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刚
(甘肃省陇西县龙川九年制学校,甘肃 定西 748100)
引言:在我们国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父母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外出打工,用劳动获得家庭年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他们却留在农村,这本该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孩子集中起来就成为一个独特的留守儿童群体。因各种原因,部分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异常发展,有些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认知偏差。父母外出挣了钱,但对儿童教育的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口袋很多钱,但通常不是很好应用。他们大多盲目比较,大手大脚,乱花钱,炫耀自己的浮夸,对虚荣心有明显的崇拜。休闲娱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具体内容,甚至有些孩子已经厌倦了学习,觉得学习没用,父母没读过的书还在赚钱。
(二)行为偏差。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行为缺乏及时、合理、正确的引导。爷爷奶奶太宽容了,不能保证管教的必要性。甚至有的留守儿童独立生活,什么事都随心所欲,有的沉迷于网吧、电玩商城和台球室等沾染不良习惯,造成个人行为偏差。
(三)性格偏差。由于至少缺乏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这些留守儿童没有办法倾诉苦衷,也无法得到及时疏通。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往往会引发敏感、自私、内向、傲慢、愤怒、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症状,大多是自我封闭,青春期叛逆,反抗态度比较严重,性格错误会导致个人行为错误。
(一)社会因素。“留守儿童”是指童年时期的儿童。社会发展不畅的因素,如当代媒体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即使是肤浅粗俗的文字也很容易伤害不设防的孩子。这时,如果生活在监督力度或管控力度不强的家庭里会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生长的空间。
(二)学校因素。生活中细节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对心理状态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疑虑。学校必须提供大量的帮助和疏导,以填补缺乏亲子沟通的负面影响。现阶段,对“留守儿童”的良好管理策略是实行寄宿制,但大多数农村学校缺乏住宿标准。即使他们这样做,一般标准也相对较弱。学校很少开设心理学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律教育,其身心发展缺乏适当和正确的引导。
(三)父母因素。“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交流,其发展所要求的心理状态下意识地脱离了环境。与此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绪和性格变化的转折点,在学习、生活、自我改造等方面需要处理的问题太多,但家人却无法给予足够的灵性应用和知识讲解,很少关心孩子的疑惑、要求、兴趣爱好。因为家长普遍存在“补偿心理”的现象,大量的物质足以到达孩子的身边,给予孩子的精神力量较少(书本上的交流、精神状态等);
(四)监护人因素。根据实践经验,无论是将“留守儿童”安置在祖先家中,还是安置在亲友家中。由于他们相对缺乏管理经验或某些顾虑,他们不太可能取得很好的实际结果。
(一)建档资料。一是为“留守儿童”建立正确有效的电子档案。二是硬件配置。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监护中心建设,让农村留守儿童从源头上获得合理地托管、统一的管理方式和专心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各学校要再次配备相关的教学设备和服务设施,全力满足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与远方父母进行“视频”。三是抓合作。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关爱“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抓好对“留守儿童”的疾病预防讲座和完全免费留守儿童常规体检。开展法制安全教育等,重点帮扶留守儿童问题儿童。根据联动,拓展教育产业,丰富教育内容,为完成教育全覆盖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在学习成绩上有所发展的人,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倒退的人,要一起分析原因,找出足够的依据,明确提出改进的途径和对策。做好一对一协助。对于部分留守儿童“双贫生”、“困难儿”,要为他们寻找好的学习伙伴。根据结对伙伴的指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类孩子在学习中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提高自学能力。
(二)采取多种形式,增进家长理解,灵活利用春节、农忙季节等突破口,组织良好的家校合作和线上家校合作,倡导科研、教学、育人,激励父母亲子活动,多给亲子打电话,多写信。制作“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共同制定留守儿童发展规划。
满足需要,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之一是,父母只给他“钱”,而缺少真正的“爱”,感情的空缺必须用善意来充实。建立“代理家长”规章制度,注重生活中的具体引导、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情感启蒙。还要按时进行定期回访,及时给家长打电话,相互沟通,每学年给家长写一封信,告知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代理家长”不仅需要塑造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的自控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填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缺,并在必要时立即与父母建立联系,寻求双方的合作与配合。“代理父母”不能简单地解决留守儿童犯下的错误或不良征兆,而是要全面掌握情况,分析原因,做好教育工作。
(三)社会及政府方面。各界人士纷纷踊跃讨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趋势。政府部门也应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帮助,降低准入门槛,让他们的孩子就近择校,接受他们。同样的基础教育可以减轻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同时可以合理减少留守儿童问题的发生。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扩大救助范围,不断完善现行管理政策,在规范的中小学建设学生公寓,让留守儿童可以住校,接受学校统一的管理方式,与老师、同学一起体验社交生活,减少了家长缺席带来的危害。
(四)学校层面。学校可以鼓励每位教师帮扶班级留守儿童,每位教师负责固定几个留守儿童,并基于互联网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即时反映留守儿童校园内包括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在内的主要表现。老师每周为每个留守儿童设定亲子出行时间,利用互联网为他们创造与父母视频聊天的机会,搭建沟通的桥梁。学校可按时为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组织学习机会,通过专题讲座、观看视频或基于互联网技术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德育以确保学生身体健康与学习共同发展。
镇管中心学校下辖7 所完全小学和1 所实验学校。中心校本部功能室齐全,内部设备按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标准配置。每所学校都建有标准化的电脑教室,可以达到每个学生一台电脑的信息课堂。所有班级均配备班班通,实验学校还建有电子备课室,每位教师配备电脑备课。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应用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信息教案的编制和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体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校也建立了校园宽带和局域网共享资源。学校创建QQ 群和微信聊天群,完成即时便捷的联系,有利于教育科研的进步;每个班级还开设了微信聊天群,老师们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到“家长群”,让家长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借助网络平台,我们有能力、有责任,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奉献自己的精力。
(一)前期准备——强大的信息管理适用。早在2016 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之初,我校就敏锐捕捉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留守儿童”辅助教育与管理,建立起了“彩虹桥”心灵小屋,对“留守儿童”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并借助网络平台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基本上,原来的校园网站都设置了“七色彩虹邮箱”栏目。强大的信息化规划,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教育注入了非凡魅力。在各单位重点督导中,学校“彩虹桥”精神岗位突出,倡导的工作“有人有实”的理念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二)执行环节——与数据信息分离。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大背景下,积极申请省、市、县各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在此科研基础上,一是逐步积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特别是部分案例的科学研究将对部分农村小学的教育具有实用价值。二是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趋势,促进农村小学办学水平提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为“空巢老人”现状的研究提供了原型。
(三)总结阶段——促进沟通和信息管理,促进家校合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文化教育着力打造班级管理、师生联络。由于这所学校留守儿童的家长大多外出打工,传统的联系方式已经无法覆盖到家家户户。这时候,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打造校园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
1.灵活运用班级集体微信群,增进与家长的沟通。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管理,协助家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心态,为亲子教育提供及时合理的具体指导,建立每个班级拥有固定的网络互动平台,使学校、家庭等通过平台随时沟通,促进教育的有效性。
2.普及安全教育基础知识,提高家教安全系数。安全管理同泰山一样重要,安全知识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县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校园开通了学校范围内的安全教育平台。很多家长从一开始就被“逼”着进行安全教育主动学习。安全教育云平台的实施,促使家长更加清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的艰辛,懂得如何去关爱自己的孩子,多在安全上学习常识,保护好自己和所爱的人。
3.利用实践和信息管理提高问卷调查的效率。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离不开众多的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应用,使得校园问卷调查突破了区域的边界。在开展家长调查时,充分了解留守儿童家长外出打工无法进行交谈的客观事实后,校园毅然选择了互联网问卷调查方式,用“班班微”进行部署。“问卷星”等互联网平台的开通,促使部分校园家长问卷的高效完成。
教育工作者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合理整合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运用“互联网+与教育”为留守儿童问题提供新思路,提高留守儿童素质,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