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小军
摘要:统编教材三至六年级安排了11课共计14篇文言文,增加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给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教学文言文提出更高挑战。结合在统编教材培训中学习理论和自身教学实践,提出文言文教学的“三提倡、三不宜”能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构建开放有活力课堂。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三提倡;三不宜
一、“三提倡”,提高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实效
(一)提倡参照课后练习设定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14篇(则)文言文,13篇都是故事性的文本,这是由统编版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定位决定的——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14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中,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目标,并梯次提高要求。
1.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在具体要求上,“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有一个从“跟着读”到“自主读”的发展过程。三年级是跟着老师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合适的断句和节奏;四年级下学期有一个引导如何自主读正确读流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先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再根据对意思的理解来断句;五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能自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了。“背诵课文”,是丰富积累,也是强化和内化阅读文言文的语感。14篇(则)文言文中11篇,都明确提出了背诵的要求。
2.是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这一点也是梯度变化,要求越来越具体的。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册,只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四年级下册才提出“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且在注释之外,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具体字词的意思。五六年级出现需要借助字典、查资料、合作完成的字词句的理解。
3.侧重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目标设定为复述课文,讲故事为主。如《司马光》《精卫填海》《自相矛盾》《两小儿辩日》都是用自己话讲所学故事。目标设定为感知人物形象的如《杨氏之子》《伯牙鼓琴》。有的从文本的特点提出如寓言故事指向寓言理解和拓展。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二)提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采用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看书质疑、释疑,重点词语应当由学生借助、联系上下文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
(三)提倡通过多种方式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教学容易枯燥无味,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参与度。
1.以范读打动学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朗读,美读中带有节奏快慢、语气轻重、语音高低、语势强弱,不仅大大增加文言文的感染力也敲击学生的心灵。
2.讲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如在教学《夸父逐日》时,让学生自己课前积累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造人》《愚公移山》等或展示收集的相关成语故事。
3.开展课堂竞赛活动
如背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文言成语积累比赛,表演比赛等。分组评比总结,激发内在动力,增加自身文言积累,增强小组荣誉感。
二、“三不宜”,避开小学文言文教学误区
(一)不宜囫囵吞枣吞枣不加理解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活动,具有从文字到声音、从静态到动态、从符号到场景、事件等多样性的功能。朗读几乎是文言文教学的招牌性活动,教材在所有文言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朗读练习。而且朗读活动的要求具有层次性,从“跟着老师读”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再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是一个逐步递升的过程。
特别难读的句子,教师要示范。比如“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教师可先朗读,学生在听读中标画出教师的停顿,再结合注释理解句意,音意联系进一步明确停顿的位置:“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集体朗读从而声情并重、身心入境地深切体验到文章的气势与情感。如五上的《少年中国说》在练习中提出“集体朗读课文”,意在通过集体朗读感受这篇文言文磅碍的气势、蓬勃的激情。
14篇文言文中要求背诵11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篇幅都比较短小,有音乐性,适合学生记诵。文言积累的学习活动主要有朗读、背诵和比较。背诵似乎比较容易理解,但要注意背诵的时机,提供情境式的活动来实现。那种不加理解的背诵,或者背诵形式单一,不注意贴合学生兴趣,是难以实现有效记忆的。
(二)不宜随意提高检测标准
在高考指揮棒下,很多检测题命制老师会拔高检测标准仿照高考出题方向题型,命初中试题,或者仿照初中命题方向命小学检测试题,或自出心裁从难从偏命题。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检测目标与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命题时可参照教材课后练习的题型,不同年级要求阶梯上升。应符合小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难度和广度,可包含朗读节奏,字词句理解,名句背诵,课文内容的感知复述到高年级的课后延伸。让教学和检测有机结合,不宜随意拔高要求。
(三)不宜要求逐词逐句翻译
对文意是要理解的,但不能“拔高要求,要求逐词逐句翻译”。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注释来理解字词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综合运用所学其他理解字词的方法,比如五上《古人谈读书》猜测词语的意思,再查资料验证;五下《自相矛盾》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字的意思;六下《学弈》《两小儿辩日》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通过方法、策略的综合与不断巩固,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掌握方法。注释是理解文意的支架,但不能变成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翻译。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选文大多为故事,儿童对故事的喜爱是普遍而持久的,要把故事作为文意理解的重要言语实践活动。三上《司马光》、四上的《精卫填海》与《王戎不取道旁李》五下《自相矛盾》六上《书戴嵩画牛》和六下《文言文二则》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在语文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进行讲述、指导与提升,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主动建构对文意的理解,获得对故事的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