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27 11:29:20王丽红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均值课外体育锻炼

刘 智,黄 茜,王丽红

(湖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205)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1]。所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中除了需要提升校内体育课程水平,更需要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的去更多的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本研究对湖北省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促进和引导儿童青少年广泛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从湖北省随机抽取经济水平好、较好、一般和较差的四个地市(武汉市、黄石市、荆门市、潜江市)为本次抽取点,再根据城乡和性别分四类人群,抽取9至18岁儿童青少年人群为本次调查对象,四个地市收集的调查问卷数量为4 487份,通过筛查剔除无效问卷115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4372份,样本量详情见表1。

表1 样本量(单位: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的问卷,通过专家论证及预实验证实问卷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访问员携带问卷到抽样点学校,通过对适龄班级学生随机整群抽样,将抽取到的班级以班为单位集中,随后进行问卷填写并当场统一收回。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0.0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方法有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列联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各项指标变量数据的关素进行探索,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设为a=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的认知

为了研究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认知情况,本次调查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量表形式进行调查,问题项按“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选择顺序分别授予1、2、3、4、5分,表2显示,经检验9个条目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0.873,统计学基准线≥0.7),故将9个问题的得分进行求和,并根据其内容特征将“和值”重新命名为“体育锻炼认知”,为了保证分析的精度,本研究将“和值”换成秩次分,秩次转换遵循最低秩授给最小的数,则意味着结果中秩次均值越小,青少年体育锻炼认知水平越高。

通水,不是简单的引水下山、接水入户,必须思虑周远,质效兼顾。在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上,我省以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不断探索。

表2 青少年体育锻炼认知的内部一致性检验一览表

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图1),在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水平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LSD多重比较,p<0.05),高中生体育锻炼认知水平最高(秩次均值:男生2 017.4、女生2 150.3),其次是初中生(秩次均值:男生2 244.9、女生2 371.6),体育锻炼认知水平最低的是小学生(秩次均值:男生2 519.6、女生2 605.0),但各年级男生体育锻炼认知水平与女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图1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人群体育锻炼认知水平差异

城市学生同样表现出高中体育锻炼认知最高(秩和均值:1 887.3),初中生次之(秩和均值:2 219.4),小学生体育锻炼认知最低(秩和均值:2 467.0)(LSD多重比较,p<0.05);而乡村小学生与初中生体育锻炼认知无显著性差异(秩和均值:小学2 698.8、初中2 621.5,p<0.05),高中生体育锻炼兴趣最高(秩和均值:2 292.8),与其他两个年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城乡比较,城市学生各年级组体育锻炼认知水平均高于乡村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图2)。

图2 不同城乡不同年级人群体育锻炼认知差异

2.2 体育锻炼兴趣

研究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兴趣的问题,同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量表形式开展进行调查,表3显示,经检验7个条目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0.885,统计学基准线≥0.7),将得分进行求和,“和值”重新命名为“体育锻炼兴趣”,同时将“和值”换成秩次分,秩次转换遵循最低秩授给最小的数,结果中秩次均值越小,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越强。

表3 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的内部一致性检验一览表

高中男生与初生男生体育锻炼兴趣无显著性差异(秩和均值:男生2 249.6、男生2 234.5,p>0.05),并且体育锻炼兴趣明显低于小学生(秩和均值:男生1 889.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女生则表现出较明显的高中生体育锻炼兴趣最低(秩和均值:2 754.3)、初中生次之(秩和均值:2 604.0)、小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最高(秩和均值:2 014.8),差异具有显著性(LSD多重比较,p<0.05)(图3)。城市各年级组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明显高于乡村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图4)。

图3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人群体育锻炼兴趣差异

图4 不同城乡不同年级人群体育锻炼兴趣差异

2.3 体育锻炼目的

通过对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目的分析可以看出(表4),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其次是因为“体育考试或测试需要”的人群;因为“家长要求、学校或老师要求”而去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并不高。

表4 青少年体育锻炼目的选择一览表(%)

不同性别人群方面,男生因为“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生因为“体育考试或测试需要、学校或老师要求”而去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人群方面,小学阶段学生因为“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因为“体育考试或测试需要、学校或老师要求”而去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方面,城市学生除了“学校或老师要求、家长要求”而去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乡村之外(p<0.05),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 熟练掌握的体育锻炼项目

通过对运动项目技术的掌握情况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儿童青少年掌握的运动项目主要有跳步、羽毛球、跳绳、乒乓球、篮球、跳远、足球、健步走、游泳、踢毽、韵律操等。

男生掌握乒乓球、篮球、足球、武术项目运动技术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掌握跳绳、踢毽、韵律操项目运动技术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乡村学生掌握游泳技术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城镇。高年级的学生掌握球类项目运动技术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表5)。

表5 青少年运动项目技术掌握情况一览表(N=4 608,%)

2.5 课外体育锻炼参与

从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率方面来看,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小学阶段学生高于初中阶段学生、初中阶段学生高于高中阶段学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率一览表(%)

2.6 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评估性别、学校年级、体育锻炼目的、运动技能掌握数量、父母体育锻炼行为、父母陪同参加体育锻炼、周围体育锻炼人数、居住地体育锻炼场地情况来分析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的影响(表7)。

表7 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影响因素的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男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是女生的1.727倍;小学阶段学生是高中阶段学生的1.731倍,初中阶段学生是高中阶段学生的1.386倍;从体育锻炼目的上来看,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群是”家长要求“才去参加体育锻炼的4.018倍,其他各因素之间差异不明显;在运动技术掌握方面,基本上呈现出运动技能掌握的越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越高的趋势。

父母体育锻炼行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也较明显,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父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是父母”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2.237倍,父母”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是父母”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1.461倍;

居住周围体育锻炼人数“很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居住周围”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2.336倍,居住周围体育锻炼人数“有一些“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居住周围”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1.472倍。居住的地方锻炼场地”很充足“的学生是居住的地方”没有“锻炼场地的人数1.472倍,居住的地方锻炼场地”一般“的学生是居住的地方”没有“锻炼场地的人数1.130倍。

3 讨论

3.1 体育锻炼的认知、兴趣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具有良好的影响,对其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体育的教育以及体育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对学生的体育的认知的提高和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至关重要。从本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认知和行为存在着明显差异,高年级的学生体育锻炼认知水平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这也符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认知的发展规律。城市学生的体育锻炼认知水平明显高于乡村学生,说明乡村学生在体育锻炼认知教育和宣传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研究还显示在体育锻炼兴趣因素上,小学阶段人群体育锻炼兴趣明显高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业重,课外时间少有关,没有太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青少年屏幕时间也在逐渐增加,闲暇时间活动的兴趣逐渐被转移,导致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时间的减少,从而逐渐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兴趣[2]。在参加体育锻炼目的上,绝大多数学生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才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最有效的方法。在体育锻炼技能上,应多培养和掌握比较有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技能,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从而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参与。对于青少年年而言,体育学习兴趣可以激发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情绪,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更容易被同伴所接受产生良好的同伴关系,而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校适应[3]。

3.2 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

从本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男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率只有27.3%,女生则更少,只有18.1%,这说明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度并不高,并且不同性别差异较大,城市和乡村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级阶段,小学生参与率最高,高中生参与率最低。

从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都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学校应多开展学生体育课,多元化提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向学生广泛的传授科学的运动健身知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如果学校老师对学生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超过其他,则容易忽视了学生的体质水平,由于文化课成绩关系到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晋级以及学期考评等切身的利益,所以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家长虽然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视,但是处在应试教育下,更加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4],这种因素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度会有较大的影响,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应注重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另外,家长因素也十分重要,父母的体育行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较大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经常性的、有规律性科学的去参加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学校和居住地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的丰富多样性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重要原因,不论是体育老师的授课还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其基础主要是运动场地、设施的齐全;另外,学生参加锻炼的方式、时间、频率等还源于家长的支持情况[5];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如果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缺少认知,例如,怕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担心学生的安全等[6],这必然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障碍,应该消除这种不利因素。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体育教育逐步走入正规化这对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体育行为的养成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但是,这种教化作用如果想内化成青少年自身的健康体育生活方式,不仅仅需要家庭和学校还更需要社会和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共同作用。

4 结论

青少年高年级年龄段学生的体育锻炼认知水平明显高于低年级段的学生,但体育锻炼兴趣却呈现出高年级年龄段的学生低于低年级年龄的学生。各年龄段人群参加体育锻炼原因主要还是“自己喜欢”,因此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显得十分重要。青少年运动项目技能的掌握还是过于单一,应该培养运动技能的多样性,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形式。

目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率较低,影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还是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积极引导有待提高,以及青少年的父母要鼓励支持,以及青少年体育锻炼场所、器材是否齐全也是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从而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支持路径,提高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

猜你喜欢
均值课外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均值不等式失效时的解决方法
均值与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转动小脑瓜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