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2021-11-28 01:20陈小尘马静娴
山西青年 2021年19期
关键词:管理学人才课程

陈小尘 马静娴

(1.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2.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5)

如今,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特征,人才是对经济起着促进作用的主体。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关键阶段。除明显提高了对管理实践的要求外,并且在培养创新型、智慧型管理人才方面,也不断提升了自身需求。通过对高校所设置的管理学课程自身目标展开分析可知,应对基层经济建设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予以培养[1]。经系统化的教学,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水平,并从根本上,增强其管理能力,故意义十分突出。因此,在现阶段,为与新经济形势发展相适宜,促进学生所掌握的管理知识、技能水平均衡发展,需不断创新改革管理学教学所采取的模式。

一、高校针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高校在培养具有应用特征的复合型人才时,需要完善课程体系。管理学是一门教育性较强的课程,是培养管理人才的基础,对其教学进行改革,意义十分突出。

(一)基于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国市场经济在近年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能够为企业的各种活动提供有效的管理,规范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绩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对应用型特征的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时,需紧密结合课程内容[2]。通过对课程展开个体化教学,可让学生明确管理职能的特点,主动掌握理论知识。另外,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情境实践,可让学生对社会发展需要更快适应。管理学在经济管理专业中,也属重要的必修课目,需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形成以企业有效经营与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导向的教学方案。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提高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有利于高校产教研深度融合

高校作为社会的人才之源,要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建立以业务发展为导向的管理课程,建立社会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实践促进高校课程教学的改进与创新,为企业管理提供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加强高校与社会的沟通,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三)保障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以向社会持续提供专业、智慧化人才为目标。管理的全面性使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针对管理学课程开展系统的教学改革与个体化创新工作,可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并使教学方法更趋多元化,使之贴近社会实际需求,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3]。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管理等方面,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高校所设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时现存问题

(一)教师管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

管理学在我国属新兴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特性,因高校教师多无企业管理实践机会,所以目前目前担任此课程任务的部分教师,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水平上,均存在不足,这也是管理学教学需要改革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吸引力不足

管理学起源较久,但理论形成,也仅一两百年。我国的管理学研究相对落后,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管理特色,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如在针对管理学课程进行内容设置时,不少教材借鉴的西方国家的内容,未紧跟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故阻碍了学生学以致用目标的达成[4]。

(三)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性,缺乏社会实践

管理学极注重实践,在展开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针对基础理论展开系统的传授,还需加强技能、技术的有效培养。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课程讲授期间,采取的仍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互动性不足。因为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在学习期间,常会丧失兴趣,产生疲劳感,课堂气氛表现为沉闷无趣的情况。教师虽然开展了教学活动,但学生较少有共鸣,反馈不足,故教学质量也明显较差。

三、新时代背景下,针对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策略

管理重在实践,课程在教学时,需考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管理游戏设计、场景模拟等,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管理是艺术,是哲学,教师应通过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管理理论知识。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现阶段,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期间,需以更为开放、创新思维,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系统、适宜的教学活动[5]。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要素,但这些要素或模式本身并不是改革的结果。教师只有坚持以“促进有效学习”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才能通过学生的有效学习,将学习方法、管理思想和管理知识传递给学生。

(二)丰富课程、加强互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新思想、新问题不断更新。因此为充分适宜社会的发展要求,需持续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使之具有鲜明、创新的时代特色。首先,教师需要广泛阅读国内外最新、最经典的案例,以及众多优秀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并充分依据实际,同教材所设置的内容有机结合,为学生在学习期间丰富的前沿知识掌握创造条件。其次,课程教学改革要立足社会需要,了解企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的理论知识[6]。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期间,需重视采用案例分析,将极具推广价值的实际案例,营造成情景,向学生进行介绍,并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进行分析,将自身的观点表达出。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编写期间,要选择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的案例,充分反映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做好有效地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增强互动效果,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掌握。

(三)课程专业化

高校在针对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期间,也需重视实际操作技能,以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得以提升,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是极具基础特征的学科,而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期间所设置的活动,均需紧紧围绕学生展开[7-8]。在开展管理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从不同角度、方向,重视学生的诉求,关注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需首先理解管理学教材,针对教材展开内化式的持续深入研究,正确汇总教材中的重点,以及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另外,还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置。同时,需根据培训内容,对实践教学时间、频次作出有效调整[9-10]。

(四)考核立体化

管理课程考核的主要考核形式为4:2:4,即课堂考核比例调整为40%,作业考核比例调整为20%,期末考试比例调整为40%。在这些评估中,主要评估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和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最终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说,这种评估方法比传统的评估方法更全面、更具体。

(五)构建倾向于实践的网络学习平台

管理学在产生时就以管理实践为来源。因会受到各种管理因素的影响,故管理因素也是多变的。学校在开展管理学教学时,需不断完善系统的课外实践体系建立,不断完善学生的理论框架,以期达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的目标。也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之间建立有效联系,以达到交互、共享、开放、通用作用。例如在讲授《管理思想的演变》时,在开始课堂教学前,教师可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传教学案例,学生通过观看,对实践内容有充分了解,进而可增强课外实践水平。

四、结束语

在高校所设置的管理课程开展教学期间,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需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设计、模式选择、情境创设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对管理课程兴趣的同时,增强自身意愿和学习主动性,最终持续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猜你喜欢
管理学人才课程
人才云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