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蓉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元 628040)
从心理学层面而言,职业认同感一般是指个体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的所阐释的职业社会价值以及个人意义感。这种心理感受是在对个体所从事职业的语境、职业习惯、行为方法及环境熟悉及认可的情况下形成。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做好本职工作而达成组织目的的心理基础[1]。
据霍尔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2]:增强职业认同感有利于从业者积极应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有利于提高从业者的自我提升及把握机遇的能力。就高职院校学生和管理来看,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展开学生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可定义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对于其所从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教育工作的职业评价及心理感受。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是从业者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并逐步确认职业角色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培养管理高职学生最重要的主体。
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的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等文件鼓励高职辅导员走专业化路线[3],要逐步成为具有职业化特征的专业人才,要由传统的经验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的专家型人才。而就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现状而言,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表现与国家社会的期望相差甚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对专业型辅导员的要求。就这种现状的成因来看,主要由于辅导员自身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高职院校缺少培养机制,国家及地方政府缺乏促进辅导员职业群体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4]。从辅导员自身来看,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仅为兼职人员,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对辅导员职业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及使命感,仅当作是额外收入来源或者是兼职工作来对待,由此容易缺乏建设职业认同感的基础。而从外因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投入相对匮乏,对辅导员缺乏职业晋升路径的规划,忽视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综合内因外因,辅导员群体由于缺乏职业发展的基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从而职业认同感较低。
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和具体的岗位职责要求[5],辅导员在一方面需要应对学生管理方方面面的事务,同时需要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应对行政部门安排的各种事务性工作,而以上工作的共同特点是微小庞杂,不成工作体系,突发情况临时安排占多数,需要辅导员及时应对,工作时间不固定,从而导致辅导员在自我提升和科研方面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个人成长和发展,而长此以往会造成辅导员群体缺乏工作规划和职业发展的动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感。
高职院校辅导员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学生的监护者,又是学校部分课程的任课教师,同时还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6]。正因为这种职业身份的特殊性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多重压力。首先,需要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辅导员不仅要投入精力时间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管理;同时,作为学生在校内的监护者和管理者,辅导员需要随时待命,学生出现任何特殊情况,需要其第一时间到场处理。其次,辅导员是学校任课教师,还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予以正确的指导。同时,辅导员还是学校行政人员,还需要应对行政部门安排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如相关部门的来访考察等。压力大与社会职业地位形成巨大落差,因此职业成就感相对于高职院校其他岗位如科研教师、授课教师、校工人员等较差,而难以建立起良好的职业认同感。
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对于高职辅导员队伍发展、学生教育管理以及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建设长效提升路径。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选拔与聘任上,要严格把关,逐渐建立起符合高职院校情况及学生特点的完善的辅导员选拔标准及准入机制。首先要综合考虑参选者的基础情况,性别、年龄及学科背景,并且要充分考察其职业兴趣、职业规划及家庭背景;其次,应该着重考虑应聘者是否对辅导员职业有正确的清晰的认知;再次,需要考虑其知识文化水平及心理素质是否能胜任辅导员工作,最后,要综合考量其综合素养及职业技能。通过以上标准基本确定参选者对辅导员岗位的认识,将此作为其职业成长的基石。
在高职辅导员的招聘选拔程序上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选拔的流程上要做到标准化、制度化,充分客观综合考察参选者,同时,保证选拔招聘信息的及时公开,保证选拔过程及信息的可监督性。在辅导员的选拔阶段以遴选出优秀的、高素质、爱岗敬业的辅导员,学校通过招聘程序的正规化,有效提升入选的辅导员的归属感及职业认同感,为其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的高职学生以“00后”群体为主,其追求个性等特点使高职辅导员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面临压力和挑战,高职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职业水平和心理素质,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是其强化和提升职业认同感的基础。若辅导员的能力及心理状态无法满足目前学生群体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职业倦怠,甚至是有一定职业挫败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认同感降低。
在高职辅导员培养培训机制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在辅导员的培训及职业发展方面的资金及资源投入,对辅导员规划公开透明程序化的职业晋升路径,为辅导员建立并完善实践平台、轮岗制度及考核提升机制,为辅导员的职业和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必要条件。第二,积极响应政府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结合院校内容和院系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并且配套完善的考核淘汰机制,在培训流程上不断规范化及制度化,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的长效机制;第三,上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响应和落实国家各项职业培训的政策,协助院校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推动人才队伍服务与配套设施建设;第四,国家层面应该推动建立涵盖学校、地方政府及国家等立体的高职院校的培训模式,建立岗前培训、岗位职业培训等。
完善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管理机制是衡量辅导员能力和职业表现的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而就辅导员本身的特性来看,多数的辅导员以兼岗为主,缺少专岗的教师,而从高职院校的教工教师群体中来看,辅导员群体的收入属于中下水平。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工作以学生事务管理教育为主,其职业成果难以得到量化,由此部分辅导员难以感受到职业的荣誉感和认同感。由此,在绩效管理机制上,高职院校应该以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为目标,制定客观合理的管理考评机制,将组织发展与其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在绩效管理机制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既要考核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结果及工作能力,也要注重结合工作过程,提升辅导员的整体薪资待遇,鼓励发展更多的专岗辅导员。
缓解心理压力,对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考虑和理解辅导员群体面临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心理状态,需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设立专门服务机构为辅导员群体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
随着我国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直接管理者,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就实际情况而言,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呈现出职业认同感较低的问题,而这将关乎我国职业教育的成败与否。因此在新时期需要立足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形式多样的形式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并系统化进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建设。本文结合对高职辅导员的现状的分析,即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欠缺,职业内容边界不明晰以及职业成就感不突出等现状,具体规划以下提升路径:首先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选拔标准及科学公开的准入流程机制;其次建立完善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的高职辅导员培养培训机制,尤其是注重岗前培训、职业培训等方面,切实提升高职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而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薪资福利待遇,鼓励发展专岗辅导员;最后高职院校应及时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以上的路径来提升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职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