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8 01:20李羽佳伍琼仙
山西青年 2021年19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转型

李羽佳 伍琼仙

(成都工业学院产教融合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1730)

一、背景概述

(一)教育部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

自2015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及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地方本科高校提出的新要求,许多大学走上了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与布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合作。

(二)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产教融合由制度安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教育、产业、科技、人才、金融综合性改革的战略举措,也成为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需求导向的根本路径。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路径探索

(一)明确办学定位,强化顶层设计,落实转型发展战略部署

通过制定学校章程等明确发展面向和定位,依托行业办学优势,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明确改革方向、任务和保障,提出应用型发展中长期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体系,并将规划进行年度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及时间表,确保规划的落实。

(二)推进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建设,突出转型发展服务面向

按照重点建设、重点扶持、重点培育的思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所在地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打造核心学科专业群,构建具有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1]。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聚焦转型发展核心领域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人才全面发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应用型、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丰富、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二是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认真调研、分析行业产业现状及发展规划,结合专业建设,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制定对接行业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实践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应用型课程体系。三是以因材施教为核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2]。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条件,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通过丰富公共和专业选修课门类及授课内容、开办企业订单班、推广项目式俱乐部式教学方式、开设辅修专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机会。

(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夯实转型发展资源基石

一是夯实实践教学条件,优化实验室布局。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服务及网络信息化等平台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公共实验室等途径逐步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和内容,为学生打造知识学习、才能增长、梦想放飞的环境和土壤。二是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强化校企合作,多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各教学单位积极建立与企业有序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订单式合作机制,逐步形成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既让学生学习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3]。三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积极推行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成对学生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实验室成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场所。

(五)注重应用型科学研究,提升转型发展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制度,优化流程,鼓励教师开展横向科研及技术服务,鼓励教师承接和参与地方政府重大课题研究,开展面向产业行业需求的应用型科研[4]。二是设立“企业专项”,引导教师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开展应用型科研,面向行业技术瓶颈、社会治理热点、企业技术研发、产业发展规划、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解决行业企业实际问题。三是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鼓励教师形成知识产权等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凝聚转型发展核心力量

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识,拓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渠道。一是在人才引进上,优先引进“双师型”教师,引进优秀企业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任教师;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聘请专家、企业总经理、工程师担任客座教授。二是通过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转型。三是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职称认定和评审标准;建立起学校教师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学习交流、接受培训、参与项目研发等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七)开放校企、校行、校地合作,创新转型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参与搭建共同发展的合作联盟。积极利用各种产教联盟和高校联盟,推动联盟内学校、企业、协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深度合作,促进教育和产业的统筹融合发展。通过获取产业需求及发展方向相关信息,在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平台等领域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主动融入地方发展[5]。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寻求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尤其在产教融合的机制形成、专业集群建设、平台搭建、队伍建设、资源保障等方面的指导与支持,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协同推进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工作格局。

三、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对转型发展的改革认知不够充分

如何将产教融合思维外化于行,转化为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基本理念和行动纲领还需进一步落实,高校内部推动转型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良好的协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各部门(单位)通过自己的理解推动转型工作,校内的协同联动不够,承接能力弱、未形成合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不够突出

真正践行企校共建共享的专业和教学资源数量不多、深度不够,在专业、课程、教材、科研、平台、服务、师资等人才培养具体环节上的应用型特征不够突出。

(三)产教融合平台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现有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数量并不少,但限于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资源投入不足等因素,产教双方良性互动的全新生态体系尚未形成,部分平台在学校落地未生根、开花未结果,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上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平台辐射的引领作用、示范性不强。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升重要性认识

充分认识应用型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开展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应用型科研,通过“培养+就业”有机衔接、“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研发+转化”创新驱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

(二)融入人才培养,体现学校特色

构建以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和招生就业效果为导向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和制度,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满意度、适用度上取得突破,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三)坚持产教融合,坚持服务地方

坚定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坚持“服务产业”的理念,坚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鼓励、支持校内各单位构建多形式的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机制、平台和渠道,切实扩大服务影响力、提升服务竞争力,进一步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深度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探索创新,紧扣四川工业重大需求,彰特色、显本领。

五、展望

虽然我国的产教融合机制研究整体起步较晚,总体数量并不多,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但这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无疑会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增强高等教育内部要素流动、促进多种优势教育资源互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现阶段,虽然仍普遍存在政策法规不足、学术理论尚未形成共识、案例匮乏等问题,但对于条件成熟的院校,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最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向其他地区甚至是全国,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和普及,构建政行企校互利共赢新生态。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转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