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评价体系的苏州自贸试验片区发展研究

2021-11-27 10:37顾晶晶顾祖旭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自贸区营商环境

顾晶晶 顾祖旭

摘 要:运用模糊评价的分析方法对苏州自贸实验片区的硬件条件、营商环境、经济规模、创新潜力和联动效应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苏州自贸片区的综合评价结果介于相对好与较好之间,略偏向于较好。针对这个五个方面存在的阻碍进行总结,提出创建飞地港、完善口岸功能;优化营商环境;挖掘和扶持潜力企业;坚持招才引智、注重技工培养;扩大工作专班职能、深层次联动创新五个优化对策。

关键词:自贸区 营商环境 飞地港 联动创新

一、引言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试行特殊贸易、投资与金融政策,并率先探索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的指定区域,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兼具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双重使命,是中国新一轮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其与自由贸易区虽有一定联系但也有关键区别,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参照自由贸易区的部分机制,先行先试、总结经验的,但又并不是完全照搬国外经验,而是要立足本国国情与各地区实际情况建设的一批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的新时代的“经济开发区”。

自2013年9月至2019年8月,中国已经分多批次批准了18个自贸试验区。18个自贸试验区都被国家赋予了不同的探索使命和改革任务,不同的自贸试验区由于其地缘特点、终端市场、发展规模和周边生态的不同,其建设自贸试验区的优势和劣势各有不同,所以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对各地方所建立的自贸试验区进行发展评估,对当地建设自贸试验区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发挥自贸试验区对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指导作用有着极大的意义。因此,本文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以下简称“苏州自贸片区”)为例,利用模糊评价的分析方法对苏州发展自贸片区的多方面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对存在的阻碍和解决措施进行总结,为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基础。

二、模型影响因子分析

对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影响因子的选择,应该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初衷和目的,二是国内外已经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自由贸易区(港)的实践经验。基于以上两点,本文认为可从硬件条件、营商环境、经济规模、创新潜力和联动效应五个方面对自贸实验区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故而本模型将硬件条件、营商环境、经济规模、创新潜力和联动效应列入因子集中。即因子集

其中V代表硬件条件,W代表营商环境,X代表经济规模,Y代表創新潜力,Z代表联动效应。

建立各级影响因子的隶属度值及含义如表1所示,使用专家经验评定的方法,得到苏州自贸片区对应的影响因子领域的隶属度值。

(一)硬件条件

硬件条件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基础,主要指自贸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环境保护、生命支持和信息网络等传统领域和以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苏州自贸片区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在大部分领域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其能够长年占据全国经开区榜首位置就是最好的例证,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苏州工业园区凭借其巨大的工业规模和企业需求动力,在全国最先发展工业互联网,并且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让工业互联网看苏州成为了业内共识。虽然,苏州自贸片区在硬件条件上成绩斐然,但也不是没有短板,就对于自贸试验区发展至关重要的贸易便利化而言,苏州自贸片区缺乏一个对外的口岸支撑其先行先试的创新任务。

世界上凡取得较大发展成就的自贸区(港)无一没有一个或多个口岸作为其发展的支撑。优质的口岸服务和环境,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可以极大地增强外贸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而新加坡港优良的天然条件和优质的口岸环境就是新加坡发展自贸港的最大倚靠,依靠新加坡港这一亚太地区最大的国际中转港,新加坡最终形成了拥有七个自贸区的综合型自由贸易港。而对于苏州自贸片区而言,因为缺少了一个优质的口岸与做支撑,苏州自贸片区内企业国际物流成本仍然较高,物流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或者初涉国际贸易的企业而言,往往会面对集装箱出厂后不知所终或者被迫接受额外费用的窘境。以一个40尺集装箱装货以CIF贸易模式从苏州自贸片区附近的太仓港口出口至日本为例,出口企业需支付的海运费用约为240美金,陆运总包费用约为1200人民币,报关费用100人民币,VGM和仓单申报费用分别为15/箱和50/票,合计出口费用为3000人民币每箱。但是代理的实际成本为海运费约150美金,陆运费900人民币,报关成本约10元,VGM和仓单申报费用总成本少于20元,合计成本约1900人民币,代理的高利润率和陆运成本的高占比,推高了企业的国际物流成本,并且上述费用还不包括可能的查验费等其它不定费用和因为流程不透明或者商业竞争导致的额外附加费用,个别情况下,上述不定费用和额外附加服用可达到上千元。除了物流成本较高外,对于外贸经验较少的企业而言,因为物流过程的不透明还多次出现过货物未按贸易合同的规定按时交付的情况,使企业承担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因为远离主要对外口岸,对于整个通关物流过程的业务流程、各环节收费情况以及集装箱动态等信息难以进行有效掌握,同时导致陆运成本占比居高不下。所以,缺乏对外口岸会导致苏州自贸片区的探索之路会有缺失,发展之路会有不足。

综合来看,苏州自贸片区的硬件条件在国内是属于第一梯队的,但是还需要一个拥有足够能级的口岸来作为其在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与贸易便利化领域进行先行先试的基础支撑。只有补齐硬件短板,才能使苏州自贸片区的先行先试与改革创新不仅仅走在全国前列,而是真正能够对标新加坡、中国香港和纽约等一流自贸区(港)。所以在硬件条件方面,本文对苏州自贸片区的评价为较好,隶属度为0.7。

(二)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灵魂,打造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几乎是国家对每一个自贸试验区所提出的要求。所以,营商环境是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重中之重。苏州自贸片区所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营商环境在国内来说是属于第一梯队的,一流的营商环境是苏州工业园区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不二法宝,也是园区经验的精华所在。在苏州自贸片区成立伊始,苏州工业园区就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新30条,就是要依靠对营商环境的再优化打开苏州自贸片区发展的新局面,所以苏州自贸片区在营商环境这个要素上,有好的基础,也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对应国家给予的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任务,苏州自贸片区的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对标国际一流的自贸区(港),苏州自贸片区在以下两点上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1.政策制定与调整机制可进一步优化。这主要体现在苏州自贸片区的各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制定仍然是传统的政府主导,听取相关部门、机构和少量代表性企业的意见模式,而真正的市场主体或参与方,少有机会参与政策的制定。政策发布后,缺乏一套完善而高效的结果评价机制,进而导致对政策后续调整的不及时与不到位。例如,苏州自贸片区推出了旨在支持中小型高新企业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鼓励各银行积极为中小型高新企业提供基于信用评估的金融支持,政府提供总额40%的风险保障。政策落地后,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型企业非常期待政策能够帮助他们获得金融支持,但是各家银行对于这一政策的反响并不积极,整体业务量十分有限。主要是因为对银行方面的担忧考虑不足,没有真正激发银行的积极性,导致了政策难以有效落地,后续也没有及时对政策进行有效调整,这样的有始无终的政策对于苏州自贸片区的营商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待提升。贸易便利化是指通过程序和手续的简化、适用法律和规定的协调、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和改善,为国际贸易交易创造一个协调的、透明的、可预见的环境。苏州自贸片区现行的事前事中监管的通关模式需要根本性的变革,以提升区内企业的通关便利化水平。苏州自贸片区内企业的现行通关模式经过几十年的优化,通关效率已经大幅度提升,通过国标版单一窗口,企业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不见面报关,对于未布控查验的货物从报关开始到通关放行30分钟以内就可以完成。整体通关效率即使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落下风。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推行的“一站式”电子通关平台,接受绝大部分企业通关程序的自主化一次性申报,八成的货物从报关到放行不超过35分钟就可以完成,苏州自贸片区企业的通关时效与之相当,基本做到了现行模式下通关效率的最优化。但这仅仅是对于未被布控查验的货物,对于被布控查验的货物,传统的事前事中监管模式下,海关的口岸查验效率尽管已经做了最大努力的提高,但是因为等待查验导致的外贸货物的滞留期仍然较长。而这种滞留期往往会严重影响区内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供应链资金压力,尤其是综保区内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一种原材料的滞留期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生产,甚至会影响该企业所处产业链的上下游多家企业,产生非常高的滞留期成本支出,这十分影响区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些年苏州自贸实验区在营商环境方面是走在国内前列的,但是在世界范围,苏州自贸片区与世界一流自贸港(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既要对标找差距,学习借鉴世界一流的自贸区(港)的成熟经验,也要在追赶中不断总结创新,最终打造出“苏州最舒心”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所以在营商环境方面,本文对苏州自贸片区的评价为较好,隶属度为0.7。

(三)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是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资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约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或自由贸易港,其中取得较好发展仅是少数,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本身就有着一定的经济规模支撑其自身发展。同时,庞大的经济规模意味着较高的财政收入、庞大的企业数量、巨大的贸易需求、多样的产业结构和直观的改革效应,而这些对于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州自贸片区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2019年度地区生产总值2743.4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0.2亿元,进出口总额860亿美元,区内共有4000多家外资企业、6万多家内资企业。苏州自贸片区的经济规模在国内而言是相当可观的,同时这样的经济规模还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这对于苏州自贸片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但是这其中自主贸易的比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传统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仍然占有较大比例。这影响了苏州自贸片区经济规模的质量。虽然苏州自贸片区正努力发展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自主贸易,努力使自主贸易占据越来越大比列,但这需要苏州自贸片区持续进行改革创新,形成积极引导加工贸易向自主贸易转移的良性循环,而各项改革创新的最终成效如何又都可以在经济规模上得到反馈。

可观的经济规模就是苏州自贸片区进行先行先试的重要资本,但是自主贸易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现状又制约着苏州自贸片区获得更大的发展资本,所以在经济规模方面,本文对苏州自贸片区经济规模的评价为相对好,隶属度为0.6。

(四)创新潜力

创新潜力决定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高度,本文所指的创新潜力是指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已经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全球产业链格局已大致已经形成,如果没有新的科技爆发点,就不会有新的增量资源和新的红利,那么各区域实际上是在争抢存量资源,对于存量的争夺虽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发展增量,但是这样的增量必然是有限的,所以新的科技带来新的增量和红利,而新的科技却决于此区域的创新潜力。

在创新潜力方面,苏州自贸片区在国内并不算十分突出,在科技发展水平方面,除了纳米和生物医药等少数几个领域在业内处在前列外,其它科技领域苏州自贸片区并没有处于国内一线梯队。虽然,苏州自贸片区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乃至整个苏州在最近几年已经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并且在引进人才、引进高校、引进科研机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按照《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要求优化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方面,在自贸实验区挂牌成立伊始,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但是这些措施是需要时间来发酵出最佳的效果的,目前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效果与苏州自贸片区的建设要求是不匹配的,甚至于面对国内外其它发达区域在争取提升区域创新潜力资源上的竞争时,苏州自贸片也并没有太多突出的优势。同时,提升科技水平,并不能单单尊重科学技术的发明者,也要尊重科学技术的执行者。

苏州自贸片区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这就意味着苏州自贸片区未来离不开技工的努力,善待技工便是善待苏州自贸片区的未来。但是现状是,苏州自贸片区在建立与之需求相匹配的技工培养与发展体系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都知晓德国技术世界闻名,但鲜有人知道在德国成为技工是十分自豪的事情,德国技工敬业的工作态度背后,是完备的培养与发展体系以及优越的福利体系,他们可以在工作中获得财富、认同感、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依靠本国优质的技工群体,德国制造在全球就是精品的代表。苏州自贸片区同样需要建立自身的优质技工群体来打响自身的质量品牌,以提升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从而优化自身的创新潜力。

苏州自贸片区在创新潜力上的相对弱势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是苏州自贸片区未来需要花大力气去提升的领域,也是事关苏州自贸片区未来能否成为国际一流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经济规模方面,本文对苏州自贸片区经济规模的评价为临界,隶属度为0.5。

(五)联动效应

联动效应是自贸试验区的试金石。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个改革的高地,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经验后在全国复制推广,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而联动效应则是这一任务最佳的黄金标准。但是联动效应绝不应该仅仅是纯粹的制度和经验输出与单向帮扶的结果效应,而应该是在优势叠加、联动创新、协同发展基础上的互利共赢的成果效应。故而本文认为联动效应在前期应偏重于对自贸试验区发展所需补缺赋能方面工作的成果的评价,后期则应偏重于自贸试验片区在输出实践成果和带动效应方面的评价。

在苏州自贸片区挂牌当年底,苏州市人民政府就发布了《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方案》,以加快推动全市国家级开发区与苏州自贸片区的联动融合发展,联动创新区的主要建设任务包括:先行先试苏州自贸片区改革创新任务、复制推广苏州自贸片区改革创新经验、完善与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合作机制、加强与苏州自贸片区在重点改革领域的融合协同、开展差异化特色化改革探索等。在第二年,苏州还组建了自贸区工作推进专班,专职加强全市范围内的自贸区联动工作。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已成功复制推广了35项改革试点经验。与国内其它自贸试验片区相比,苏州的自贸区联动工作起步早,见效快,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仍有两点不足。首先,苏州自贸片区的联动工作偏重于相关创新成果的输出,而在为自贸片区补缺赋能方面相对滞后。从国内外自贸区(港)的发展经验来看,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是体系化的,需要大量资源要素的聚集,从而打牢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基础,在国家发布的江苏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中也提出探索与自贸试验区外机场、港口、铁路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联动发展,本文认为这其实就是国家为各自贸试验区指出了弥补自身资源要素不足的解决办法。其次,联动工作的方式方法还可以再优化,苏州自贸片区各类创新成果的实践时间长短不一,且产生的成果效应最终如何,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显现。同时,各联动创新区各有各的特点,对于苏州自贸片区输入的创新经验的理解程度、接受能力和推行环境各有不同,所以在进行联动工作时,应该采取更为耐心且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通过扎实而稳定的联动工作提升自贸片区的联动效应。

苏州自贸片区在联动效应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走在了国内前列,但是联动工作过于单向,并且在方式方法上仍有优化空间。双向开展联动工作的实践和更为高效的联动工作方法,也应该是苏州自贸片区先行先试的重要方面,也应该要为国家实践出好的创新经验。所以在联动效应方面,本文对苏州自贸片区联动效应的评价为相对好,隶属度为0.6。

三、模型各因子的权重

(一)权重的计算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苏州自贸片区硬件条件、营商环境、经济规模、创新潜力和联动效应五个影响因子的权重。

建立五个因子相互关系的矩阵如表1所示。

(二)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法原理,利用矩阵A的理论最大特征根λ与矩阵阶数n之差检验一致性。经计算,一致性指标CI=0.035,CR=0.031(一般认为CI<0.1、CR<0.1,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重新进行两两比较。)

经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可接受,权重结果符合评价规律。

四、评价结果与优化对策

(一)评价结果

基于本文对苏州自贸片区五个影响因子的评级结果,得出因子的隶属度矩阵为:

最终评价结果R为0.66,对照评价隶属度表,苏州自贸片区的综合评价结果介于相对好与较好之间,略偏向于较好。

(二)优化对策

1.创建飞地港,完善口岸功能。苏州自貿片区没有口岸,但是不代表苏州自贸片区一定不可以有口岸的功能。以港口为例,海港口岸对于国际货物贸易最重要的两个职能。一个是港口的职能,其又可分为堆场功能和岸线功能,堆场功能主要用于装卸车和集装箱堆存作业,岸线功能主要用于集装箱的装卸船作业。另一个为海关监管场所,满足海关对于进出口货物的监管需要。在港口的功能中,除了岸线这一功能是由自然因素决定的,难以拥有外,其它功能都是可以在地理上延伸至苏州自贸片区的。例如苏州自贸片区内本身拥有一个内河港口园区港,其岸线条件决定了其装卸船作业的上限,但是限制不了其为苏州自贸片区提供其它口岸服务的上限。苏州自贸片区可联合区内企业目前走货的主要海港口岸,把这些海港岸线功能以外的功能尽可能地延伸到园区港,把园区港就作为这些海港的飞地港,可以收提海港的空箱和重箱,将园区港的海关监管结果同等效力于海港海关监管结果,客户可以选择在飞地港海关接受查验或者在海港口岸接受查验。出口集装箱就近送到飞地港就等同于送到海港口岸,由飞地港口岸根据客户的母船船期以内部作业的形式通过集卡车或者内河驳船转运至相应海港口岸。进口集装箱可根据需要由海港疏港至飞地港等待接受海关监管,放行拆箱后将空箱直接还至飞地港视同还至海港堆场。

通过上述措施将海港的主要服务直接延伸苏州自贸片区后,首先,企业的陆运成本将会有效降低,集卡车队可以就近还箱并重新提箱做另一单业务,就改变了原来海港与货源地之间一个来回仅做一笔业务的情况,单趟业务成本降低为原来的60%;其次,分担口岸海关的监管压力,减少自贸片区企业的货物滞留期,从而提升企业作业效率,减少企业查验成本支出;最后,当此种模式形成规模后,可改变海港被动接受集卡车上下车作业需求的现状,海港和飞地港可以根据陆运道路状况、码头作业繁忙规律等因素综合制定装运计划,提升运输效率和港口作业效率。

2.优化营商环境,挖掘和扶持潜力企业。首先,要以制度创新引领政策创新,政策出台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那么政策制定就应该敢多考虑政策相关方的意见,并且要在对相关业务领域有着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制定。所以,可以考虑建立要有专业人士参与的政策制定評估机制,并且政策在发布前应该广泛接受相关方的评议,基于评议结果按需调整政策内容。同时,为每项政策制定量化的落地时间与实现目标,以量化结果作为政策是否有效地评价依据,并基于量化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从而建立一套更为高效完整的政策制定与调整机制。其次,可在参考新加坡的“一站式”电子通关平台模式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由政府背书的基于企业主体思维的贸易综合服务平台,运用第三代区块链技术,保障平台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将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需面对的通关、外汇、物流、市场监管、税务、法律和金融保险等各相关方的数据需求一站式解决,整个贸易业务流程在充分考虑企业现状的前提下实现操作标准化和简便化。通过平台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苏州自贸片区内企业贸易过程更加便利化,政府的监管更加高效化。同时,建立以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的事中事后监管体制以逐步替代传统的事前监管模式,最终形成开展自由贸易的强大吸引力。此外,在通过各领域的改革创新以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引导国内外规模企业总部落户的同时,应在深入研究全球产业链的基础上,注重国内外高端产业领域中小型潜力企业的挖掘与扶持,力争在下一个二十年能够培养出一个如华为、阿里巴巴级别的国际龙头企业。

3.坚持招才引智,注重技工培养。苏州自贸片区需要坚持既定招才引智政策,始终将招才引智工作放在自贸片区发展的优先位置。同时,也要注重打造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科技创新氛围。以外部引进促进本地培养,并且始终如一的将各项政策措施按质按量的长期坚持下去,绝不能只注重追求短期的效果提升,而不注重打牢提升创新潜力的根基。与此同时,苏州自贸片区要敢于在全国率先重构技工生态体系,从提升技工的社会地位和薪资福利入手,将技工纳入现阶段各项人才政策中去,提升技工这一职业的职业自豪感。并且要高度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绝不能让职业学校成为不学无术之人的聚集地,要让职业学校能够吸引学生中的佼佼者,并且成为技术强、品德高的“大国工匠”的培养基地。通过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把苏州自贸片区变成中国技工人才的聚集地,从而提升苏州自贸片区的创新潜力。

4.扩大工作专班职能,深层次联动创新。首先,可扩大现有的自贸片区工作推进专班的职能,丰富工作方法。工作专班在熟知苏州自贸片区各项创新工作的基础上,也要能够了解其他联动创新区的实际情况,能够因地制宜的做好创新成果的推广工作。同时,工作专班也要能够及时了解自贸片区在补缺赋能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大胆为自贸片区探寻潜在的补缺资源。例如,前文所提自贸片区缺乏口岸功能,工作专班可寻找合适的口岸,开展飞地口岸的模式研究,为自贸片区积极赋能补缺。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寻求产生1+1>2联动效果。仍以口岸功能补缺为例,上海港是苏州自贸片区走货的最主要口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口岸,苏州自贸片区虽然是他的一块主要货源地,但是协调上海口岸的相关单位全力支持苏州自贸片区的口岸功能补缺,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可先选择同属苏州范围内的太仓港作为其补缺口岸功能的对象较为适宜。2019年,苏州自贸片区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从太仓港走货的数量大约为35万标准箱,而苏州工业园区2019年的出货量约为280万标准箱,太仓港已经承担了约12%的货物量,具备了进行飞地口岸模式联动创新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同属苏州地区,同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其与苏州自贸片区在的联动创新不会存在地域和行政上阻碍,可以最大限度的支持苏州自贸片区的创新改革工作。在太仓港取得足够的经验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后,再寻求其它更大口岸的支持,最终全面推广这种模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联动工作可考虑更深层次的方法,自贸片区不应该仅仅是创新成果的输出地,还应该是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的输出地。应该进一步加大自贸片区与各联动创新区的人员交流,既要能够为各联动创新区培养具有创新改革意识与能力的各类人才,也要舍得把自己的各类人才输送到联动创新区,把自贸试验区发展的经验与创新的思维带到各联动创新区,实现深层次的联动创新,以达到更好的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1]佟家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深化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探讨[J].国际贸易,2018(1).

[2]覃丽芳.国际经济新形势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研究[J].创新,2019(9).

[3]李世杰等.论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内涵辨析、发展沿革及内在关联[J].南海学刊,2019(9).

[4]胡耀蕾等.我国自由贸易港构建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实施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18(8).

[5]孙云花.海洋强国战略下连云港发展第四代港口势在必行[J].煤炭与化工,2020(01).

〔本文系2020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用对策类)“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2020ZD12)结题成果〕

〔顾晶晶(通讯作者),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顾祖旭,江苏省太仓港管委会〕

猜你喜欢
自贸区营商环境
淄博市淄川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
准入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营商环境视野下的自贸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