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
(抚顺雷锋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时代色彩,对世界文学都具有明显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题材,其中展示了作者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无与伦比的戏剧构思,由此创造出了一个文学研究的领域。莎士比亚丰富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丰富的研究资料,其创作语言和内涵作为重要的内容,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差不多四十多部的戏剧,一百五十多首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来源与于社会现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取代封建主义社会的过渡,他的作品大都是对当时先进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表达。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当中,封建统治阶级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瓦解,当时的先进资产阶级已经逐渐地成为社会上的主导力量。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尤其会反映出莎士比亚的思想,历史剧中永远主张对现有制度的改革,主张国家权力应该属于有知识和有能力的新兴资产阶级[1]。
作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莎士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经常都会表现出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特点,几乎所有的台词主体中都会使用“素体诗”的形式。素体诗没有特别固定且统一的格式,也没有韵脚,它是一种与自然语言特别贴近的语言形式。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所采用的素体诗形式让作品拥有了更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让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性格可以得到更好的表现。
英国文学历来都讲究语言文学的诗意化,这一点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更是有着明显的体现,其作品的语言不仅具有足够的精炼度,并且也足够优美,整体的语言都如诗歌一般充满着韵律感和节奏感。首先,素体诗的应用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真实性和性格特征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展示,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就可以看出,在罗密欧向朱丽叶真实爱意的桥段中,罗密欧向着月亮发誓,所得到的朱丽叶的回应:“Oh,don't swear by the moon,that inconstant moon,that changes every month in her orbit,in case you love should prove equally unreliable(不要向着月亮起誓,因为月亮在每个月都会不同的阴晴圆缺,若你向它起誓,就代表着你的爱也像它一样变化多端)。”在这个桥段当中,莎士比亚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与感情作对比,不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非常的具有深意。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罗密欧的深刻情感,素体诗的应用让情感表达变得愈加酣畅淋漓;其次是将素体是应用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当中,不仅可以让戏剧的情节变化得到推动,让人物的形象可以到很好的深化,同时也能对戏剧的感染力进行强化。比如说《威尼斯商人》中对于商人内心活动的描写中,其中不仅包含着对粗俗语言的描写,当然也具有高雅的诗体写作,让商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来,真正的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最后,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为了更好地表达,经常会打破诗体格式的限制性,由此创造出了自由诗体的重要形式,让作品情感得到了更好的表现。以《奥赛罗》为例,其台词的创作大量地使用了无韵体诗形式台词,尤其是在奥赛罗听信伊阿古的谗言之后,准备杀死气质之前的心理活动描写,充分地体现出了奥赛罗内心的纠结和不安,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经常会应用各种各样的修辞,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展示出其语言才华。莎士比亚通过这些修辞来让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得到更好的表现,为整个作品的中心思想都提供一个有力的帮助。
双关修辞是戏剧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主要是将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同读音的词组做好替换,然后再利用不同含义的词来做出不同的含义表达,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出一语双关。双关同样是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修辞,几乎在每个部分都有应用。比如说《凯撒大帝》中马克·安东尼对于罗马时政状态的描述,它将“不安全的罗马”用“no Rome of safety”来表述,实际上Rome 和 room 的发音是完全相同的,在发音和词义上都是一语双关的明显使用。在《威尼斯商人》中格莱西指责夏洛克的卑劣行径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Not on thy sole,but on thy soul,harsh Jew,thou mak’st thy knife keen”。其中的soul 和 sole 是属于同音词,但是意思上却存在在这千差万别,与上下文语境做好结合就可以看出,这是明显的双关语,不仅可以表现出夏洛克的无比残忍,也能突出夏洛克的自私。除了戏剧,莎士比亚大部分的十四行诗中也大量地运用了一语双关的语言结构,发挥出了耐人寻味的效果[2]。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当中,夸张的手法也是其中的一项常用手法,指的就是可以刻意放大或是缩小某一事物的形象特点以及作用程度,让语言的表现力可以得到强化。比如说作者在《哈姆莱特》的创作当中,就运用了较为夸张的表达方式对主人公的感情进行了刻画,让情节展开更具有起伏性,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对于隐喻手法的应用一般都是集中在一些具有思维的物体上,通过这样的手法来让物体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隐喻手法是作者对读者的固定思维逻辑进行利用,将其赋予到不同的物体上,使得原有的物体具有和更多的内涵特点。在《暴风雨》中作者对主人公的出场情景进行描写的时候,斐迪南在见到漂亮姑娘之后经常会说出一句话:“神奇的姑娘啊!你告诉我!你是不是人世间的女子?”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属于作者对于主人公的外貌的一种赞美,实际上是作者对主人公人格上的称赞,深入来说这种称赞更是表现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深刻表达了作者所希望的社会[3]。
排比手法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也比较常见,它的应用主要是发挥出增强语境的重要作用。排比手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相似的句子来对某一范围或者是意象进行展现,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更多的是利用排比修辞来对人物的内心进行表现,让读者可以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
莎士比亚的文学语言巧妙地运用讽刺和反讽的修辞,将其与故事和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可以得到充分地发掘。而反讽的方式更是会给读者带来非常大的启发,甚至比直接的讽刺更具有深刻的韵味和意义。以《仲夏夜之梦》为例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多次作出了对笑声和眼泪的细节性描写,但是与上下文语境作出结合就可以看出,这种笑声和眼泪都并不是真实的情感表达,这种反讽的方式让整个作品的内涵都得到了深化,并且更加容易受到读者的接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读者对于作品的兴趣。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大部分的英国古典宫廷作家都是使用雅致的词语来写作,他们认为文学需要保证高雅性,就算是底层人物也需要吟唱高雅的语句。但是莎士比亚却不认为如此,作品的创作需要关注到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的事情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高雅词调。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没有对既有规范做出迎合,而是采用了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首先是不同的人物设定会具有不同的语言,必须按照每个不同的人物设定出不同的语言,才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因此从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不仅可以看到高雅的鲍西亚,也能看到言语粗俗的夏洛克,还有着其他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次是要注意到个性化语言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对于同一个人物形象来说也是如此,人物所处情景的不同更是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就会具有差异化的特征。莎士比亚对于人物语言的修饰和描写大都是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结合,然后将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特征做出表达,从而为读者展示出故事内容[4]。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充分地展现出了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这也造就了他极高的文学成就。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当中,大都是来自社会现实中的各种不同题材,其中所塑造的人物更是对当时各国社会阶层人物形象的重要反映,不管是从早期的喜剧和历史剧出发,还是从中期的悲剧以及后期的传奇剧来看,他都是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作为主要的内容来进行具体的塑造,然后通过利用独具艺术性的手法来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典型,并且具有真实性。莎士比亚的37 部戏剧作品当中所塑造的所有人物形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性格,虽然人物具有很大差异性,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内核都是英国当时社会中的典型矛盾问题,这也是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重要价值。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灵感主要是来源于世间的百态,它的戏剧也被后世称为是“人世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着当时人类所涉及的所有领域。从《恺撒大帝》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不仅仅是历史学和政治哲学的内容,更是有军事理论方面的内容。从莎士比亚其他的戏剧作品也可以看出,其中还蕴含着天文学、服装设计学、烹饪学等方面的知识。
莎士比亚在具有非常丰富且多样的戏剧创造手法,这些大都是集中在戏剧结构的构建当中,可以安排多线情节的方式拉来让戏剧的矛盾变得愈加突出,让其更有趣味好可读性。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受到过多位大师的重大影响,比如说《哈姆雷特》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他们都是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除此之外,它在故事情节上上与厄普代克的小说《葛特鲁德和克劳狄斯》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整个莎士比亚的戏剧入手可以看出,它与古罗神话以及《圣经》中的很多人物以及典故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中举足轻重的文坛巨匠,也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创作的作品不管是戏剧还是诗歌都对后世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显示了独特的语言创作能力,他在语言的创新方面发挥出了划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意义,给语言的创作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正是一种时代的映射,不管是在任何时代当中,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都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