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瑞洲
(郑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200)
我国对专业集群的实践与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快速发展于新世纪,即“进入21 世纪尤其是2006 年以来,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实施,专业集群建设问题尤其在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中受到普遍重视。此后,专业集群建设理论与实践如雨后春笋般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热门话题。”虽然经过近30 年发展,但无论从高职院校层面,或者从本科院校层面,我国的专业集群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特别具体到郑州民办高校的专业集群建设和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国家推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专业集群建设引起了普通本科高校的重视。一些地方高校的领导与研究者意识到专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先后提出新建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共性问题是专业散与能力弱,因此,在发展进程中应当强化专业之间的学科关联性,力求形成围绕区域内某一支柱产业与重点行业的专业集群布局,从而形成大学科布局,产生集群优势,增强对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以及重大问题的解决能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优势专业为龙头,强化建设具有产业、行业背景专业集群,形成专业群乃至学科优势,然而深入到实际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从总体上看,专业集群建设的现有相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系统性、全面性不足,还没有进入教育理论界或管理者主流意识领域,还缺乏必要的学理规范,特别的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多。开展专业集群建设是国家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基本要求。然而,如何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拟就当前民办高校专业集群,特别的具体到郑州民办高校专业集群的发展问题上,对高校的专业集群的内涵进行明晰,对专业集群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专门针对郑州民办高校专业集群提出相应的建议,为郑州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有部分学者对本科专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如有学者将专业集群界定为将产业集群的内涵由经济领域延伸到教育领域,具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教育机构间形成的具有相同或紧密相关专业技术基础的多个专业和学科的集合。这种集合是以专业集群的核心专业为主,相关专业为辅,通过高校间、校企间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不断的交流合作,培养出复合型的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还有学者认为,专业集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几个专业群。专业集群中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专业集群应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概念的深入研究较少,因此这些概念并未取得广泛共识。
专业集群,应该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狭义和广义,二是系统与非系统。基于此,狭义非系统的讲专业集群是指在一所院校内,开设相近的专业。形成一个群体,共享师资,资源的一个集群;狭义系统的讲,产业集群不仅基于更多的相近专业,同时在专业之间共同讨论,共同研读,统一备课,积极研发相通点的课程,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目标。广义非系统的理解,产业集群在一个更为宽泛上的意义,需要更多学校在一定空间内进行集中,开设有相似的课程,能够共享一定的师资和公共资源等;而广义系统的理解在于高校,政府,企业三方结合,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同培养人才,最终实现服务社会。
而本研究主要基于郑州发展的实际,专业集群主要是指狭义系统的专业集群,即在一所院校内,开设相近的专业,有机结合一些有可能结合的交叉学科,共同研究可共同开展的课程,统一备课,共同研课,实现效用最大化,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有机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1.学院领导的重视和顶层设计。专业集群,不是一个学院的事情,是一个学院,是一个区域高校共同的事情。因此,需要从高层引起重视对整个学校的专业进行整合,并并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服务社会的高度,进行专业集群的整合,这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分不开。
2.空间聚集。专业集群首先体现在空间的聚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聚集,即在一个学校开设的相关,相近的专业集合。即使不是一个学校,也体现在开设相同专业、相近专业的学校在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二是学院与企业的相邻聚集。学院不是建在闹市区,而是建在工厂车间。将工厂车间搬到学校。企业和学校能够相互促进,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3.专业的相关性,相关性。专业不仅是在于相近,也在于相关。专业群主要针对于产业群,必然针对多学科专业,多要进行多部门协调,需要多专业共同研发相关的课程,进行课程融合,更好地服务产业集群。
4.师资的复合型。由于专业集群体现在应用性,复合型,交叉性,需要相关老师不能仅仅只懂一门课程,一专业课程,更需要懂相近课程,了解相关专业设置和作用等。
5.课程共建,实验实训资源共享。专业集群是服务于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链,不是一个专业可以对应的过来的,需要的多专业,共同服务,这就需要相关相近专业的课程共建,实现实训的资源共享。
经过多年发展,郑州地区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民办教育也有很大突破,据统计,截止2020 年底,郑州地区普通高等学校65 所,招生38.8 万人,在校学生116.0 万人;民办高校一共23 所,学生规模40 万左右。根据统计,这些院校分布在郑州的各个区、县市,在一些地方如巩义仅有一所郑州商学院,即使算上新开设的一所院校,也就两所,不在同一个地方,有一定的距离,在登封、荥阳等也有如此情况,特别是在新密仅有一所高校,在市区的民办高校也不是完全的集中,目前集中于郑州南部和郑州东部地区,郑州北部的郑州财经学院已经开始实施搬迁于南部,而郑州西部仅有郑州科技学院,当然与荥阳可以形成呼应。不完全统计,每所院校都有相近专业,孤立的专业很少,然而更多的是师资不通,实验室不通用,课程没有实现共同备课,共同设计课程大纲,更多的形成了单兵作战,即使一些学校有所相通,然而由于专业可能只有两个,而无法实现更多资源共享共建。
根据对23 所院校的不完全统计,大多数专业都是与其他院校开设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似,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即使是比较特色的院校,专业特色也不是特别明显,特色专业集群的特色更不明显。各院校的相关专业对应产业的书社会服务职能不明显。各民办院校都是独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盈利性质,不愿意实现资源共享,在硬件设施上基本上不可能,即使是在师资上也需要偷偷摸摸的。
虽然郑州民办教育已经有30 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一些方面依旧存在制约。
1.专业融合和专业特色不明显
根据不完全统计,一方面,更多的院校的专业是根据国家专业标准进行设定,而未形成本身的特色,与其他的院校的区分度不明显;另一方面,专业集群的特色不明显。更主要的是各个相关专业的融合不是特别明显,在很多学校依旧存在大量的因人设课现象,并没有做到因学生设课,因专业设课,因服务社会设课,实现交叉设课,共同发展。
诸如一些院校的设置不到位,不能与相关专业设置在一起,各个学院依旧是各自为政,有的是因为本院老师多,课程少,就将应该属于其他学院的课程,由本学院的老师代课,而本学院老师并不是非常专业,只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学院内有课程讨论,课程开发,但是跨学院,跨学科的融合不是特别明显,付出的行动不多。
2.课程建设特色不明显
大多数院校,无论是专科院校,或者是本科院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教材都是根据要求,选用国家相关教材,而校本开发教材并不是很多,有很多学校,特别是专科院校校本教材更少,即使是本科院校有校本教材,但是使用率不容乐观。使得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特色不明显;
3.师资共享不明显
不完全统计,23 所民办院校在登封,新密,新郑,巩义,中牟郑州东西南北等都有分布,相对来讲不算太集中,因此,彼此之间进行兼职相对困难,共享资源并不是很充分,优质师资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4.专业孤本,没有形成专业群
一些院校,为了增加招生,新设一些专业,而有些专业只有一个,相关专业都没有开设,形成孤本,难以发展,专业群更难以形成,即使强行与其他专业组合,特色也不是很明显。
5.教师主动学习,主动进行交叉学科建设动力不足
更多老师只想守着目前的一些专业课程,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进行交叉学科学习,使得交叉学科的融合非常困难。
第一,高层领导的有力推进。专业群的建设不是那一个系部,那一个二级学院的事情,二是整个学校的事情,需要服务于整个产业链条,既需要营销专业,也需要财务专业,更需要广告专业,也需要技术研发的相关专业等,由于各个系部,二级学院的权利限制,协调能力的限制,这需要学校高层领导的积极协调。
第二,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是围绕企业进行的课程开发,最终服务的是企业,企业不应该只盯着眼前是否有利益得失,更需要考虑,后期的收益,同时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做贡献。
第三,政府应合理规划。让学校聚集,让学校和企业在空间上有聚集。特别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一定的桥梁作用。使得学校能够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服务社会。
第四,二级学院应积极引导,转变老师观念。做好自我学习,进行课程融合。事实上,更多的工作在二级学院,顶层设计之后,更多的工作需要二级学院去执行,去探索,去开拓,这需要二级学院的老师具体执行操作。