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花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高校学生的成绩评定是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最终评定,是学生取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几年,我国高校教学在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上都不断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案,也初见成效。但关于高校学生成绩评定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很多高校的成绩主要依靠期末一张试卷,学生可以利用短期的冲刺复习达到理想的考试成绩,从而使学生忽略平时的课堂学习和积累,由于学生对课堂不够重视,也导致教师在授课期间课堂管理效果不佳,因此,高校学生成绩评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学生的考核都是通过考核成绩来体现的,但是考核的内容、方式和目的都是有区别的。
我国高校的成绩评定,还是过于强调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完成某一门学科的学习之后,利用试卷、报告、实践性作业进行成绩评定,这种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导致学生的最终成绩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1]。
西方高校的成绩评定有很多地方与国内有所不同,考核的内容比较多样化,而且在考核的频率上也设置较多,多样化、高频率的考试方式设置,使学生不再过于关注期末试卷成绩,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
中西方高校成绩评定办法的相似之处是基本以学分绩点进行计算,即以学期为单位,依据学生的单科期末成绩及该课程的学分值计算平均绩点,平均绩点高的为优秀,在国内,一般先将学生的成绩转化为学分绩点,然后按照各门课程的成绩计算最终的成绩,对学生的学分绩点进行排序,最终的成绩作为学生测评、考核及就业排名的参照。中西方高校中大致学分绩点评价方法是相同的,稍有差异的是转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西方成绩评价比较多维,一般为五级制,转化相对误差较小,国内好多成绩是百分制计算,因此进行成绩转化缺少精确性。另外,大学里基本都是小班授课,平行班级因教师的授课思路与评定标准有所差异,导致学生的成绩高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样90分的同学其真实学习水平未必相同。
中西方高校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定方式也有不同之处,拿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的期末成绩评定办法为例,期末成绩评定虽然也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测试,占比30%,而期末考试试卷占比70%,这样的比例划分导致一部分同学可以通过考前冲刺复习达到及格以上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管不是很全面。也容易导致平时课堂表现很好,思维活跃却不善于背题答卷的学生成绩很低,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固定的试卷考核方式,获得优秀的同学往往是固定的人群。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个性潜能得不到合适的激发,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核心意愿。
西方高校在成绩评定上,考核的方式一般都设置得比较详细,都有很明确的考核标准,每次考核采用累计的方法,避免学生单门成绩影响综合评价,确保每位同学成绩的公平性,教师参考学生的课堂平时表现、讨论发言及参加测验和社会实践的反馈、阶段性小论文的成绩,最终依据各方面的比例及具体评价指标,给出综合成绩[2]。在课程成绩评定中,各项指标的取舍及其权重,也因各学科课程性质、类型和目标的不同有所区别,而且,学生的最终成绩不是由一位任课教师单独完成的,而是由课程负责人与任课教师共同完成,同时,还会有专家的抽查审定,这种多方面多次的成绩评定可以避免任课教师单一评定的主观性,保证了学生成绩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这种评价体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3]。
中西方学生成绩评价办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西方大学的成绩评定办法虽然存在很多优势,但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首先,西方国家人口稀少,师生比例与国内相比较低,平均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与国内相比也非常低,因此可以满足一门课程的成绩评定由两位以上教师参与,教师也有时间和精力完成复杂的过程性考核,教师的工作量看起来复杂,但因其比例较低,教师是完全可以承担且保证质量的。其次,因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及教育背景不同,中西方的教学模式也不同,西方的学生对于相对复杂的考试模式早已习惯,并且在西方的教育模式中显得非常正常,因而学生及教师都可以接受复杂多样的成绩评定。而国内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成绩评价模式一直比较单一,所以要求国内院校完全参照西方的成绩评定模式,采用新的多样化的考核模式有些吃力,师生反感,工作量加大,考核的效果也不佳。因此,依据中国国情,在现有的高校成绩评定的基础上,合理借鉴西方成绩评价的优势,取长补短,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成绩评定办法才是最佳的改革方式。
学生成绩评定办法的制定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主体,确保学生成绩的客观性和真实性[4]。一方面,考核内容特色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中国的国情和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评定办法,比如理工类的课程可以增加实验及研究结果转化的评价,文学类的可以增加学生发表及出版的成绩评价,艺术类的可以增加学生参赛的成绩评价,不同的学科依据实际情况,在大的框架下微调成绩评定的内容与比例,使成绩评定更加有针对性,更人性化地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考核形式多样化。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记录,加大考核的次数,加入同学互评、多位教师评价、综合能力评价、道德素质评价、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等。另外,实现考评信息的多通道多方向流动,为学生开辟一条新的且有效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的途径,无论哪一种评价方式,都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成绩评定理念,有效发挥学生在课程考核乃至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5]。
对国内的大学来说,大部分的成绩来源于期末的一次考试,这种评价方式缺少客观性,无法真实体现学生的水平,期末试卷的形式也是最常用的考核形式。因此,不同的高校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进行考核评价机制的合理设定,比如一些理论性课程,期末成绩及论文成绩的比例可以提高,实践类较强的科目,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应该提高,社会服务类的科目,社会实践的考核比例应该提高,但考核评价机制的多样化,同样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另外,对实践类成绩评价的佐证及监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以防流于形式,变成一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手段和机会,因此,考核机制改革是趋势,但合理的监管,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公平合理地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以本人任教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平面广告设计》,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期末成绩评价采用多模块的考核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弱化期末试卷的比例,对学生成绩进行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能力表现机会。组成学生期末成绩的主要有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笔记、学生的参赛数量及参赛结果、学生的社会相关活动及工作、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的积累与阐述、综合案例的解读及介绍。以上这些按照不同的比例计入学生的最终成绩。
考核方式虽然大同小异,只是侧重的比例不同,但无论任何学科,检验学习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因此,加强过程性考核,加大实践考核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合理办法,也是体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但实现以实践为主体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创建实习实践基地,拓宽学生实践的范围,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基地和平台,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完成考核,用社会实践效果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最直观有效的考核办法,同时,也为高校制定修改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及资料收集,实时关注企业或基地的需求,查找与课程时间与内容都匹配的相关赛事活动。
就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授课为例,教师在授课前依据课程制定合理的实践考核机制,如授课与企业的部分工作相结合,或者在合理的时间段确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各种比赛,在完成教学讲解之后,教学练习部分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也完成了实践比赛活动,参赛实践活动的效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这样的成绩评定办法优势是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检验,劣势是因教师水平不一,实践活动无法过早预测导致教学评价无法像传统的评价方式一样整齐划一,因此要求依据课程或者专业性质制定合理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比例及标准。
总之,不同的考核方式各有利弊,只有客观的认识不同考核方法的优势与劣势,依据国情及课程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方式,保留原有考核方式的长处,吸取西方高校成绩评定的优势,取长补短,使高校成绩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