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景超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是图形全等变换之一的旋转,学生在学习旋转的性质内容方面跟以前学习的平移、轴对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先研究變换前后整体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发生变化,然后再从图形变换深入探究特有的性质,所以,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探究旋转的内容,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图形运动中的变与不变。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旋转的性质,了解旋转作图的步骤和关键.
2.能够根据旋转的性质,会画旋转后的图形.
3. 经历探索旋转作图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
旋转的知识在小学多多少少接触过,但是学生不能把握旋转的本质,不能够把知识升华到特殊性质层面。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平移和轴对称的知识,对图形变换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对图形的探究掌握定义和性质,归纳性质的学习方法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新的内容的学习,比如旋转的本质是如何的,还不能快速掌握并吸收,特别是不能吃透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夹角相等的知识点,因此,教学上要对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突破。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作图的方法.
难点: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创设情景
师生活动:观看图片,思考平移、轴对称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旋转呢?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引出旋转的性质做衔接.
2.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步:在纸①上,剪一个三角形图形,在纸上确定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在纸①下放一张白纸.第二步:在纸②上画出剪掉的三角形图形(△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纸①,再画出剪掉的三角形(△A'BC'),第三步:移开纸①,△A'B'C'是由△ABC绕点O旋转得到的.
师生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拿自备的教具(纸壳、剪刀等)做探究,然后通过PPT操作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观察。通过PPT演示探究,引领学生3个问题逐个突破.探究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亲自量一量,验证结论.
教师追问1:轴对称的性质中:对应点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和数量关系?类比轴对称,说说旋转有什么关系?
教师追问2:旋转是图形绕旋转中心旋转某一角度,此时图形上的点如何旋转?图形中的哪个角表示旋转角?
教师追问3:根据问题①②,你能将猜想的结论归纳一下吗?
【操作】 已知:如下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外一点O,请画出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后的对应四边形A′B′C′D′吗?
画法:连接AO、 BO 、 CO 、 DO,分别做出四条线段旋转后的线段A′O、 B′O 、 C′O 、 D′O,顺次连接A′B′C′D′,即四边形A′B′C′D′为所求.
【归纳】 旋转作图关键步骤:
1. 确定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2. 连接图形关键点与旋转中心后,分别作出线段的旋转图形.
3. 顺次连接关键点旋转后的对应点,所成图形即为所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学生感受旋转性质的发现、概括、验证的过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应用新知
例:如图,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以点A为中心,把△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还有别的方法画图呢?)
分析:关键是确定△ADE三个顶点的对应点,即它们旋转后的位置.
解:设点E的对应点为点E′.因为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全等,所以∠ABE′=∠ADE=90°,BE'=DE.在CB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BE'=DE,则△ABE'为旋转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体会旋转性质的本质,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4. 巩固新知
练习1 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ABC经过旋转之后,不能得到△A′B′C′ 的是( )
练习2 如图所示,△ABC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画出△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A′B′C′.
5.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学生画思维导图,掌握旋转作图的内容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6. 课后作业: (1).三维练习册第62页 (2).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国庆节,运用所学的旋转知识,设计一幅精美的图案。
设计意图:查漏补缺,熟悉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