/VR的创作,戴着头盔的特定的消费场景下,看到的效果更加震撼。2020年,总台把5G+8K/4K/VR推到重大的直播活动当中。
这些科技创新的成果,以及总台融媒体的打造所带来的推动和影响,源自2019年科技部批准总台建设的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首个超高清视音频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批媒体融合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全媒体生产传播需求,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研究,主要分成三个方向,一个是超高清视音频直播关键技术,一个是视音频融合传播技术,一个是视音频服务安全关键技术。
目前,总台的国重实验室下属建设了9个专业的技术研究实验室,包括超高清电视制作技术研究实验室、超高清电视播送技术研究实验室、虚拟现实视觉呈现技术研究实验室、5G媒体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视听新媒体融合制播技术研究实验室、新闻融合直播技术研究实验室、数字音频技术研发实验室、媒体智慧技术研究实验室、视音频评测技术研究实验室。
除了以上的创新和探索,总台在智能化的内容生成和传播上,做了一些有意思的小实验。比如选择撒贝宁主持的一期节目,通过扫描他的历史影像,不光是人脸,还有姿态,创建三维模型,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辅以动作训练,形成小撒的语言库和动作库,用新的剧本引导,再现一个虚拟化的“小撒”,它甚至可以在舞台上和真实的小撒对话互动,也可被置于虚拟场景中完成展示观众互动数据等特定任务。以图像引擎结合3D渲染技术植入真实场景,仿真语气、语调达到和真人高度一致的效果,而且能以文稿、语音等多种方式来接收内容。也许未来主持人不需要实体化的培养,可以按照不同用户的口味和兴趣,虚拟化一系列的网红主持人,这是未来媒体内容创新的一些重要方向。再如,对已故的老艺术家的声音建模,在我们节目的配音中重新引入,他的艺术生命可以得到延续。人工智能对未来巨大的改变,可能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开始。
还有,总台在新媒体中跟用户做了一些有意思的互动,把《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声音建模之后,由用户来读一篇新闻稿,影像视频中内容是用户说的,但是声音已经是主持人的,满足了很多新媒体用户表达表演的诉求。现在很多新媒体场景,都是在表达年轻一代自我表现、自我展现的欲望,我们可以赋能他更高的科技,给他更广阔的展现空间。
另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历史资料的价值再挖掘。总台现在存了300多万小时的影像资料,很多是早年比较珍贵的孤版,但是影像质量已经不行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总台对一些历史老片进行修复,修复历史影像资料中的噪音,并将低分辨率图像增强为4K超高清图像,老片的画面质量和用户体验得到了提升,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媒体,我们过去把它定位成宣传部门。新媒体给我们的启示是,媒体是信息科技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科技发展是靠技术来驱动的。头条是强大的媒体平台,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传播力,但是头条很自豪地称,我们没有一个编辑,完全靠工程师驱动这个最大的编辑部;抖音现在每天有几千万条视频处理,不是靠人工,完全是靠算法来推动。2010年之后,互联网不断演进,呈现出社交化传播趋势,背后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一系列的新技术,它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带来的就是媒体融合。原来跟我们一点不相关的新媒体,跟我们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关系,造成了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就是因为关系紧密,对我们才有强烈的冲击。这十年走过来,媒体融合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行,它背后的原因就是技术跨越了原来的壁垒,直接走到我们的身边,我们不管是接受它还是排斥它,都必须正视它。社交化带来的从内容到终端的融合,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一系列的新技术带来的变革,让我们不得不去迎接这种挑战,积极地学习和改变自己。未来媒体一定是走向智能化,智能化的媒体,智能化的生成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创作,衍生于我们的大脑,由人工智能的算法来替我们工作。那将是一个全新的,会给我们打开广阔天地的时代,让我们一起来迎接这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